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32

第32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

第9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感染肝炎病毒,肝脏出现慢性、反复的炎症损害,临床上以疲乏、恶心、食欲减退、肝区不适、肝脏大、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的消化系统疾病。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在我国都有较高的发病率,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高发区,根据资料,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约为10%,约有13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 000余万人。近年来,丙型肝炎引起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资料表明丙型肝炎感染的病人已经数倍于艾滋病,肝移植病例的1/3以上系由丙型肝炎恶化所引起。

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肝著“着”“胀”,亦属于中医痞证、胁痛、积聚、癥瘕等范畴。慢性肝炎病程长,病机复杂,中医认为多由湿热疫毒所致,其中毒邪入侵、正气虚弱、气机郁滞、血液瘀阻常相互影响。使慢性肝炎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复杂情况,在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如瘀血痞块内结、阴虚火旺、阳虚寒湿等。

第一节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

一、辨 证 论 治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辨证,重在辨别寒热与虚实。早期以实、以热为主,中、后期以虚、以寒为主。黄色鲜明、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脉弦数有力、舌红苔黄多属热、属实;面色萎黄、身倦乏力、纳食减少、舌淡有齿痕、舌苔白、脉弦细涩多属虚、属寒;由于肝藏血,主疏泄,久病入血,久病入络,故慢性肝炎常常兼有肝血瘀滞。在治疗上应攻补兼施,早期以祛邪为主,后期以扶正为主,灵活运用益气、滋阴、温阳、养肝、行气、活血、解毒、利湿等方剂。

(一)湿热中阻

【证候】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胁肋胀闷,恶心厌油,纳呆,口苦口黏,大便黏滞,小便深黄,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分析】湿热之邪 ,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液外泄,透发于外而为皮肤面目发黄;湿热下注故小便深黄;湿热阻于内,经气不利故胁肋胀闷;影响脾胃功能则恶心厌油,纳呆,口苦口黏,大便黏滞,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为湿热中阻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味。

胁肋疼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呕吐加半夏、代赭石、陈皮。

(二)肝郁脾虚

【证候】胁肋胀满疼痛,腹胀便溏,抑郁烦闷,身倦乏力,纳食减少,面色萎黄,舌淡有齿痕,舌苔白,脉沉弦。

【分析】邪毒侵犯肝脏,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故胁肋胀满疼痛、抑郁烦闷;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则腹胀便溏,身倦乏力,纳食减少,面色萎黄;舌淡有齿痕,舌苔白为脾虚气血不足,脉沉主里,弦为肝病之脉。

【治法】疏肝理脾。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脾气虚明显,加黄芪30克;食欲缺乏加山楂15克,神曲10克,谷芽、麦芽各10g。

(三)瘀血阻络

【证候】面色晦黯,两胁刺痛,或见赤缕红丝,肝掌,肝脾大,舌质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分析】本证候多见于肝病后期,久病入络,气虚(滞)血瘀,故面色晦黯,两胁刺痛;瘀血停滞日久,则可见赤缕红丝,肝掌,肝脾大;舌质黯或有瘀斑,脉细涩为血瘀证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大黄虫丸(《金匮要略》)加味。

疼痛明显加延胡索、徐长卿、川楝子、防风;肝脾大,加三棱、莪术;大便溏泄、食欲缺乏加黄芪、白术、党参、神曲。

(四)肝肾阴虚

【证候】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头晕目眩,目干耳鸣,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质红,少苔或舌苔剥脱,脉细数无力。

【分析】肝肾同源,病久,肝肾阴液亏虚,经脉失养,则胁痛隐隐,腰膝酸软,四肢拘急,形体消瘦;虚阳上扰,则头晕目眩,目干耳鸣,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阴血不足,脉道失却充盈故脉细小,虚热于内则舌质红,脉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加味。

口渴多饮加知母、天花粉;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五)脾肾阳虚

【证候】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疲惫,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酸冷,腹胀便溏或泻下清谷,小便不利,下肢水肿或全身水肿,舌质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

【分析】肾藏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肝病日久,病可由阳转阴,由热化寒,或素体阳虚之人,日久阳气更伤,由脾阳不足到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养,则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疲惫,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酸冷;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则腹胀便溏或泻下清谷;脾肾均主水液之代谢,水液代谢异常,水气泛溢则小便不利,下肢水肿或全身水肿,舌质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为阳气鼓动无力之故。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加味。

手足逆冷,加桂枝;小便不利,水肿明显加猪苓、泽泻、车前子。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章真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肝胆病》)

李某,男,56岁。

患者在1960年有肝炎史,但一贯身体较好,能坚持工作。今年立春以来,精神异常困乏,胁痛,纳呆,乃至某医院检查肝功能:转氨酶180 U,HBsAg阳性,余正常。诊断:乙型肝炎。患者平日喜服中药,乃至本院治疗。诊查:脉弦细,舌红,少苔,自诉神疲,纳呆,头晕,胁痛,失眠多梦。辨证属素体阴虚,肾水不足,肝气过旺,阴气受伤。治以养阴疏肝法。

【处方】生地黄10g,枸杞子10g,当归10g,白芍10g,郁金10g,川楝子10g,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青蒿10g,贯众10g,山楂10g。共5剂。

二诊:患者因在鄂城工作,不能常来门诊,自取前方服20剂,乃来复诊,自诉精神好转,食欲略增,胁痛减轻,脉弦细,舌黯红,苔薄黄,前方有效,以原方去青蒿加丹参10g,嘱服20~30剂。

三诊:时隔月余,乃来复诊,自诉各种症状基本消失,要求给成药,以方便服用,嘱之复查肝功能及乙肝抗原,患者以时间短,不欲检查,乃按原方10剂量,熬成膏剂。

四诊:3个月后患者服完膏剂,前来复诊,出示他院肝功能化验报告: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身体无不适感,远期追访,半年内复查肝功能及乙肝抗原,在正常范围。

【解析】慢性肝炎患者因邪毒久留,阻滞气机,耗伤肝体,多见肝气郁滞,肝阴亏损之候。针对本案患者神疲、纳呆、舌红少苔、脉弦细等症,章氏以养阴疏肝立法,方中生地黄、枸杞子、麦冬、沙参、五味子滋养阴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郁金、川楝子、青蒿疏肝利胆,以山楂行气健脾。服用该方多月,患者各种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HBsAg转阴。

(二)朱良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潘某,男,42岁。

慢性肝炎已延三载,肝功能不正常,经常通宵难以交睫,眠亦多梦纷纭,周身乏力,焦躁不安,右胁隐痛,口苦而干,小便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微数,迭进养血安神之品乏效。辨证属厥阴郁热深藏,肝阴受煎,魂不守舍使然。治以清肝宁神,交通阴阳法。

【处方】法半夏10g,夏枯草12g,珍珠母30g(先煎),百合20g,柏子仁12g,丹参12g,琥珀末25g(吞)。

连进5剂,夜能入寐,口苦、胁痛诸恙均减。仍予原方出入,共服20剂,夜能安寐,诸恙均释,复查肝功能已正常。

【解析】肝炎迁延不愈,使郁热深藏厥阴,肝阴受煎,魂不守舍则难以入寐,眠亦多梦。《灵枢·邪客篇》有用半夏汤治“目不瞑”的记载,凡胃中有邪,阳跷脉盛,卫气行于阳而不交于阴者,半夏汤有交通阴阳之功。夏枯草既能补养厥阴血脉,又能清泄郁火,合半夏有阴阳配合之妙。治疗慢性肝炎之不寐,可尝试以半夏合夏枯草治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