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06

第6章 肝络失养证

(四)肝络失养证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

①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

②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③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指导方药)

①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②一贯煎化裁:心烦不寐,加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头昏目眩,加菊花、女贞子、熟地黄;阴虚火旺,加黄柏、知母、地骨皮。

2.重点方药解

一贯煎

《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5g。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疏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方析)

君:生地黄(重用),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臣: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

佐:川楝子(少量),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要点)

①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则胸脘胁痛等症可解。

②本方是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剂。

③由于本方中滋腻之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④现代临床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

(加减)

①若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等润肠通便。

②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③痰多,加贝母。

④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

⑤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腹痛或胃脘痛甚,加芍药、甘草各12g(即《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宜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气止痛。

⑥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口苦燥,少加黄连。

⑦两足痿软,加牛膝、薏苡仁。

⑧不寐,加酸枣仁。

(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按语)《中风诠》:“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洲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楝泄火。楝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阴队中,反为润燥之用,非神而明之,何能辨此?方下舌无津液四字,最宜注意,如其舌苔浊垢,即非所宜。”

二、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