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33

第33章 周仲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1)

(三)周仲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1)

莫某,女,26岁。

2年前因肝区不适,乏力,查血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 215 U,麝浊、锌浊均增高,HBsAg血凝法1∶128,经用左旋咪唑、肌酐、肝舒乐、黄芩苷、黄芪针及中药治疗10个月,每月复查肝功能1次,SGPT一度下降,旋又回升,HBsAg始终阳性;近查SGPT 121 U,HBsAg对流法(+),麝浊11 U,锌浊13 U,蛋白电泳γ球蛋白0281,乃转来我院治疗。

现证见:肝区时有不适,口干,唇红,或见齿、鼻衄,面颧部红,有赤缕布露,腿酸乏力,大便干,少行,尿黄,舌苔中后部黄腻,质红,有朱点,泳细弦滑。辨证属湿热瘀结不化,肝阴耗伤,病渐及肾。治以疏肝解毒,以治其标,佐以滋柔肝肾兼顾其本。

【处方】平地木、虎杖、红藤各20g,贯众10g,黑料豆、石斛、大生地黄、旱莲草各12g,甘草3g。连服20剂。

因面部散发颗粒,瘙痒不适,上方加炒黄柏6g,紫草、牡丹皮各10g,大青叶、半边莲各15g,以清血解毒。再服15剂,复查HBsAg(-),SGPT正常,麝浊8 U,锌浊13 U,蛋白电泳γ球蛋白023,自觉症状亦逐渐改善,肝区不适感消失,衄血渐止,面颧红赤消退,口干已不显著,舌苔薄黄腻,质红,脉小。肝经湿热瘀毒渐化,但阴伤难以骤复,防其湿热复萌,再予疏肝解毒、滋养肝肾、标本兼顾。

【处方】平地木、虎杖、红藤各20g,黄柏6g,牡丹皮10g,大生地黄15g,川石斛、旱莲草、大麦冬、炙黄精、炙首乌各12g,甘草3g。

再服30剂。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对流法、血凝法均(-),蛋白电泳019,守原方断续服药以求巩固,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及HBsAg、蛋白电泳,先后共7次,均属正常,病情无反复。

【解析】湿热瘀结不化,肝阴耗伤,病渐及肾,故治疗上解毒与滋柔肝肾并施,以标本兼顾。慢性肝炎的治疗必须持之以恒,本案患者坚持服药共60余剂而终能获效,故临床治疗时需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四)姜春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姜春华》)

张某,女性,45岁,职员。

无黄疸型肝炎史,HBsAg反复阳性1年半,肝功能正常。饮多尿少,水肿,头晕耳鸣,唇干,烘热汗出,经期紊乱,舌偏红,苔薄,脉细数。辨证为气阴两虚,兼有邪毒留恋。

【处方】党参9g,黄芪15g,五味子6g,茯苓15g,黑大豆30g,全瓜蒌15g,知母15g,黄柏15g,羊蹄根15g。

加减服用1个月,肿消,其他症状亦明显好转,HBsAg转阴,后又连续化验数次,随访2年,HBsAg持续阴性。

【解析】慢性肝炎患者多为气阴两虚,兼有邪毒留恋之证,姜氏以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以五味子滋阴,以黄芪补气利水以消水肿,然清解邪毒之药力稍显不足。

(五)张镜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镜人》)

方某,男,26岁,1979年8月22日初诊。

主诉:反复肝区隐痛,乏力2年。

病史:慢性迁延性肝炎2年来曾反复3次出现急性活动,现SGPT正常但感肝区疼痛,神疲乏力,略有衄血,大便带溏。

舌脉:苔白腻,脉象濡细。

检查:HBsAg(+),TTT 6 U,ZnTT 9 U,TFT(),SB(-)。

辨证:肝脾不调,气机失和。

诊断:慢性肝炎,胁痛。

【处方】丹参9g,生白术9g,炒白芍9g,清炙甘草3g,生薏苡仁12g,广郁金9g,岗稔根15g,平地木15g,青、陈皮各5g,仙鹤草30g,八月札15g,炙延胡索9g,川楝子9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30g,炒楂、曲(山楂、神曲)各9g,香谷芽12g,逍遥丸9g(包),30剂。

二诊:9月26日。肝区略感胀痛,大便有时溏薄,鼻衄已止,脉濡细,苔薄白腻,仍拟调理肝脾。上方去仙鹤草、川楝子,加炒山药9g。

随访:服药2个月余,肝区疼痛、便溏明显好转,复查肝功能:TTT 6 U,TFT(+),ZnTT 13 U,SGPT 40 U以下。

【解析】本案慢性乙肝患者以肝区疼痛、神疲乏力、大便溏薄为主要表现,张氏以调和肝脾气机之法论治,方中以白术、炒山楂曲、谷芽健脾理气,以白芍、郁金、青陈皮、八月札、川楝子疏达肝气,又合丹参、仙鹤草、平地木活血化瘀,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岗稔根清热解毒。

(六)王文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尹常健王文正肝病经验选介中医杂志,1991;32(1):15]

张某,男,34岁,工人,1987年11月5日初诊。

患者于1986年10月发现肝炎,经治疗病情稳定。近1个月来感肝区隐痛,头晕,目干涩,时有失眠多梦,胸部有压迫感,腰酸胀,五心烦热,乏力。查肝功能:锌浊度(-),转氨酶 162U/L,转肽酶 290U/L,碱性磷酸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白蛋白/球蛋白为48/27。B超示:未见异常。曾在某医院临床诊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先后给予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化裁服用半个月,病人自感头晕加重,背胀乏力,诸症未减。查肝功能转氨酶升至200 U,转肽酶240 U。遂延王师诊治。

查体:一般情况尚好,腹软,肝于肋下可触及,剑突下2cm,质软,脾未触及,舌红,苔薄黄,脉沉细略数。证属肝肾阴虚,以滋肾清肝法治之,予归芍地黄汤加减。

【处方】熟地黄15g,泽泻9g,云茯苓15g,山药15g,牡丹皮9g,当归9g,白芍15g,楮实子15g,黄精15g,枸杞子24g,胡黄连9g,五味子6g,小蓟15g,淡黄芩9g,败酱草15g,生麦芽15g,炒枣仁15g。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先后服用本方月余,头晕、胁痛、腰酸及失眠多梦等均消失,自我感觉良好,仍偶感胸闷,大便稍稀。12月23日查肝功能,转氨酶已正常,锌浊度(-),转肽酶94 U。舌淡红,少苔,脉沉弦,上方去败酱、小蓟、炒枣仁、胡黄连、加薏苡仁30g,芡实12g,隔日1剂。服12剂后,以杞菊地黄丸善后。随访半年,未复发,已坚持正常工作。

【解析】本案患者因肝区隐痛,头晕,目干涩,时有失眠多梦,胸部有压迫感,腰酸胀,五心烦热,乏力而就诊,此为肝肾阴虚之证,然前医以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治之,使肝肾之阴更虚,症状加重。王氏以归芍地黄汤加减治疗,方中当归、熟地黄、白芍滋补肝肾,养血柔肝;楮实子、枸杞子滋肾清肝明目,黄精补虚填精,益气滋阴;茯苓、山药健脾益气,胡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五味子敛阴生津,败酱草清热解毒,生麦芽消食和中,酸枣仁养肝。诸药合用共奏滋肾清肝之效。

(七)张云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周琴花张云鹏治疗乙型肝炎经验举隅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9:24)

曾某,女,18岁。

患者于1988年12月患肝炎,曾住院以西医治疗1个月余,肝功能正常而出院。住院期间化验两对半为HBsAg阳性,抗HBc阳性,HBeAg阳性。近1个月来自觉肝区疼痛,腹胀不舒,纳谷减少,小便色黄。复查肝功能正常,两对半化验如前。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辨证:肝脾不和,湿热内蕴,由实致虚。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清热解毒。

【处方】柴胡、龙胆草各6g,赤芍、郁金、生黄芪、虎杖、佛手、枸杞子各15g,丹参、白花蛇舌草、茵陈各30g,延胡索、川楝子、怀牛膝、生地黄各10g,败酱草、半枝莲、连翘各20g。

连服14剂后,肝区疼痛明显好转,腹胀缓解,胃纳尚可,小溲已不黄,舌脉同上。原方加大青叶15g,连续服药1个月后,复查两对半全部转阴。再予上方去柴胡,加当归10g,继续服药1个月。后复查两对半,未见反复。

【解析】患者感受时行毒邪,肝气失其条达则肝区疼痛,木克脾土故腹胀、纳谷减少,此为肝脾不和,湿热内蕴,治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方中柴胡、郁金、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气,龙胆草泻肝火,赤芍、丹参活血祛瘀,黄芪补中益气,虎杖、茵陈清利肝胆湿热,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半枝莲、连翘清热解毒。

(八)李允敬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李允敬疏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7例新中医,1994;6:52)

刘某,男,46岁,1990年2月初诊。患者于1987年4月因右胁部疼痛、腹胀、纳呆、乏力,就诊于某医院,诊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经中西药治疗1个月余,病情好转,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但时感右胁部痛,饮食乏味,时有干呕。于1988年3月就医于某传染病医院,经肝穿及病理检查,诊为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虽经中西药治疗,时而好转,时而复发。5天前,因饮酒而致病情加重。刻诊:面色晦黯,胸部有蜘蛛痣4枚,肝掌。舌黯红,苔白腻,脉弦细缓。右胁部胀痛,腹胀,纳呆,无明显腹水症。肝肋下2cm,剑突下3 cm,质地中等硬度,触痛。脾肋下2cm,肝区有叩击痛。肝功能检查:TTT 13U,ZnTT 18U,GPT200U/L,HBsAg 1∶256。诊断: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证属湿热疫毒蕴结于肝,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久而伤脾,脾失健运,湿遏热伏,流连难去。治宜疏肝活血,清热利湿,益气扶正。

【处方】自拟疏肝解毒汤:柴胡、枳壳、山楂各10g,白芍、黄芪各30g,三棱、莪术、甘草各6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丹参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10剂后,胁痛、腹胀减轻,饮食增加。服药30剂后,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转阴,自觉症状消失。肝肋下1 cm,剑突下2 cm,质Ⅰ度,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阴性。后以疏肝解毒汤加减,制成丸剂,以资巩固。随访2年,肝功正常,HBsAg阴性,胜任正常工作。

【解析】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过程中,湿热疫毒是其主要致病因素,肝郁脾虚是其病变基础,血瘀则是病理产物。李氏方中以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热利湿解毒,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黄芪益气健脾,三棱、莪术、丹参、山楂活血化瘀,甘草益气解毒兼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疏肝活血、益气扶正之功。

(九)王君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王君生浅述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论治北京中医杂志,1994;2:15)

(1)叶某,男,34岁,慢性乙型肝炎3年。肝区时感胀痛,口淡,纳谷欠香,肠鸣,大便先干后溏,神疲乏力,面色欠华,舌淡红,苔薄黄,口干苦,脉弦。肝功能:ZnTT 14U,ALT 55U,HBsAg 1∶64。曾两次住院,中西药治疗,肝功能改善不明显。余辨证为肝脾不调,湿热疫毒未尽所致。法宜健脾调肝为主,佐以清热解毒不伤中,方以异功散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太子参15g,焦白术15g,土茯苓15g,柴胡10g,炒白芍10g,蒲公英15g,紫草根15g,虎杖12g,泽兰12g,泽泻12g,青皮、陈皮各10g,生、熟薏苡仁各15g。

连服18剂,复查肝功能各项均正常,HBsAg转阴,诸症悉除。后以原方略加减又服10余剂,以善其后,随访1年未复发。通过健脾调肝,湿热疫毒之邪得以清除,故获痊愈。

【解析】湿热疫毒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肝脾功能失调则易致病邪缠绵不去,针对本案患者,王氏辨为肝脾不调,湿热疫毒未尽之证,治以异功散之太子参、焦白术、茯苓、陈皮以健脾和胃,顾护中焦,以四逆散之柴胡、白芍疏肝理气,又合蒲公英、虎杖清热解毒,紫草根、泽兰活血,泽泻、薏苡仁利湿。诸药合用则肝脾调,疫毒清,肝功能恢复正常,HBsAg转阴。

(2)杨某,女,30岁,患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胆囊炎两年余。先后两次住某市医院治疗4个月,但肝区仍刺痛。肝功能多次复查,谷丙转氨酶持续在150~200U/L之间,HBsAg 1∶128,锌浊度15U,口渴欲饮,心烦多梦,纳呆神疲,形体渐瘦,大便干燥,干咳咽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弦。因患者长期偏食炙煿之品,平素案牍烦累,思虑伤脾胃之阴,迁延日久上损心肺之阴,下耗肝肾之阴,复加湿热疫毒之邪胶凝残留,遂致诸证,法宜养脾胃之阴,佐以清化余邪。

【处方】南沙参12g,生白术12g,淮山药15g,土茯苓12g,蒲公英12g,泽兰10g,泽泻10g,生白芍10g,香附10g,金铃子10g,白茅根30g,谷麦芽各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