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30

第30章 刘渡舟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3)

(十)刘渡舟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刘渡舟医案》) (3)

【解析】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因感受湿热疫毒,表郁不达,体内水湿不能经汗和小便排出,水湿久郁化热,熏蒸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发为黄疸。湿阻中焦,脾为湿困,脾阳不升故见食欲减退、腹胀、大便黏滞不爽。李氏所拟茵陈复肝汤中茵陈清肝胆之热,理肝胆之郁,山栀子利湿退黄,大黄荡涤胃肠,推陈出新,车前子清利降浊,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苍术性走而不守,醒脾助运,宣阳泄浊,开郁宽中,疏化水湿;霍香芳香化湿,醒脾祛浊,和中止呕;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渗湿,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宣上畅中通下,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湿热自去,黄疸自退。《张氏医通》指出:“诸黄虽多湿热,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关幼波在《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一书中有“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的经验之谈,其认为活血药用于治疗黄疸具有加速退黄时间、利于肝脾大回缩、祛瘀可生新的优点。李氏方中大黄、丹参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回缩和软化肝脾,改善微循环血液流量,从而有助改善肝功能。李氏所拟茵陈复肝汤从湿、热、瘀入手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药物配伍精细,药证相合,标本兼治,故疗效满意。

(二十一)江富春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江富春,杨玉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0例新中医,1995;11:45)

吴某,女,8岁,于1993年以疲乏厌油,恶心呕吐,加重伴目珠发黄15天就诊。其母代诉,患儿于15天前自觉头昏,疲乏无力,食欲缺乏,认为是消化不良,未加注意。随后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恶心呕吐,极度疲乏,当地医院以胃肠型感冒医治无效,故前来诊治。近3天来,患儿呕吐频繁,水入即吐,厌油,脐周隐痛,皮肤瘙痒,皮肤微黄,目珠黄染,小便黄赤,嗜睡,轻度腹胀,经本院肝功能化验检查:GPT 200U/L以上,总胆红素(TB)254μmol/L,TTT 8 U,HBsAg(-)。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方用强肝丸化裁并合用西药。

【处方】板蓝根、黄精、柴胡、白芍各12g,黄芪15g,郁金、僵蚕、山楂各10g,五味子、炙甘草各6g,茵陈20g,猪苓、丹参各12g,佛手6g。每日1剂,水煎服。

按上述方法治疗15天痊愈,此后嘱患者服药1周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解析】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初期(即急性黄疸期)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利湿退黄为主;中期(即黄疸消退期)以补脾益气,兼利湿退黄;后期(即恢复期)应补气健脾,养血活血为主。本案患者属急性黄疸期,故江氏方中以板蓝根、僵蚕清热解毒,抗病毒;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利胆退黄;五味子、山楂降低转氨酶,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黄芪、黄精健脾益气,养血生津;猪苓利水渗湿,丹参补血活血;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增强胃肠道的蠕动。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养血活血、降酶保肝的作用。

(二十二)邓铁涛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莫飞智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1则新中医,2004;36(4):66]

某男,70岁。2003年6月20日初诊。患者于同年4月中旬因痛风而服别嘌醇、秋水仙碱治疗14天。5月13日起出现纳差、恶心,全身疲乏无力,腹胀隐痛,小便呈浓茶样,按胃炎治疗无效。经某中心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

几经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至6月20日,全身皮肤、巩膜黄染,皮肤泛发红色斑丘疹,瘙痒,部分融合,脱屑,面水肿,疲倦,声低,懒言,头晕,纳差,胃脘隐痛,口不干,不苦,睡眠欠安,大便溏,每天1~2次,尿黄如茶色,左足第1跖趾关节肿痛,电话求诊。根据患者病史,辨为黄疸,证属脾肝肾虚,湿毒郁热,湿浊泛滥。治以健脾养肝补肾,清热祛湿解毒。

【处方】珍珠草30g,鲜黄皮树叶20g,石斛、萆薢、田基黄、沙参、茯苓、白术各15g,仙鹤草20g,枸杞子、炙甘草各10g。5剂,水煎,分早、午、晚饭后温服。

6月25日电告黄疸消退明显,皮疹瘙痒显著减轻,嘱续服5剂。

7月1日电话二诊:药后精神好转,面水肿、头晕减轻,食欲改善,皮肤黄染继续消退,仍胃隐痛,偶便溏,皮疹已结痂,略瘙痒,左足跖趾第1关节肿痛减轻。查肝、肾功能各指标均有所好转(具体数据略)。仍守原法加强祛湿解毒、健脾养肝补肾之力。守前方去仙鹤草,加小叶凤尾草30g,白茅根、绞股蓝各20g,茵陈15g,沙参用至30g。14剂,煎服法同前。

7月15日电话三诊:神爽,面水肿消失,无皮疹及瘙痒,食纳正常,睡眠好,大便成行,每天1次,小便较清,左足跖趾第1关节肿痛继续减轻。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复查血白细胞 854×109/L,红细胞 244×1012/L,血红蛋白 84g/L,TBIL 131μmol/L,DBIL 48μmol/L,IBI1 83μmol/L,A/G 091,GGT 232 U/L,ALT35U/L,AST 28U/L,血尿素氮(BUN) 203 mmol/L,肌酐(Cr) 334μmol/L,血尿酸(BUA)567μmol/L。考虑患者肝功能已基本正常,肾功能亦改善,左足跖趾第1关节稍痛。治以益气健脾,养肝补肾为主,佐以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处方】生黄芪、党参、川芎、苍术各10g,炙甘草5g,熟地黄、忍冬藤、绞股蓝、怀牛膝各12g,滑石30g。5剂,午、晚饭后分服。

服药后诸症好转,神清,纳食、睡眠均可,大、小便正常,左足跖趾第1关节稍痛。7月25日复查肝功能正常,肾功能:BUN 137 mmol/L,Cr 326μmol/L,UA 500μmol/L。

【解析】本案患者病情复杂,发病前曾服西药,肝脾肺肾皆已受损,发病较急,初诊时以健脾养肝补肾,清热祛湿解毒为法,皮疹瘙痒为血热所致,故加仙鹤草以凉血。二诊黄疸消退明显,诸症减轻,治法不变,加小凤尾草、白茅根、茵陈、绞股蓝、沙参以加强药力。三诊时诸症已好转,宜扶正为主,攻邪为辅,党参、黄芪、熟地黄以扶正,滑石、甘草合怀牛膝、苍术以利尿燥湿,川芎、忍冬藤通络止痛,绞股蓝养肝清热。诸药合用而收全功。

(二十三)朱秀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朱秀华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湖北中医杂志,2005;27(5):30]

黄某,男,31岁,2004年5月17日初诊。半月前感肢软乏力,纳呆腹胀,自服感冒药无效,渐至身目发黄,小便深黄。于5月12日在某院查肝功能:TBIL 86μmol/L,ALT 585 U/L,总蛋白(TP)72 g/L,A 342 g/L,G 378 g/L。舌质淡黯,苔白腻,脉缓弦。证属脾虚湿滞,肝胆失疏,蕴蒸发黄。治拟化湿清热、舒肝利胆。

【处方】茵陈50g,柴胡、赤芍、佛手、丹参、蚤休、焦三仙各10g,茯苓、陈皮、郁金、板蓝根、绞股蓝各15g,薏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取汁360 ml,分3次温服。

5月21日二诊:诸症均减,精神好转,纳眠转佳。身目仍黄,时觉脘痛。复查肝功能:TBIL 597 μmol/L,DBIL 427 μmol/L,ALT 212 U/L,TP 76 g/ L,A 391 g/L,G 368 g/L。舌质淡黯,苔薄白腻,脉缓略弦。药已中的,守前方去赤芍、丹参之凉润,以顾护中州。

5月28日三诊:身目黄大减,晨起小便黄,精神佳,纳眠均好,二便调,惟多食则脘胀。舌质稍紫红,苔薄腻微黄,脉细弦。系湿邪已化,脾运渐复,继守前方去茵陈、陈皮,复加赤芍12g,当归10g。

6月21日四诊:精神佳,纳食好,二便调,惟白睛略黄,睡眠欠佳,夜间口干。复查肝功能:TBIL 185 μmol/L,DBIL 127 μmol/L,ALT 32 U/L,PT80 g/L,A 45 g/L,G 35 g/L。舌质偏红,苔薄微黄,脉细弦。证属邪去正虚,肝阴不足,治拟滋养肝肾。

【处方】制首乌、酸枣仁、山药各15g,麦冬12g,赤芍、白芍、枸杞子、绞股蓝、蚤休各10g,川楝子6g,合欢花20g。

守方出入连服10剂,自觉无不适,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解析】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多属中医黄疸病之阳黄范畴。黄疸湿酿成,治湿理为先。《内经》强调“溽暑湿热相搏”为本病的病因病理,清代沈金鳌直责为脾湿。脾湿不运,郁而生热,湿与热合,蕴结熏蒸,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成黄疸。治疗黄疸,在清热利湿时应切记“法在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泄夺之品只可暂用,不可多用久用。因而在疸病治疗中必须时时顾护脾阳。俾阳复脾运,木不克贼,湿化疸消。朱氏方中,既有清热祛湿利胆之茵陈、柴胡、郁金,又有顾护脾胃之焦三仙、茯苓、薏苡仁。张锡纯谓之“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自理”。肝病血易滞,血活疸自消。关幼波教授认为“黄疸病湿热早已瘀阻入血,不引药入血只是隔靴搔痒。”朱氏在治疗本案的处方中,有活血之赤芍、丹参,从而促进退黄的疗效。黄疸消退后,应予肝肾同治,故又以制首乌、酸枣仁、麦冬、枸杞子等补益精血之品,使精血充足,木得水养,补肝体以助肝用,而获全功。

第二节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部分急性病毒性肝炎,特别是年轻病人,在黄疸前期病变即逐渐消退,而不产生黄疸。急性无黄疽型肝炎中医认为多由湿困脾胃,阻滞中焦所致,治疗强调芳香化浊、健脾祛湿。

一、辨 证 论 治

(一)湿阻中焦

【证候】纳少便溏、恶心欲吐,厌油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舌体胖色淡,脉沉细或沉滑。

【分析】湿邪阻滞于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纳少便溏、恶心欲吐,厌油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脾胃气虚则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舌体胖色淡,脉沉细或沉滑为湿阻中焦之象。

【治法】健脾和胃,行气化湿。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恶心欲吐明显加藿梗;食欲下降明显加谷、麦芽;腹胀满加乌药、莱菔子;无化热趋势去通草、滑石。

(二)肝郁气滞

【证候】胸闷,胁肋胀痛,口苦,肝脏大或不大,乳房胀痛,大便不畅,食少,舌质淡,苔白,脉弦。

【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故胁痛,胸闷不舒,乳房胀痛;气滞血瘀,肝血瘀阻故肝脏大;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则腹胀,大便不畅,食少;气血不足,则舌淡苔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舒肝理脾。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味。

瘀血阻滞胁肋刺痛者,加延胡索、丹参;气虚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党参;恶心,舌苔厚腻者加半夏、茵陈;食欲缺乏者加神曲、山楂。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李斯炽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验案(《李斯炽医案》)

李某,男,成年,1960年6月6日初诊。

两胁不舒,右边有痛感,胸腹胀痛,夜眠不安,大便溏薄。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诊得脉象弦而动数。此为肝郁脾湿,用疏肝行气燥脾利湿法。

【处方】白芍9g,青皮9g,木香6g,厚朴花9g,陈皮6g,苍术9g,茯苓9g,法半夏9g,薏苡仁15g,生谷芽9g,甘草3g,3剂。

服上方3剂后,胁痛消失,大便正常,诸症亦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