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1253600000033

第33章 胆囊炎 (1)

第四节 胆囊炎 (1)

一、气滞、血瘀

验案1

潘某,男,32岁。1979年9月10日初诊。

右胁疼痛,反复发作,病经1年。发作时形寒身热,且恶心呕吐,乃肝胆气滞,胃失和降。

治宜疏肝胆而和胃气。

白芍9g,炙甘草5g,炒延胡索6g,制香附9g,佛手9g,炒柴胡4.5g,郁金9g,炒枳壳4.5g,天花粉9g,广木香6g,越鞠丸(包煎)12g,竹茹9g。10剂。

12月9日二诊:右胁隐痛,胃纳不振,时有形寒,面容不泽。脉细,苔薄白。为肝失疏泄,脾不健运,病延已久,正阳不足。拟疏肝健脾,扶正益卫。

生黄芪15g,炒当归9g,白芍9g,党参15g,炙桂枝1.5g,炒谷芽9g,炒鸡内金9g,郁金8g,炙甘草5g,制香附9g,佛手6g。7剂。

按:本例为肝胃不和,影响胆道,疏泄失司。少阳属胆,形寒身热,少阳证也。肝与胆为表时里,肝郁则清净之府岂能无动,气篾呕逆为必有之象;至于面色不泽,时有形寒加以脉细,乃正阳不足之证。前方以四逆散加芳香药,具有疏肝和胃理气之功;后方以桂枝汤加参、芪,以护正阳之气。

医案出处:《朱古亭临证录》

验案2

顾某,女,42岁。1974年12月6日初诊。

右胁隐痛,牵引背部,反复发作已四五年。此次病发,伴呕吐发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厌食油腻。脉细弦,舌苔薄腻。此为肝胆不和,气滞湿阻之象。治拟疏肝利胆,理气化湿。外院检查胆囊超声波收缩功能差,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显影不佳,脂肪餐1小时后胆囊收缩1/3。

柴胡9g,郁金9g,赤芍15g,姜半夏9g,青、陈皮各9g,金钱草30g,生山楂15g,槟榔9g。

二诊:服前方4剂后,胁痛大减,大便通畅,但觉胃纳不香,神疲无力,劳累后背部酸楚。脉细弦,舌苔薄。药既应手,原法续进。前方去槟榔,加当归12g。

服药6剂,疼痛基本消除。

按:《内经》“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以上这些症状的描述,与胆囊炎、胆石症颇为相似。本例为胆囊炎,由于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肝胆气滞,湿浊壅阻所致。故用柴胡、郁金、金钱草以疏肝利胆;赤芍、槟榔、山楂以化瘀破气散结;半夏、青皮、陈皮以和胃降逆。总之,本例乃胆腑为病,六腑以通为用,故用药忌黏滞而贵灵动。如患者舌苔黄,大便干,可加大黄以清热通腑。

医案出处:《黄文东医案》

验案3

崔某,女,36岁。1967年4月12日初诊。

右上腹部阵发性疼痛,反复发作,以夜间为多。近2周病情加剧,伴发热(38.5~39℃),X线胆囊造影提示:胆囊收缩功能差,未见结石。目前仍感右胁与中脘疼痛,脉弦细数,苔黄腻。

胁乃肝之分野,肝气郁结,逆行犯胃,故脘腹疼痛。当拟疏肝理气,清热利胆。

生大黄(后下)9g,柴胡9g,茵陈12g,炙鸡内金12g,炙延胡索6g,制香附4.5g,白芍9g,郁金9g,厚朴1.5g,大枣10个。7剂。

二诊:药后发热已消退,脘腹疼痛虽减未除,呕吐黄水,纳呆,便秘,溲赤,脉弦为,苔黄腻舌尖红,肝旺犯胃之象,原方去厚朴,加神曲(包煎)9g,青宁丸(冲服)9g,续服7剂。

三诊:药后脘腹作痛好转,腑行通畅,脉弦细,舌净质偏红。仍予疏肝理气法。

柴胡9g,茵陈12g,炙鸡内金12g,延胡索6g,郁金6g,炒枳壳6g,白芍6g,大枣10枚,焦谷芽、麦芽各9g。7剂。

四诊:服药后诸症缓解,二便正常,食欲增加,脉濡细,苔薄白,偶有头晕乏力,此乃病后虚弱之象,当调理善后。原方加沙参12g,当归15g,黄芪9g,炙甘草6g,再服7剂。

按:本例属肝胆气滞,湿热壅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喜疏泄,且宜清利,应用大柴胡汤化裁,疏肝理气,清热利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医案出处:《张志雄医案选》

验案4

王某,女,43岁。1972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右肋下块物已5月。1971年11月,因右胁部疼痛,赴上海纺织某某医院门诊检查,发现右肋下一块物,约5cm×8cm大小,做超声波检查,右肋下块物为囊性,有液平。经西医西药治疗后,右肋下块物仍存在,转来中医中药治疗。有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史。诊断:梗阻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积液。右肋疼痛,时时泛恶,痛处拒按,有鸡蛋大块物。脉弦、苔腻。

病起情志抑郁,而致气机不畅,血行受凝,日积月累,而成癥块。拟活血祛瘀以消癥,疏肝利胆以消石。

三棱9g,莪术9g,金钱草60g,硝矾丸(分服)4.5g,青、陈皮各4.5g,赤芍、白芍各9g,生大黄(后下)3g,车前子(包煎)30g,生甘草3g。

上方加减服用1个多月,胆囊逐渐缩小,以致不能触及。应用参苓白术散加金钱草、硝矾丸作善后。

按:本病例属癥积范畴,应用消癥积汤治疗。消癥积汤是张老医师经验方,主要应用于胆囊肿大积液者。胁肋属肝,右肋下块物则属于肝经积血;三棱有“通肝经积血”的作用,与莪术同用,则破血祛瘀,消积止痛的作用更好。大黄亦是“下瘀血,破癥瘕积聚”的要药,同时有利胆作用。车前子配合赤白芍,则养肝柔肝的功效更佳。其他如青皮、陈皮、金钱草、硝矾丸等,有疏肝、利胆、消石的作用。

医案出处:《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

二、肝胆郁热

验案1

王某,男,36岁。1995年2月11日初诊。

曾患肝炎,胸胁隐痛,口苦口臭,据检为胆囊炎,舌红苔薄,脉细弦。

肝胆气滞,湿热内阻。治拟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茵陈30g,焦栀子10g,竹茹10g,青、陈皮各4g,川楝子6g,郁金12g,白芍15g,生甘草10g,柴胡6g,黄芩6g,谷芽12g。7剂。

3月7日二诊:胸胁痛、口苦均见减退,二便调,原患有胆囊炎,牙衄,舌质淡红,脉细滑。肝胆气滞,内有瘀阻。再拟疏肝利胆,和胃化湿。

茵陈40g,焦栀子10g,竹茹10g,黄芩10g,仙鹤草20g,景天三七(三七)15g,郁金15g,白芍15g,生甘草12g,柴胡6g,川楝子6g,生谷芽12g,蒲公英12g。7剂。

6月23日三诊:服药后胸胁隐痛见平,牙龈渗血未止,曾鼻出血已止,舌质红,脉细弦。再拟养血清肝,泄热利胆。

生地黄30g,黄芩10g,矮地茶30g,生甘草10g,仙鹤草15g,地锦草20g,炒黑荆芥10g,墨旱莲15g,熟女贞子10g,茵陈30g,侧柏叶30g,金银花12g,景天三七(三七)15g,花蕊石30g。14剂。

按:《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其病机多由气滞、湿热等因素引起肝胆气郁,故而胁痛。久则气郁化火伤阴,或湿阻气滞血瘀,使得正虚邪恋,病情多反复发作。此病近来有多发之势,似与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本例属湿热内阻,肝胆气滞。以茵陈汤与柴胡疏肝散加减。其中茵陈汤清利肝胆湿热,柴胡疏肝散疏肝利胆,加黄芩、竹茹以清热,以川楝子、郁金易枳壳、香附以防伤阴之弊。辨证准确故效佳。后因患者出现牙衄,加仙鹤草、三七以益气活血止血。病情稳定之后,虽湿邪渐化,阴虚之象复现,故以二至丸加生地黄养肝肾阴血;牙衄未止,又加地锦草、侧柏叶、花蕊石以凉血止血。此病始终以湿热为关键因素,故一直用茵陈、黄芩清利湿热,后又加矮地茶、地锦草清热止血。

医案出处:《沈仲理临证医集》

验案2

李某,女,65岁。

患者胁胀痛4年余,时轻时重,近半年来又增之发冷发热时作。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曾服中西药物,疗效不佳。现右胁及右上腹部胀痛,痛及肩胛,饮食不佳,自觉恶寒发热,心烦急躁,梦多失眠,大便干结,数日未行,小便黄少,舌红苔糙垢厚,质红且干,脉弦滑而数,体温37.2℃。

此属胆热郁滞,气机不畅。治拟清泻胆热,疏调气机方法。

柴胡6g,黄芩6g,川楝子6g,延胡索6g,姜黄6g,旋覆花10g,香附10g,木香6g,生蒲黄10g,炒五灵脂10g,焦三仙各10g。7剂。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宜清淡,每日早晚各走路锻炼1小时。

10月24日二诊:服药之后,疼痛渐轻,发热未作,精神转佳,仍大便干结如球状。仍以前法佐以消食导滞方法。

柴胡6g,黄芩6g,川楝子6g,旋覆花10g,姜黄6g,大黄2g,玄明粉(冲服)2g,炒枳壳6g,焦三仙各10g,炒莱菔子10g,水红花子10g。7剂。

10月31日三诊:服药2剂,大便泻下,心情舒畅,疼痛消失,余症皆除,7剂服完,大便由日3~4次,转为每日1次,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改为养血柔肝,疏调木土方法。

当归10g,白芍10g,香附10g,郁金10g,木瓜10g,竹茹6g,炒枳壳6g,柴胡6g,龙胆草2g,焦三仙各10g,炒莱菔子10g。14剂。

四诊:服上方2周,无其他不适,改服为龙胆泻肝丸与加味逍遥丸交替服用。饮食当慎,防其复发。

按:本病属于胆热郁滞,气机不畅所致,故用清泻胆热,疏调气机,以缓其痛。又金铃子散与失笑散合方化裁,7剂药后,发热退,疼痛减轻,惟大便干结,又以前法进退,用前方合大承气汤,又服7剂,疼痛消失,余症皆除。最后用养血柔肝,疏调木土方法以巩固疗效。

医案出处:《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周某,男,35岁。1972年11月21日初诊。

右胁肋疼,食欲不振,口苦,有时呕吐,厌食油腻,时已2年。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脉沉滞,舌红,苔黄腻。

治宜利胆清热,消肿止痛。以小柴胡汤、金铃子散加味治之。

金钱草30g,延胡索9g,川楝子6g,茵陈15g,柴胡9g,黄芩6g,姜半夏6g,当归9g,白芍9g,枳壳9g,金银花15g,连翘9g,木香6g,木通6g,龙胆草2.4g,茯苓9g,桔梗9g,旋覆花9g,代赭石9g。3剂。隔日1剂。

11月28日二诊:服药后胁肋疼痛减轻,食欲好转。脉沉伏,舌红苔黄腻减退,继服原方。3剂。隔日1剂。

12月5日三诊:服药后胁肋疼痛消失,食欲基本正常。脉沉缓,舌苔薄白,黄腻全退,继服原方。3剂。隔日1剂。

12月12日到1973年1月16日,其间连续复诊4次,又服原方15剂,病情稳定。

1973年1月23日八诊:2天前因饮食不节,又胁肋微痛,似欲犯病,故来复诊。脉沉伏。1972年11月21日方加当归24g。3剂。隔日1剂。

1月30日九诊:药后症减,病情稳定,继服原方。隔日1剂,不拘剂数,巩固疗效。

按:胆囊炎右胁下痛有定处,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一名呕胆。多见咽干,头眩,饮食不下,多睡易怒。治宜利胆清热,消肿止痛。方用金钱草、龙胆草、茵陈与金铃子散,小柴胡汤加旋覆花、代赭石合方,又加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行气止痛的桔梗、枳壳、木香,活血平肝的当归、芍药,治湿利尿的茯苓、木通等药。共奏消炎止痛、利胆清肝的作用。

医案出处:《刘星元临证集》

验案4

刘某,女,60岁。1979年4月6日初诊。

患者5年来经常胃脘部及右胁下疼痛,近5天来加重,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口渴、纳呆,时有低热,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于4月7日服中药治疗。诊见急性病容,两目赤,巩膜轻度黄染。舌质红,苔微黄,脉象弦数。

证属肝郁胆热,木侮中土,升降失调。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利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