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44

第44章 肝癌 (2)

第11章 肝癌 (2)

主证:患儿发育正常,精神欠佳,面色萎黄少光泽,精神倦怠,食欲缺乏。

舌象:苔薄而微黄。

脉象:沉弦。

西医诊断:肝母细胞瘤(复发)。

中医辨证:气虚血滞,毒热未清。

治法:宜先活血解毒,再以扶正祛邪。

【处方】草河车10g,山慈菇6g,全瓜蒌10g,野菊花10g,焦白术10g,酒黄芩10g,赤芍10g,白芍10g,全当归10g,泽兰10g,香附10g,生牡蛎10g,鸡内金10g,鳖甲10g。

1983年1月17日二诊:患儿于11月初开始服药,服5剂后,食量增加,精神好转,服药20剂后,饮食正常,精神饱满,苔薄黄腻,两脉弦。B超复查:肝右叶较大,回声欠匀。继以活血解毒,佐以扶正之品。

1983年3月1日三诊:服药25剂,精神及食欲均已正常,但时有低热,苔薄黄,两脉弦滑。患儿毒热内蕴,气阴受损,经祛邪扶正治疗,体内阴阳正处在消长之中,低热是客观反映,故治法不变,稍佐解肌退热之品,以促进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上方去酒黄芩、全当归,加丹参10g,牡丹皮10g,醋柴胡3g。

服药2剂后,患儿时有轻度腹泻,清水样便,每日3~5次。服药5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增加,甚至达每日10次以上,患儿精神及饮食均正常,毫无疲倦体乏之征象,低热也有明显减退,服药则泻,停药则当日即止。关老指出:患儿虽日泻10余次,但精神、饮食、活动均正常,低热也有减退,说明胃气未伐,正气未损。腹泻是由于瘀血散,毒邪去所致,因此继服10剂观察。患儿服药5剂后,腹泻次数逐日减少,服药9剂时腹泻已止。

1983年3月27日四诊:患儿虚热退,腹泻止,纳食佳,精神好,舌苔薄黄,两脉弦滑。患儿正气已复,瘀邪已散,治法应以益气扶正为主,软坚化瘀辅之。

【处方】生黄芪15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青皮10g,陈皮10g,霍香5g,茯苓10g,瓜蒌10g,赤芍10g,白芍10g,泽兰10g,香附10g,山慈菇5g,鳖甲10g,山药10g,生姜3g。

1983年4月26日五诊:服药20剂,精神及食欲甚佳,舌苔薄白,脉沉滑。B超复查: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宗前法以巩固疗效。

1983年6月15日六诊:经过8个月治疗,患儿自觉症状消失,精神及饮食甚佳,体重明显增加,舌苔薄白,脉沉滑。B超复查: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回声正常。治疗同前。

1983年10月10日复查:患儿无所苦,发育良好,精神、体力甚佳,纳食正常。B超复查: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

【解析】肝母细胞瘤多发生于2岁以下患儿,是婴幼儿原发于肝脏的胚胎性实质性肿瘤。临床上基本采取手术治疗,而胚胎型肝母细胞瘤,由于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手术预后甚差。目前,尚未见到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本患儿为2岁幼儿,手术后半年又复发,证属气血血滞,毒热未清。治疗中以扶正为主,一方面以生黄芪、当归、二芍、泽兰、丹参等益气养血,兼以行血祛瘀;另一方面以鸡内金、霍香、茯苓、炒苍术、炒白术、山药等健脾利湿,调理脾胃。方中香附为血中气药,青陈皮、藕节行气醒脾,疏肝解郁,调畅气机。通过健脾益气,养血活血,正气得充而邪实可却。以祛邪为辅,方中山慈菇、瓜蒌、草河车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佐以鳖甲、生牡蛎等软坚消痞。综观全方,既无过于滋补之品,又无过于攻伐之品,而在治病求本。患者经过5个月治疗,正气已复,肝脏肿瘤消失,半年后随访,患儿一直稳定,体重增加,未再复发。

关氏认为,小儿体质与成人不同,脏腑娇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精气不足,是谓稚阴稚阳,更不可攻下无度;小儿又系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故又不可温补无节,而宜扶正固本为主,化瘀攻坚为辅,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2)李某,男,67岁,初诊日期:1993年12月4日。

主诉:右胁不适,乏力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患者觉乏力,右胁不适3个月后到某院检查: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416μg/L。B超:肝右叶可见11 cm×12 cm巨型肿块,CT扫描可见115 cm×124 cm低密度区,经西医化疗,输液等支持疗法未见明显效果,11月20日B超检查肝右叶肿块115 cm×13 cm,有增大趋向。患者心情焦虑,于12月4日请关老诊治。

现症:面色萎黄,精神疲惫,情绪低沉,身体瘦弱,纳食不甘,入睡难,多梦,乏力气短,右胁隐约不适,腰酸腿软,二便自调。B超、CT检查同上。

舌苔:舌苔白,舌质稍黯。

脉象:沉滑。

既往史:15年前患有肝病史,经治1年后肝功能正常,无烟酒嗜好。

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巨块型)。

中医诊断:积聚。

中医辨证:气虚血滞,痰瘀互结,日久成积。

治法:补气扶正,活血化痰,软坚消积。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0g,白术10g,首乌藤30g,当归10g,香附10g,生地黄10g,夏枯草10g,白芍15g,砂仁6g,泽兰15g,山慈菇10g,川续断10g,杏仁10g,旋覆花10g,生代赭石10g。

上方服用1个月,患者入睡安好,纳食有增,乏力气短均见好转,CT扫描肝右叶肿块为10 cm×11 cm,甲胎蛋白降至30μg/L。患者顿觉心情振奋。舌苔稍白,脉沉滑。上方去首乌藤、旋覆花、生代赭石,加炒穿山甲10g,橘红10g,生黄芪改为50g,党参改为15g,以加强益气活血、化痰散瘀之效。

3月4日,继服上药2个月后,患者除右胁偶有隐约不适、腰酸软外,无明显不适,面色萎黄亦已消失。舌苔薄白,脉象沉滑。

【处方】生黄芪40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泽兰15g,生牡蛎15g,山慈菇10g,夏枯草10g,川续断10g,黄精10g,生薏苡仁10g,桑寄生30g,炒穿山甲10g,鸡内金10g,草河车10g,鳖甲10g。

患者3月1日B超示:肝右叶肿块缩小至7 cm×9 cm。现仍在服药治疗中。

【解析】本案患者,由于发现了肝癌,思想压力很大,虽经西医治疗,而肿瘤仍有发展。关氏在思想上为其树立信心,在治疗上,凡恶性肿瘤者,皆正气已虚,盘根错节,进展迅速,不可贪求速效而拾末遗本,贻误病情,应以扶正为本,祛邪为辅。究其原因,痰瘀互结,日久成积,又当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视其证而取其药。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砂仁益气健脾而扶正。首乌藤、当归、生地黄、白芍、泽兰、炒穿山甲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生代赭石、旋覆花、杏仁、橘红、夏枯草平肝理气、化痰散结。川续断、桑寄生伍以上述养血之品,以滋补肝肾,仍为扶正之法。鸡内金、生牡蛎、鳖甲、生薏苡仁健脾利湿,软坚消痞。香附疏肝气,行血气,黄精补而不腻,治久病体虚。仅以山慈菇、草河车清热解毒为辅。服药1个月后肿块缩小,服药3个月后肿块再渐缩小,至肿瘤发现止,已半年,至今精神状态良好。

(三)高辉远治疗肝癌验案(《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李某,男,45岁,1988年2月12日会诊。

患者于1986年9月发现右上腹包块,伴全身乏力,消瘦,包块进行性增大,经某医院确诊为“肝癌”,2年来一直延请高师诊治,症情趋于稳定。近因白睛轻度黄染,左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而再次入院。证见腹部胀满,右上腹可触及肿大肝脏,右肋下10 cm,剑突下12 cm,表面不平,质硬,活动度差,无明显触痛。纳减,尿黄,口干不喜饮。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数。证属脾虚肝瘀,阻滞运化之机,治宜健脾益气,消癥化积,方用异功散加味。

【处方】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8g,炙甘草5g,赤芍10g,柴胡10g,三棱10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薏苡仁15g,天冬10g,土茯苓15g,苁蓉10g,生黄芪10g。

服6剂药后,腹胀满稍缓,仍口乏味而欲食,B超复查示:“多发性肝癌”。治守上方加建神曲10g,和胃消食。又进6剂药,患者白睛黄染消退,胃纳渐增,苔白腻渐化,上方继服6剂。患者腹胀好转,纳谷、睡眠已复常,舌苔薄白,守上法重拟方药。

【处方】黄芪15g,太子参10g,白术10g,陈皮8g,炙甘草5g,茯苓15g,菟丝子 15g,天冬15g,薏苡仁15g,三棱10g,莪术10g,鸡血藤10g,阿胶10g,建神曲10g。

守此方化裁调治,延长患者生命至1989年夏季。

【解析】本案患者肝脏肿大,质硬,活动度差,属癌症晚期,高氏方中自始至终均以异功散合黄芪、建神曲等健脾益气药为主,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有生机,脾胃健运则正气得生,同时佐以三棱、莪术活血消癥,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解毒,高氏处方可谓攻补兼施,遏制病势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