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10

第10章 阳虚水盛证

(二)阳虚水盛证

症见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为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治宜温补脾肾,化气利水。可以济生肾气丸为基础,化裁治之。

济生肾气丸

《济生方》

(组成)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120g,泽泻60g,肉桂20g,附子(制)20g,牛膝40g,车前子40g。

(制法)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米饮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别录)又名加味肾气丸、资生肾气丸,见于《医宗金鉴》等。

(主治)被肾温阳,得水退肿,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方析)明·张介宾曰:“地黄、山药、牡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山茱萸、肉桂,附子,以化阴中之真气。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然当因此扩充,随证加减。若其人因大病之后,脾气大虚而病水肿者,服此虽无所碍,终不见效,每熟计之,脾气大伤,诚非肾药之所能治。专用是中汤一两,加茯苓一两。命火为衰者,加附子;两足冷者,加肉桂;腹胀甚者。加厚朴。三大剂而足胫渐消,十余剂而腹胀退。凡治中年之后脾肾虚寒者,悉用此法。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复行水;肾虚者,不可专利水。温补即所以化气。塞因塞用之妙。顾在用之者何如耳。”

(按语)明·李中梓曰:“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肾者主水,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肿胀之病,诸经虽有,无不由于脾,肺、肾者,盖脾主运行,肺主气化,肾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故肿胀不外此三经也。然其治法,有内、外、上、下、虚、实,不可不辩也。在外则肿,神佑丸证也。在下则小便闭,沉香琥珀丸、疏凿饮子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