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11

第11章 阴虚水停证

(三)阴虚水停证

症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病机为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治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可以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为基础,化裁治之。一贯煎证治,参见“胁痛·肝络失养证”。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g,山萸肉、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骨蒸潮热,消渴,盗汗,遗精,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析)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故头晕眩;肾精不上承于耳,则耳鸣耳聋;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肾精不足以生骨髓,则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君: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山萸肉,补养肝肾,涩精;山药,补益脾阴,固精;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滋逆恋邪。

佐: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要点)

①三补三泻,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②肝脾肾三阴并补,熟地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

③脾虚泄泻者慎用。

(加减)

①阴虚而火旺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此谓“知柏地黄丸”。

②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碍气滞脾。

③加枸杞子、菊花,滋肾养肝明目。主治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此谓“杞菊地黄丸”。

④有现代研究,针对高血压肝肾阴虚证型,将原方熟地黄改为生地黄,用量20~30g,牡丹皮、泽泻用量也增大,改为15~20g,亦获得显著疗效。

⑤肺肾阴虚,见喘咳者,加麦冬、五味子,滋补肺肾。此谓“麦味地黄丸”。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按语)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原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著名方剂,源于《金匮要略》肾气丸,因“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方中以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养肾肝脾之阴,又以泽泻、牡丹皮、茯苓之泻渗湿浊,清虚热。全方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三补”用量重于“三泻”,补中寓泻,以补为主,补不留邪,滋而不腻;又以三补之品,肾肝脾三阴并补,且以补肾阴为主,故后世为补阴的基础方,众多的滋阴补肾方剂均从此方加减化裁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