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31

第31章 刘渡舟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4)

(十)刘渡舟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刘渡舟医案》) (4)

【解析】本案无黄疸型肝炎以胁痛不舒为主要表现,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则胸腹胀痛、大便溏薄,“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患者夜眠不安。李氏以白芍、青皮、木香疏肝行气,以陈皮、茯苓、谷芽、甘草健运脾胃,以厚朴、苍术、法半夏、薏苡仁燥湿利水。诸药合用则肝气畅,脾胃健,诸症自除,卧亦能安也。

(二)蒲辅周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验案(《蒲辅周医案》)

许某,男,56岁。1963年1月15日初诊。

2个月来腹胀,右肋下隐痛,不思食,不知饥,厌油腻,口苦,口渴思饮,下肢股内外廉时有颤动,睡眠不佳,常服安眠药,大便不成形,每日二三次,小便黄少,1个月前曾在某医院检查肝大;肝功能化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较高(270 U),昨日复查为680 U(该院正常范围在100 U以下),眼白珠青,微带黄色,面色微黄,舌质红,苔微黄白腻,脉弦细数,素性急,过劳。辨证属脾胃失调,湿聚热郁,肝失疏泄,三焦不和。治以调脾胃,清湿热,疏利三焦之法。

【处方】茵陈蒿、茯苓各10g,猪苓6g,滑石10g,焦栀子45g,豆卷12g,大腹皮6g,通草3g,防己45g,厚朴6g,炒枳实3g,郁金6g,石斛12g,炒麦芽9g。服7剂,隔日1剂。即日午后入某医院住院仍服此中药。

1963年2月5日二诊:服药后口苦及腹胀见轻,食欲好转,小便仍色黄,大便每日2次,已成形,经该医院进一步检查(胆囊有炎症,谷丙转氨酶已降至125 U),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脉转弦缓,舌质红稍退,苔薄白黄腻,仍宜和肝胆,调脾胃,原方去防己、大腹皮,加广陈皮45g,竹茹6g,法半夏6g,焦栀子改为6g。7剂,隔日1剂。

1963年2月23日三诊:服药后病情稳定,食欲增强而知饥,口苦见轻,二便同上,血清转氨酶近来检查为140 U,舌质正常,腻苔见退,脉弦缓,仍宜继续调肝脾、清湿热。

【处方】茯苓10g,生白术45g,泽泻45g,猪苓45g,茵陈蒿9g,滑石9g,通草3g,豆卷9g,薏苡仁15g,扁豆衣6g,海金沙9g,麦芽6g。7剂,隔日1剂。

1963年3月4日四诊:服药后饮食、二便皆恢复正常,已无口苦及腹胀,稍有疲乏感,近来谷丙转氨酶87 U,舌质正常,苔已退净,脉缓有力,左关弦数,仍以和脾胃,调肝胆以资稳固。

【处方】党参45g,白术45g,茯苓9g,炙甘草15g,山药9g,莲肉9g,薏苡仁12g,石斛9g,鸡内金6g,炒谷芽6g,大枣9g。5剂,隔日1剂。

以后检查,一切正常,遂出院停药,以饮食调理而恢复健康。

【解析】蒲氏以调脾胃,清湿热,疏利三焦之法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方中茵陈、猪苓、滑石、栀子、豆卷、通草、防己、泽泻、扁豆衣、海金沙清热利水,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解,以大腹皮、厚朴、枳实行气除满,以郁金疏肝解郁,以茯苓、白术、薏苡仁、石斛、麦芽健脾益胃。药后病情好转,谷丙转氨酶渐复正常。后又以四君子汤加减和脾胃,调肝胆以巩固疗效。

(三)邢子亭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邢子亭》)

彭某,女,6岁。

1973年3月25日初诊。病已四五日,大便白黏,腹胀,不能食,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象滑数。

肝功能化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1 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谷丙转氨酶462 U,西医诊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证属肝胆疏泄失常,湿热内结。拟疏肝理脾、清利湿热之剂。茵陈解毒饮加减(茵陈,猪苓,茯苓,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山楂,炒麦芽,生薏苡仁,甘草)。

【处方】茵陈15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苍术6g,陈皮10g,川楝子10g,枳实5g,木通10g,大黄6g,甘草6g。

3月29日二诊:大便已转黄润,食欲仍差,是肝胆已利,中运不和。前方去大黄,加山楂、炒麦芽、神曲各6g以健中运。

4月2日三诊:食欲已好,纳食增多,小便色已淡,大便正常。肝功能化验:转氨酶正常,麝香草酚浊度试9 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患儿已无任何不适。前方去川楝子、枳实,加连翘9g,板蓝根9g,金钱草10g以清余邪病毒。

【解析】湿热之邪外侵,饮食积滞内伤,肝胆郁滞,湿热内蕴,胆汁疏泄失常而发为黄疸,中焦不运则腹胀、不能食,《伤寒论》云:“小便利者,不能发黄。”刑氏方中以茵陈、猪苓、茯苓、泽泻、苍术、木通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解,以陈皮、川楝子、枳实疏肝理脾,以大黄通腑导滞,使邪毒从大便而下。药后肝胆已利则方中去大黄,加山楂、麦芽、神曲健运中焦而善后。

(四)时振声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验案(《时门医述》)

孙某,男,45岁,干部,患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已4个月,经用苦寒渗湿剂治疗,谷丙转氨酶由原来500 U下降为260 U,麝浊由20 U下降至12 U,麝絮由()转(),乙型肝炎表明抗原阳性。因听说养血药对麝浊不正常有效,乃自服乌鸡白凤丸、当归丸,1月后麝浊降为10 U,麝絮(+),但谷丙转氨酶反上升至500 U以上,同时自觉乏力,肝区胀痛,腹胀脘闷,口苦口干,喜饮,舌质稍红,有瘀斑及齿痕,苔薄黄而腻,脉象弦细。此湿热未尽,服补药后,病邪留恋不解,现舌质稍红,口干口苦,喜饮,为略有阴虚之象,如果滋养肝阴则邪恋,若用苦寒清热又恐化燥伤阴,故予辛凉甘淡之剂,既可避免损耗肝阴,又能使湿热余邪得以清除;因有夹瘀,略佐活血通络。

【处方】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各30g,杏仁、金银花、香附、焦山楂肉、焦神曲各9g,淡竹茹6g,通草3g,茜草、茯苓、旋覆花各12g。

服药半月,谷丙转氨酶降至210 U,麝浊8 U,诸症均减,继服1月,肝功能全部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亦转为阴性。

【解析】本案患者因患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湿热未完全清除又进补药,使病情反复,然初用苦寒渗湿之剂已使患者略有阴虚,故改投辛凉甘淡之剂。时氏方中以寒水石、生石膏、金银花辛凉甘寒清热,以杏仁宣通气分,香附、茜草、旋覆花活血通络以疏通瘀滞,以焦楂肉、焦神曲以健运中焦,以滑石、通草、茯苓淡渗利湿。诸药合用使湿热去,正气复,肝功能恢复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亦得以转阴而告病愈。

(五)刘献林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验案(《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下)》)

安某,男,36岁。于1977年12月31日初诊。

胃脘痛1个月余,右胁不适,时有胀痛,恶心纳差,疲倦乏力,大便略稀,日一行,舌质鲜红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查肝功谷丙转氨酶344 U,硫酸锌浊度试验17 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08,γ球蛋白028。诊断: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辨证:肝郁脾虚,阴津略伤。治则:疏肝健脾,养阴和胃。

【处方】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2g,柴胡9g,香附9g,木香6g,沙参30g,麦冬12g,焦三仙27g,甘草6g。

每日1剂。另以五味子120g研细粉,每次3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1978年2月4日,因症状次第减轻,胃痛止,均守方继服。肝区又略感疼痛,乏力稍增,口干,舌转红嫩,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再以疏肝养阴,健脾和胃,以善其后。

【处方】柴胡9g,党参15g,沙参30g,麦冬12g,生地黄12g,川楝子12g,丹参15g,黄芪15g,佛手9g,焦三仙27g,甘草3g。

药后诸症皆平,胃纳增加,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解析】患者诊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以转氨酶升高、恶心纳差、疲倦乏力、舌有齿印为主要表现。刘氏辨为肝郁脾虚,阴津略伤证,方中以柴胡、香附、木香疏肝理气,以黄芪、党参、白术、焦三仙、甘草健脾和胃,以沙参、麦冬滋养阴津。药后症状次第减轻,遂继以疏肝养阴、健脾和胃之方善后而终能获愈。

(六)廖安亚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验案[廖安亚芳香化浊法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20例湖南中医杂志,1996;12(2):28]

刘某,男,15岁,学生。因倦怠乏力、纳少、恶心厌油7天而于1994年4月10日就诊。患者于7天前外出春游,淋雨后出现恶寒,回家后自服“感冒灵”3片,恶寒消失,继而感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腹胀,伴恶心厌油及小便黄,再服“感冒灵”无效,继服“霍香正气丸”2包,腹胀、恶心较前好转,遂来我院就诊。查巩膜不黄,心肺(-),肝肋下1 cm处可触及,有触痛,肝区叩击痛(+),舌质淡,苔白微腻,脉缓,谷丙转氨酶150U。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给予雷氏芳香化浊法治疗。

【处方】霍香10g,佩兰10g,陈皮15g,法半夏10g,腹皮10g,厚朴8g,干荷叶10g,连翘10g,白蔻仁10g,车前仁(布包)20g。每日1剂。

7剂后,临床症状消失,10天后复查肝功能正常。

【解析】本例急性无黄疸型为感受外湿,湿困脾胃,阻滞中焦故症见倦怠乏力、纳少便溏、恶心欲吐,厌油腹胀。雷少逸《时病论》中芳香化浊法原为“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而设,廖氏以之治疗本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正切中病机。方中霍香、佩兰芳香以化浊,陈皮、法半夏温燥以化湿,腹皮、厚朴理气宽胸,畅中焦,荷叶升清使浊自降,白蔻仁行气化湿,车前子渗湿利水,使湿邪从小便而解。

(七)王涛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验案[王涛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23 例江苏中医药,2003;24 (2) :27]

某男,13 岁。2001年5月11日初诊。恶心、呕吐、腹痛4 天,伴周身乏力、食欲不佳、厌油腻、面色萎黄、尿黄,肝功能检查ALT 233U,TTT 9U。治以健脾和胃,温化寒湿。西医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之阴黄。

【处方】茵陈30g,白术10g,制附子(先煎1小时)6g,茯苓10g,当归10g,半夏10g,枳壳10g,干姜10g,白芍10g,炙甘草10g。

服药5天症状减轻,服药15天后症状基本消失,食欲好,精神转佳。复查ALT 90U,TTT 7U。继服原方1周后症状消失,复查ALT、TTT均正常。

【解析】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之阴黄。其发病原因,外因多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多发于春季气候潮湿,阴雨不断、湿邪偏重之时,加之不洁食物,导致脾胃亏损,内外因合而发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脾失健运、寒湿阻滞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佳等。故治疗以健脾和胃、温化寒湿为主。以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方中之时茵陈、附子并用以温化寒湿,白术、干姜、甘草健脾温中,酌加茯苓健脾,枳壳行气,半夏燥湿和胃增强除湿作用。全方共奏健脾和胃、温化寒湿之功。

参考文献

1戴岐,刘惠民医案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78:71

2时振声,时门医述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

3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8

4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6:58

5余瀛鏊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162

6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三)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0:1636

7李斯炽医案·第一辑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8:65

8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医研究院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6:203

9单书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下)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