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08

第8章 阴黄基础方

(二)阴黄基础方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指导方药)

①寒湿阻遏见四逆症者,用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干姜、炙甘草。

②脾虚湿滞需温中补虚,调养气血者,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茵陈、黄芪、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2.重点方药解

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15g,干姜9g,炙甘草6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析)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弱。阴寒独盛,四肢不得温养,四肢厥逆;阳气失于温煦,恶寒蜷卧;肾寒不能温脾,中阳衰败,呕吐不温,腹痛下利;肾阳虚导致心阳不足,无以振奋心神,肾衰欲寐。

君: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臣: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佐使:炙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

(要点)

①配伍精当,功专效宏;附子、干姜相伍为用脾肾两顾,既壮先天之阳,又温后天脾阳;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暴散之虞。

②本方回阳救逆,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微为证治要点。

③非阳虚厥逆及真热假寒者忌用。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按语)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为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阳虚寒厥证而设。

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方用大辛大热的附子,壮肾阳而祛寒邪,回元阳而救厥逆,诚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辅以辛热之干姜,可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两者相辅相成,干姜助附子壮肾,附子助干姜温脾阳,使温阳破阴之力更强,故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但两者辛散燥烈,为防其阳气暴散,故佐以炙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附子、干姜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不致重劫阴液。药虽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可救人于俄倾,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芍药18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饴糖30g。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腹中时痛,喜温欲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方析)中焦虚寒。肝脾失调,腹中时痛,喜温喜按;化源不足,阴阳俱乏,无以奉心,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营卫不和,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君:饴糖,益脾滋养脾阴,温中焦而缓急止痛。

臣:芍药,养阴缓急;桂枝,温阳祛寒。

佐使:炙甘草,甘温益气;生姜、大枣,温胃补脾,调和营卫。

(要点)

①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

②阴虚火旺者忌用。

③呕家不宜用,恐甜助呕。

④吐蛔者不可用,蛔得甘则逆上。

⑤中满者不可用,甘能填实助满。

⑥现代临床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虚阴阳不和者。

(加减)

①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属虚黄者,去饴糖,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②泛吐清水较多,宜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以温胃化饮。

③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以制酸和胃。

(附方)

①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小建中汤加黄芪。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②当归补中汤(《千金翼方》)

组成:小建中汤加当归。

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虚羸腹痛。

③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按语)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之方。具有调和阴阳,柔肝理脾,建立中气的功能,故名“小建中汤”。其所治诸证皆因“虚劳”所致。劳伤虚损,中焦虚寒,阴阳不和,阳虚无以温煦,故里急腹痛,喜温欲按;化源不足,气血阴阳俱乏,无以奉心,则虚烦心悸,面色无华;中焦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证虽不同,但病因则一,皆因中焦虚寒以致阴阳失调所致。治宜温健中气,调和阴阳为关键。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一升而成。方中以甘温质润的饴糖为君药,配桂枝则甘辛相合,升腾中焦之气以和阳;配芍药则甘酸相助,柔肝缓急以化阴。六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阴阳相生,营卫调和,共奏温中补虚缓急之功。

三、臌胀

臌胀一病,证机复杂,虽有分型辨治的基础方药可供参考,但具体临床变化较多;又有峻下、缓下之别,兼以虚实水瘀夹杂;况且逐水之药应用宜忌颇多。因此,本节虽然对于方药指导有所提示,但具体临证还应审慎定夺,并请详细参照后面章节的相关医论,以及名医验案的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