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09

第9章 水湿血瘀证治

(一)水湿血瘀证治

臌胀多见水湿内停或瘀血阻滞,后者活血祛瘀,可参见此前的血府逐瘀汤证治,这里不再详述;前者可以从脾论治,振奋脾阳,行气化湿。至于柴胡疏肝、茵陈退黄、逐水利湿等,则视病情而定,无论水湿血瘀均可加减应用。

①气滞湿阻证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加减。前方以疏肝理气为主,适用于胸胁闷胀疼痛较著者;后方以运脾利湿消胀为主,适用于腹胀,尿少,苔腻较著者。胃苓汤:苍术10g,厚朴10g,陈皮5g,甘草5g,白术10g,桂枝5g,猪苓10g,泽泻10g,生姜10g,大枣10g。出自《丹溪心法》,主治脾虚湿胜,致成黄疸,或大便泄泻,小便清涩,不烦不渴。症见面色虚浮晦暗,纳呆形寒,舌胖有齿痕,苔白腻。

②水湿困脾证可以实脾饮为基础。本方有振奋脾阳,温运水湿的作用,适用于脾阳不振,寒湿内盛之肿胀。

③水热蕴结证,可以茵陈蒿汤加减,详见此前的茵陈蒿汤证治。

实脾饮

《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白术12g,厚朴6g,木瓜6g,木香3g,草果3g,大腹子(槟榔)6g,茯苓15g,干姜6g,制附子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见尿少浮肿下半身尤著、腹泻便溏、胸腹胀满,或身重肢冷。舌苔白腻而润,脉沉迟者。本方与五苓散合用也可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或肝硬化腹水之轻症而属于脾阳虚者。

(方析)

①脾湿,故以大腹、茯苓利之。

②脾虚,故以白术、苓、草补之。

③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温之。

④脾满,故以木香、厚朴导之。

⑤然土之不足,由于木之有余,木瓜酸温,能于土中泻木,兼能行水,与木香同为平肝之品,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则土能制水而脾实矣。

(加减)

①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

②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按语)苓桂术甘汤、实脾饮、肾气丸,皆治阳虚水气之证。其中,苓桂术甘汤治上焦阳虚不能输布,水留于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故用苓桂术甘之品,扶阳通气输水道也;实脾饮治中焦阳虚不能蒸化,水渍于中,外泛作肿,二便通利,故用姜附苓术之剂,培土温中,胜寒湿也;肾气丸治下焦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喘急腹胀,故用桂附地苓之辈,温而补之以行水也。此论可作参考之用。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析)表证未解,内停水湿。头痛微热,苔白脉浮。下焦水蓄气不化津则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水入即吐。邪入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肌肤则水肿。水湿停滞,脾胃升降失司可见泄泻霍乱。饮停下焦,水气上泛则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

君:泽泻(重用),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猪苓、茯苓,甘淡利水渗湿。

佐:白术,健脾化湿;桂枝,外以解表散邪,内助膀胱气化。

(要点)

①淡渗利水之中伍以温阳化气之品,组成化气利水之剂。

②表里双解,重在治里。

③本方为利小便的主要方剂。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④湿热者忌用。

⑤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加减)

①水肿表证明显者,可与越婢汤合用。

②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

③泄泻偏于热者,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二苓与白术,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按语)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皆可见小便不利。本方之功用重在渗湿利水,兼可温阳化气。应用中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①方中证所言“消渴”“烦渴”,与消渴病截然不同。此渴是指口渴较甚者,是由于膀胱受邪,气化不利,水津不布,故饮水虽多,而饮不解渴,甚则愈渴愈饮,水无去路,饮入即吐,而成水逆证,其小便必不利。消渴病之“消渴”,是饮入即消,饮水多,小便亦多。

②重视桂枝在方中的作用,桂枝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若欲其解表,又当服后多饮暖水取汗,以水热之气助人体之阳气以资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故原服法中的“多饮暖水,汗出愈”,对本方的疗效有直接关系,不可忽视。

③本方为利水基础方,凡见水湿停饮之证,临证加减多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