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07

第7章 阳黄基础方

(一)阳黄基础方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聚,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指导方药)

①一切阳黄基础方:茵陈蒿汤。

②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加减,详见方药解。本方有疏肝利胆,通腑泄热的作用,适用于肝胆失和,胃腑结热之证。

③疫毒炽盛证(急黄):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④茵陈:茵陈善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无论治疗阳黄或阴黄,首选此药。可以单味药入于其他方剂,无论补泻阴阳。

⑤黄疸消退后的调治:茵陈蒿汤(或单味茵陈)与其他方剂加减化裁,湿热留恋者,合五苓散;肝脾不调者,合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或归芍六君子汤益肝血补脾气;气滞血瘀者,合逍遥散疏肝解郁,鳖甲煎丸软坚散结。

⑥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⑦归芍六君子汤: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大枣、生姜。

⑧鳖甲煎丸:柴胡、牡丹皮、土鳖虫、鳖甲。

⑨常用药:金钱草、海金沙、玄明粉利胆化石;黄芩、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解毒。

2.重点方药解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方析)湿热交蒸,胆汁外溢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邪阻滞气机则腹微满。热伤津液,小便短赤,津不上承则口渴,湿热内郁则苔黄腻,脉沉数。

君: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臣:山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湿热由大便而下。

(要点)

①利湿与与泄热并重,通利二便,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

②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阳黄)的有效之方。

③阴黄忌用。

④现代临床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等病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内蕴者。

(加减)

①湿热黄疸,热重于湿,以身热、口苦、心烦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加强清热祛湿之功效。

②湿多热少,而见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厚腻者,可合五苓散。

③湿热俱盛,胁痛者,可加柴胡、川楝子理气止痛。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按语)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阳黄)之基础方,历代医家治湿热黄疸之方,大多由此衍化而来。方中茵陈善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故后世医家,无论治疗阳黄或阴黄,首选此药;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而出,助茵陈泻热利湿;大黄,泄热逐瘀,荡涤肠胃,使湿盛之邪从大便排出。方用大黄,非为大便热结,而在于泄热破痞气,故不论有无腹痛,便秘,皆须用之。若大便通利者,可酌减其用量,或煎煮时三药同煎亦可。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12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生姜15g,枳实9g,大枣4枚,大黄6g。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

(方析)本方为伤寒少阳阳明和病而设。伤寒病邪未离少阳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病邪已渐进阳明则大便不解或下利,心下满痛。

君: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

臣:大黄,内泻阳明热结;枳实,行气消痞;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佐:半夏,和胃降逆。

使:大枣、生姜,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诸药。

(要点)

①清下并用,表里双解。

②本方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加减)

①兼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②脘胁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

③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按语)本方系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合成,是和解少阳为主,兼与泻下阳明热结的方剂,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合病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和解少阳以祛外邪,泻下阳明以除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其中又以和解少阳为主,泻下之力较缓,故更适宜于少阳初入阳明之证。

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水牛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牡丹皮9g。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喜妄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热伤血络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析)热毒深陷血分,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烦乱不安;心经热盛,舌缘起刺,脉数;蓄血扰于心神,喜妄如狂;热蒸阴液上潮,虽渴而漱水不欲咽;热迫肠间,大便色黑而易解;迫血妄行,吐、衄血及便血、溺血;离经之血瘀阻肌肤,发斑。

君: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

臣: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养血敛阴,凉血和营泄热。

佐使: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

(要点)

①于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

②凉血与散血并用,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③本方治疗热入血分,以各种失血,或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证治要点。

④本方宜于热毒深陷血分及热伤血络之动血证候。

⑤阳虚失血及脾不统血者不宜使用。

⑥现代临床常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紫癜、肝性脑病、败血症等属于血分有热者。

(加减)

①兼见蓄血,喜妄如狂者,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用。

②郁怒而兼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泄肝火。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按语)本方是主治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剂。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热盛动血所致之各种出血证,是一首凉血止血的著名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