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34

第34章 胆囊炎 (2)

第四节 胆囊炎 (2)

川楝子8g,延胡索8g,柴胡10g,黄芩9g,半夏8g,鸡内金9g,茵陈30g,蒲公英30g,降香9g,海金沙15g,金钱草15g。水煎,分2次服。

方中川楝子、延胡索调血中之气,杀虫、清热而定痛;柴胡疏肝胆、理气散结;黄芩治寒热往来而止热痛;半夏降逆化痰止呕;鸡内金消水谷除烦热;茵陈寒胜热、苦燥湿;蒲公英化脾胃之热毒;降香活血定痛;海金沙淡渗湿热;金钱草清热利胆。

4月11日复诊:药进3剂,呕止痛除,小便色黄,大便已调。舌质红,苔白干,脉象沉而少弦。守方继服5剂,诸症消失,舌质淡苔白薄,脉和缓,遂停药饮食调养得愈。

医案出处:《袁正瑶医术验案集锦》

验案5

俞某,女,65岁。右上腹疼痛伴眼白发黄4天。

4天来,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兼有眼白发黄、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等,经西医对症治疗及中药清利湿热,均未获效。以往有多次类似发作史,体检:巩膜及皮肤明显发黄,面部及下肢凹陷性水肿,肝肋下触及,有叩击痛,血压23/14kPa。血常规:白细胞11×109/L,中性0.94;锌浊度16U,谷丙转氨酶364U。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阻塞性黄疸,慢性肾炎,高血压。中医诊断为黄疸,胁痛,水肿。

肝胆之气郁结不畅,脾肾之阳不振,水湿凝结中焦,遂使胸脘痞闷,不思纳谷,腹中时有胀痛,上至中脘,旁及右胁,忽来忽去,时轻时剧,面目肌肤色黄,肢体水肿,苔薄白,根厚腻,脉沉细。

拟温调脾肾,疏泄肝胆,畅通气机。

肉桂心2g,鹿角霜、鹿角片各9g,紫苏梗9g,姜半夏4.5g,陈皮4.5g,茯苓神各12g,炒六曲12g,金钱草12g,炒川黄连1g。

服药7剂,果获效果。继之随症加减,连续12诊,诸恙如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尿蛋白消失,血压降至19/11kPa。随访1年,无反复发作。

按:患者有多次右上腹持续疼痛发作,今查巩膜及皮肤发黄,此为湿热之邪郁滞肝胆,气机不畅所致。患者年老,脾肾之阳气已虚,水湿内停不能运化,发为面部及下肢水肿;水湿不运,阻滞气机,中焦运化失司故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治病求本,张氏以肉桂、鹿角等温热之品调养脾肾,使脾肾之阳得复,则水湿可退;又肝木亦获滋养,肝气调畅,胁痛可解。方中以陈皮、半夏、紫苏梗、茯苓、六曲和胃化湿,佐以川黄连、金钱草疏泄肝胆,寒温合用,使疏泄肝胆又不伤脾肾之阳。本案不以茵陈、栀子等退黄药而黄疸自退,不用车前子、泽泻等利湿之品而水肿自除,因为从温补脾肾、疏泄肝胆入手,实乃切中病机,故疗效显著。

医案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上)》—张耀卿

验案6

张某,女,50岁。1986年5月3日初诊。

右胁下钝痛,拒按并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寒热往来,口苦咽干,食欲不振。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体温39.1℃,墨菲征阳性。结合B超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证属胁痛,因气郁化火,肝胆湿热郁结,阻滞经络。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柴胡24g,黄芩10g,半夏10g,太子参10g,金钱草30g,郁金12g,大黄(后下)6g,甘草5g,白芍15g,大枣3g,生姜3g。水煎服。

药进2剂,热退身凉。2剂后,胁痛止。继以逍遥散调理肝脾,至今未复发。

按:胆囊炎属中医胁痛的范畴。由于情志不畅复湿热病邪,湿热郁结,胆气不舒,故右胁痛拒按;肝胆湿热上逆,故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胆气不舒,影响消化而食欲不振;胆属少阳,主半表半里,胆有湿热,故寒热交作。小便黄、大便秘结为肝热炽盛。苔黄腻,脉弦数,乃为胆经湿热之象。故宜清利湿热,疏肝利胆为主。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郁金、金钱草、大黄、白芍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故而收效。

医案出处:《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张教景

三、郁火上逆

验案1

王某,女,50岁。1961年5月16日初诊。

患胆囊炎,经抗生素治疗好转。但3个月后又复发。右胸胁前后均痛,并向肩背部放射作痛。恶心,有时呕吐,嗳气,食欲不佳。大便干燥,每日1次,小便正常,睡眠不佳。月经过去提前,现常错后,头有时发晕。脉右寸弦、尺弱,关滑,左寸尺沉细,左关弦大有力;舌正微有黄苔。

属胆火上逆,影响胃气。治宜清胆和胃降逆。

竹柴胡4.5g,白芍6g,炒枳实4.5g,炙甘草3g,吴茱萸1.5g,桂枝(去皮)3g,当归4.5g,川芎3g,木瓜4.5g。水煎服。

二诊:上方3剂,服药后自觉好转,两侧胸胁稍隐痛,右季肋下痛,仍向右肩背放射,纳食欠佳,睡眠仍不好,大、小便已正常,有时口苦。脉沉濡,关弦数,舌质红苔黄腻。仍疏肝降逆。原方加黄连3g。3剂。

三诊:药后胸胁痛减轻,睡眠及饮食仍不佳,耳鸣,右上肢麻,二便调。脉略缓和,舌质红,黄腻苔见退。宗原方加佛手3g,生姜3片。5剂。

四诊:服药后右胸胁下痛减。2天未服药又觉疼痛,睡眠好转,头仍昏晕,食欲略增,口苦,右耳鸣,大便略干,小便正常。脉弦缓有力,黄腻苔已退。病势正在好转之中,治宜育阴潜阳,改药末缓治之中。

炙甘草60g,白芍60g,大枣30g,浮小麦90g,龟甲60g,鳖甲60g,石决明60g,珍珠母90g,白蒺藜60g,石斛30g,炒枳实30g,火麻仁90g,柏子仁90g,肉苁蓉30g。共研为粗末,分成30包,每日1包水煎,加1小汤匙蜂蜜,和匀,2次分服。

服药后右胁下疼痛减,睡眠好转,食欲增强,口已不腻。右耳尚鸣,检查认为是传导性耳聋。有时右手右面部均有发麻感,二便正常。脉已缓和,舌正微有黄苔。前方去蒺藜,加地骨皮30g,女贞子30g,酸枣仁30g,桑枝90g。共为粗末,分60包,煎服法同前。

按:本例属素有瘀热,胆火上逆,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胆失通降而致。治宜清胆和胃,配合疏肝理气,致使“通则不痛”,几经调治而愈。

医案出处:《蒲辅周医疗经验》

验案2

李某,女,54岁。

右胁疼痛,掣及胃脘,不可忍耐,惟注射“度冷丁”方能控制不痛。视其人体肥,面颊绯红,舌质红绛,舌根苔黄腻,脉沉弦滑有力,问其大便已4日未解,口苦时呕,不能饮食,西医有诊为胆囊炎,有诊为胆结石,余认为症见胁痛而大便不通,口苦而呕,舌苔黄腻,脉来弦滑。

乃肝胃气火交郁,气血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为甚。治宜两解肝胃,泻热导滞。

柴胡18g,黄芩9g,半夏9g,生姜12g,白芍9g,郁金9g,大黄9g,枳实9g,陈皮12g,生牡蛎12g。煎汤,分3次服。

1服,疼痛减轻得睡,2服,大便解下1次,从此胁痛与呕俱解,转用调理肝胃药而安。

按:肝胆气郁火结,横逆于胃,而使腑气不利,则大便秘结不通,肝胆气火交阻,而气血为之不利,是以剧痛难忍而口苦多呕,治用大柴胡汤清泄肝胆及胃腑火结,更入郁金、陈皮行气解郁,生牡蛎合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古方运用颇有新意。

医案出处:《李继昌医案》

四、脾胃湿热

验案1

陈某,男,68岁。1975年11月7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即病胁痛腹胀,胸闷不思饮食,四肢乏力,头痛身重,午后低热,小便色黄,大便溏薄。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胆囊炎。经治疗未见效果,病情更有发展,目前更加少气乏力,面色微黄不泽,两足已不能任地,进食则呕吐,大便不爽。脉弦细而濡数,舌白腻微黄。

属肝郁乘脾兼挟湿热之候。治法当以疏肝运脾,清利湿热为主。

柴胡6g,黄芩9g,滑石12g,厚朴9g,豆蔻仁3g,法半夏9g,冬瓜子12g,瓜蒌20g,木通6g,竹叶9g,郁金9g,枳实9g。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4剂后,呕吐已止能稍进饮食,大便稍爽,头身疼痛大减,精神亦有好转,但睡眠欠稳,胁间仍疼痛如故。因考虑湿热久羁,最易劫阴,故去柴胡、黄芩,加入刺蒺藜、牡丹皮、白芍,疏肝调气而不损阴分,以茯苓易木通,因其大便稍爽,故以枳壳易枳实,瓜蒌皮易瓜蒌,加重疏理胸胁滞气。

刺蒺藜12g,牡丹皮9g,白芍21g,滑石12g,厚朴9g,豆蔻仁3g,法半夏9g,冬瓜子12g,茯苓9g,瓜蒌皮9g,竹叶9g,郁金9g,枳壳9g。

三诊:服上方已得显效,即续服10余剂。目前诸症大减,饮食增进,二便正常,精神更加好转,胸闷、低热现象均已消除。目前两足已能任地,但尚有推软感觉,舌上腻苔已退,微觉口中干燥,胁间犹觉不适,多食则胃脘不舒。看来湿热虽基本消退,但肝脾尚不调和,再予疏肝运脾,健胃兼顾阴分之法。

刺蒺藜12g,牡丹皮9g,白芍12g,郁金9g,沙参12g,天花粉9g,山药12g,枳壳9g,神曲9g,茯苓9g,生谷芽15g,甘草3g。

四诊:续服上方8剂后,诸症已基本痊愈,只微觉口渴,行走不如昔日之矫健,脉尚微数。此为久患湿热伤阴,津液不足,筋脉失养之故。拟益胃汤二至丸加味以调理之。

沙参12g,山药12g,石斛9g,芡实12g,生谷芽15g,白芍9g,桑枝30g,牛膝9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麦冬9g,天花粉12g,甘草3g。

经上方治疗后,诸症皆除。经随访数月,情况一直良好。

按:《温病条辨》谓“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本例所表现之症,与此颇相类似,故本案应属湿温范畴。究其病机,胁痛脉弦为肝郁,肝郁乘脾则出现不思饮食,甚至进食即吐,以及腹胀,大便不爽等脾滞现象。脾不健运,则湿从内生,故身体沉重,面色萎黄。湿郁化热,故有午后低热,大便溏薄,小便色黄,脉象濡数,舌腻微黄等湿热见证。脾主四肢,脾为湿热所困则四肢乏力,且“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萎”(《素问·生气通天论》)。故有两足不能任地之症。湿热之邪壅于上则见胸闷。综合以上病机分析,本例为肝郁乘脾,兼挟湿热之证,治法以疏肝运脾,清利湿热为主,方用三仁汤加减化裁,其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厚朴、枳实、豆蔻仁、法半夏运脾止呕;黄芩、冬瓜子、木通、滑石清利湿热;竹叶以清上;瓜蒌以宽胸。

医案出处:《李斯炽医案》

验案2

李某,女,25岁。

患右上腹及剑突下胀痛,恶心食少约年余,曾在该医院检查照片,诊断为“胃炎”,但治疗效果不显,1972年4月中旬病情突然加重,检查时触到肿大之胆囊,始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转余诊治。来诊时,症见右上腹及胃脘疼痛较剧,时有寒热,食少厌油,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口干苦,大便燥结,小便深黄,脉两关细弦,黄白腻苔满布舌面。

此为阳明少阳之郁热蕴结于里。治宜少阳阳明两解,佐以疏肝理气,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

柴胡9g,黄芩9g,法半夏12g,枳实9g,白芍12g,酒大黄9g,广木香6g,乌药9g,炒川楝子6g,延胡索(杵碎)6g。

二诊:上方2剂后,大便先下老黄燥粪,后下稀便3次,腹胀缓解。寒热退,上腹仍胀闷不适,为热邪衰半,肝胃未和,治宜疏肝和胃。

柴胡9g,枳实9g,白芍15g,川芎9g,制香附9g,青皮9g,乌药9g,炒川楝子6g,延胡索(杵碎)6g,制乳香6g,制没药6g,甘草3g。

半年后因妊娠反应来诊,谓:上方连服10余剂后,“胆囊炎”一直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