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35

第35章 胆囊炎 (3)

第四节 胆囊炎 (3)

按:本例为阳明腑实及少阳胆经郁热证,故先治以大柴胡汤,方用大黄、枳实攻下热结;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法半夏和胃降逆,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更入木香、乌药、川楝子、延胡索行气舒肝止痛。热清之后,即投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味以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医案出处:《李继昌医案》

验案3

王某,女,40岁。

因上腹部阵发性疼痛1个多月来诊,曾在某医院胆囊造影示胆囊收缩功能不佳,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来诊时上腹部疼痛、痞满,恶心呕吐,纳差厌油,疼痛剧烈时出汗,但身无寒热,口苦口黏,口干而不欲饮水,舌有瘀点苔黄腻,脉象弦细。

证属脾胃湿热,肝郁血瘀。拟辛开苦降合疏肝活血,并佐清肝。

全瓜蒌、金钱草各30g,半夏、黄连、枳实、川楝子、生蒲黄、五灵脂、制香附、焦山楂、六曲各10g,夏枯草、蒲公英各15g,延胡索(研末、冲服)3g。

6剂后,上腹部仅略感隐痛,痞满大减,精神好转,食量增加,舌苔黄腻消退,亦无恶心呕吐,仍予上方继续加减调理,病情稳定,未再急性发作。

按:本案为慢性胆囊炎患者,以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同时有痞满,恶心呕吐,口黏,苔腻,此为中焦湿热之象,时氏辨为脾胃湿热,肝郁血阻之证,以小陷胸加枳实汤行气疏肝,宽胸除满,以金铃子散、失笑散加香附疏肝活血,焦山楂、六曲健运中焦,以夏枯草、蒲公英、金钱草清肝利胆。

医案出处:《时门医术》—时振声

验案4

王某,男,39岁。

阵发性寒热,出现黄疸,伴右上腹部疼痛,每隔12~15日发作1次,已达半年余。化验检查:白细胞28.3×109/L,中性93%,淋巴7%;尿胆素阳性;总蛋白及白/球比值正常,黄疸指数35U,凡登白反应直接、间接均阳性,脑絮(+),硫酸锌浊度9U,总胆固醇5.17mmol/L;胆汁培养为大肠埃希菌。先后在某医院住院4次,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现症:近数月来,先时觉腹中隐痛,旋即寒热往来,继而出现黄疸,口苦,恶心,胃纳减退,大便在发病时出现白色,多便秘,小溲黄赤,舌苔中后微黄带浊,前半白腻,脉象弦滑。

辨证属湿遏热伏,胆腑不净,邪气久羁,胃失和降,证属少阳阳明同病。治以化湿清热,舒胆和胃。

柴胡9g,黄芩9g,茵陈9g,黑栀子9g,升麻3g,玄明粉9g,郁金9g,枳壳6g,败酱草10g,厚朴10g,半夏8g,甘草6g。

服上方30余剂后,基本控制了反复发作,继以原方去厚朴、茵陈,加党参、当归等,连服100余剂,体重增加10kg,恢复工作。追踪观察3年,身体健康。

按:发病虽达年余,然湿热之邪,始终在气分流连,故以化湿清热,舒胆和胃之剂,经服药30余剂,病变得以控制,继进补益以巩固疗效。本例病变反复发作,其所以得能控制者,可能与方中具有升清降浊,即解毒和利胆作用的升麻和玄明粉,有着密切的关系。

医案出处:《潘澄濂医案选》

五、湿热伤津

验案1

瞿某,女,60岁。1964年5月5日初诊。

主诉发热黄疸3天,伴右胁疼痛。右胁疼痛,时发时止,已有半年。近3天来,右胁疼痛加减,伴有发热和黄疸。尿三胆检查,胆红质阳性,尿胆原1∶10以下,尿胆素阳性。白细胞:总数27×109/L,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12%,单核细胞2%,诊断:急性胆囊炎(感染性)。症见目黄溲赤,右胁疼痛彻背,拒按,大便3日未解,口渴引饮。苔光剥,舌根腻色黯,脉弦滑。湿热浸淫于肝胆,湿郁化热,热盛伤津。

津液失于濡泽,在上则口苦而喜饮,在下则肠涩而便坚,观其脉证,湿热是本,津伤是标。治以清热利湿,养阴生津,标本兼顾之。

茵陈18g,黑栀子9g,川黄柏9g,生大黄(后下)4.5g,赤猪苓、赤茯苓各9g,焦枳实9g,赤芍9g,硝矾丸(分3次吞服)4.5g,生地黄12g,玄参9g,石斛9g。

二诊:上方加减共服4剂,黄疸退清,疼痛亦止,大便亦行,血象化验正常。

按:本案应用茵陈汤、栀子柏皮汤清利肝胆湿热,方中有大黄、枳实,可以通大便,用生地黄、玄参有增液汤意,在救津润燥。

医案出处:《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

验案2

瞿某,女,64岁。1964年5月5日初诊。

发热黄疸3天,伴右胁疼痛。右胁疼痛,时发时止,已有半年。近3天来,右胁疼痛加剧,伴有发热和黄疸。尿三胆检查:胆红质阳性,尿胆原1∶10以下,尿胆素阳性。白细胞:总数27×109/L,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12%,单核细胞2%。诊断: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医案:目黄溲赤,右胁疼痛彻背,拒按,大便3日未解,口渴引饮,脉弦细而数,苔光剥,舌根腻色黯。

湿热浸淫于肝胆,湿郁化热,热盛伤津。津液失于濡泽,在上则口渴而喜饮,在下则肠涩而便坚,观其脉症,湿热是本,津伤是标。治拟清热利湿,养阴生津,标本兼顾之。

茵陈18g,黑栀子9g,川黄柏9g,生大黄(后下)4.5g,赤猪苓、赤茯苓各9g,焦枳实9g,赤芍9g,硝矾丸(分3次吞服)4.5g,生地黄12g,玄参9g,石斛9g。

上方加减共服4剂,黄疸退清,疼痛亦止,大便亦行。白细胞,总数9.85×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3%,单核细胞2%。

原按:本案应用茵陈汤、栀子柏皮汤清利开胆湿热,方中有大黄、枳实,可以通大便,用生地黄、玄参有增液汤意,救津润燥。

医案出处:《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

六、痰、湿阻滞

验案1

黄某,女,48岁。1992年8月17日初诊。

素来脾气急躁,20年来时发右胁及胃脘胀满,打呃,着急生气即加重,近来频发。1989年去医院就诊,诊为胆囊炎。近10多天便稀,日泻2~3次,泻时不腹痛,便中无脓血,并伴口苦,恶心。刻诊除见上症外,余无不适。纳食一般,腹柔软,右胁下胆区有压痛,肝脾不大。月经尚准,量适中,前日刚完。舌质暗,苔白腻满布,脉弦细。

证属肝郁气滞,湿浊中阻。治以疏肝理气,化湿和中。

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郁金10g,炒川楝子(杵碎)12g,赤芍12g,旋覆花(包煎)10g,藿香10g,豆蔻仁(杵碎、后下)10g,滑石15g,泽泻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忌食辛辣油腻及生冷。畅情志,免生气。

二诊:稀泻止,胀满减,纳食增,又见脘中微痛,偶有泛酸,苔薄白腻。上方去藿香、豆蔻仁、泽泻,加醋延胡索(杵碎)10g,茯苓20g,煅瓦楞子(杵碎、先煎)30g,续进10剂。

三诊:脘痛,泛酸未作,胀满基本消失。上方去延胡索、煅瓦楞子,加生白术10g,金钱草30g,丹参15g,并将柴胡减至6g,连进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发。

按:患者素来脾气急躁,时发右胁胀及胃脘胀满,打呃,口苦,乃肝郁气滞,胆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致。日久必兼血瘀,故胆区有压痛。着急生气使肝郁益甚,故胀满加重。近年进入更年期,气血失调,故频发。近值暑天,暑多夹湿,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失调,故恶心,日数稀泻,苔白腻满布。初诊双管齐下,既用柴胡、香附、青皮、郁金、川楝子、旋覆花疏肝理气解郁,又以藿香、豆蔻、滑石、泽泻化湿和中止泻,再加赤芍并合郁金化瘀利胆止痛。二诊泻止胀减纳增,偶泛酸,脘微痛,苔薄白腻,知湿浊已去大部,中焦渐和,故去化湿和中的藿香、豆蔻、泽泻,加延胡索合川楝子以理气化瘀止痛,加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加茯苓以健脾利湿。药证相合,故收显效。三诊脘痛泛酸未作,胀满基本消失,遂去延胡索、煅瓦楞子,加利胆化瘀的金钱草、丹参和健脾利湿的白术,诸药相合既疏肝利胆,又健脾利湿,确有巩固疗效之妙。

医案出处:《颜正华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仝某,男,56岁。

素嗜烟酒肥甘,体丰痰多,舌红苔腻垢厚,脉弦滑有力,按之急数,大便不畅,小便色黄。久患肝炎未愈,每于恼怒则胁痛必作。

痰湿积滞互阻,少阳络脉失和。先以清化痰浊,少佐开郁止痛方法。

旋覆花10g,郁金6g,杏仁10g,莱菔子10g,紫苏子、紫苏梗各10g,白芥子6g,茜草10g,焦三仙各10g,大黄1g。3剂。

二诊:药后大便畅,胁痛已止,脉仍弦滑,舌红苔垢,湿热积滞已久,非旦夕可以根除。若能戒绝烟酒,坚持素食,并运动锻炼,可保身体健康。

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6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郁金6g,姜黄6g,赤芍10g,茜草10g,丹参10g。10剂。

按:形肥、痰多、脉滑而有力、苔垢厚,此四者定其为痰浊阻络,故尔胁痛。凡具此征者,可用五子涤痰汤,即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冬瓜子、皂角子。以此为基础方,加理气活血,疏风胜湿,消食导滞之品。

医案出处:《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七、其他证候

验案1肝血受伤、胃阴不足

陈某,男,23岁。1976年8月3日初诊。

病起二旬,右胁下滞痛。纳少脘胀,常有形寒烘热,体温37.2℃,嗳气作酸,时或噫食,时或欲呕,溲黄,便软不爽日有二度,头昏,心悸,口苦腻,苔薄黄前大半光滑红。

辨证为灼伤肝阴肝血,胃阴暗耗。治宜滋阴养肝,佐入理气清热。

枸杞子12g,炒当归12g,炒麦冬12g,炒生地黄18g,炒白芍18g,芦根15g,炙甘草5g,白蒺藜10g,炒黄芩10g,青蒿10g,制香附10g,陈香橼皮10g。

服10剂后,右胁下滞痛大减,胃纳渐启,大便次数正常仍软,呕止,寒热已微,苔前大半已上罩薄苔,舌出仍有震颤。原方去青蒿、黄芩,加炒扁豆12g,醋银柴胡10g。

继进20剂后,舌出已不颤,畔有齿痕甚深,胃纳增加,大便正常。为巩固疗效,以养肝和中理气,用归芍六君加炒扁豆,山楂炭各12g,制香附10g。10剂而愈。

按:胁痛一证,有虚、实之分,本例患右办下滞痛,纳少脘胀,噫气,溲黄,兼有头昏心悸,舌出震颤,苔前大光滑红等症,辨证系肝郁化火,肝阴肝血受伤,胃阴不足,为虚实互杂之证,治用滋阴养肝之一贯煎为主,辅以疏肝理气清热之品而奏效,继以养肝和中理气之归芍六君以善后。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2正气不足

徐某,女,43岁。1993年5月21日初诊。

3个月前因情志抑郁,复加劳累引右上腹疼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进食油腻之品症状加重,全身疲乏无力。查体右上腹压痛,墨菲征阳性,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B超示:胆囊8.1cm×3.7cm,壁厚0.6cm,毛糙,囊内模糊。曾到多家医院查治,服用抗菌消炎西药,清热解毒中药汤剂,效果不显,遂来查治。

辨证属正气不足,无力托毒外出。给予托里排毒汤。

黄芪30g,白术15g,茵陈15g,柴胡15g,大黄6g,蒲公英30g,炮穿山甲6g,苦参15g,甘草10g,赤芍12g,龙胆草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服用10剂,右上腹痛消失,余症状减轻。治疗个疗程,诸症皆失,B超检查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病患日久,多服苦寒及抗菌消炎药物,脾胃受损,正气不足,湿热毒邪留滞不清,无力托毒外出,此时单纯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剂或抗生素治疗疗效常不明显。刘老仿治阴疽之意创托里排毒汤以应用。其中黄芪味甘性温,具有升发之性,能鼓舞正气以托毒外出;白术健脾燥湿;柴胡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茵陈、蒲公英、苦参解毒利湿,有抗菌消炎之效;大黄、炮穿山甲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托里解毒祛瘀之功。

医案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下卷)》—刘启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