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07

第7章 经络切诊 (2)

(四)经络切诊 (2)

我曾接手治疗一个慢性肾炎的病例,是个40岁的女性患者,1年来一直服用中药治疗,视其前方均为升补中气、固摄蛋白的方子,多是在补 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用玉米须、怀山药等品,长期尿蛋白 (+++)。来我这儿诊治的时候,患者说出这么几个症状来:每天早起感到咽干不适,颈部肿胀,平时腰酸腰痛,小便色清,视其舌淡红而干,苔少,脉沉细。当时有抄方的学生在,说老师这病人是不是请五官科会诊一下,我问为什么?他说,咽部不适,颈子肿啊。呵呵,其实是这学生对经络辨证不熟悉所产生的一种错误判断,这颈、咽部的病变本身就是足少阴经病变的一种表现。我们来看看足少阴的主病,《灵枢·经脉篇》说:“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循喉咙,挟舌本”。腰为肾之府。患者久病,肾阴亏损,不能滋养肾脉,是故有腰酸、咽干、颈肿、舌干等症,这些症状《灵枢·经脉篇》早已言及,病位在肾,证属阴虚,法当以滋阴补肾为大法,六味地黄丸加芡实、菟丝子、莲子肉,20剂诸症消失,尿蛋白变为阴性。

2.辨位归经

辨位归经是直接按病变部位为依据的一种归经形式。《灵枢·官能篇》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正如《洞天奥旨》所说:“内有经络,外有部位,部位者,经络之外应也。”临床中我们首先观察病症发生部位,然后判断是何经的病症。由于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既有明确的部位所在,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根据病痛发生的不同部位来判断是何经的病证,这在经络辨证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明·张三锡《医学六要·经络考》说:“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

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话说的就是五脏六腑都有其经脉,而四肢躯干的筋骨都由这些经脉所管,临床上可根据发病的部位及所属经脉来推测疾病产生是由哪些脏腑的功能失调所致。以头痛为例,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分区,前额为阳明之位,前额痛即为阳明头痛,治在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头两侧为少阳分野,偏头痛即为少阳头痛,治在足少阳胆经;后枕部为太阳经所过,后头痛即为太阳头痛,治在足太阳膀胱经;巅顶为厥阴所属,头顶痛即为厥阴头痛,治在足厥阴肝经。牙痛结合手阳明经入下齿龈、足阳明经入上齿龈,而分别归入手、足阳明经,上齿痛治在足阳明胃,下齿痛治在手阳明大肠。当然有时候还需根据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判断虚实,再结合脏腑经络辨证用药效果更佳矣。

经络学说还用于指导外科痈、疽、疮、疖的病位分经,《外科启玄》 说:“夫人之体者五也,皮、肉、脉、筋、骨共则成形。五体悉具,外有部位,中有经络,内应脏腑……如有疮疡,可以即知经络所属脏腑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说:“痈、疽皆因气血凝结、火毒太盛所致……宜详看部位属何经络,即用引经之药以治之”。如痈疽疮疖生于头顶或背部正中,归于督脉;生于督脉两旁,归足太阳膀胱经;生于面部,归阳明经;生于乳房,归足阳明胃经(乳头疮归足厥阴肝经);生于手心,归手厥阴心包经;生于足心,归足少阴肾经。

孔凡涵在“按经络循行辨治外科病”一文中曾记1例丹毒治疗经过,很能说明通过经络辨证进行脏腑定位选方用药的重要性。

吴某,男,54岁,干部,1991年8月7日初诊。近来外出生活规律紊乱,饮食失调,突发右足大趾丛毛处皮肤鲜红色赤如丹,似云片,边缘清楚,中间有数个小水疱伴灼热痛如绞,恶寒发热。当地医院曾给青霉素、庆大霉素、阿尼利定等抗菌消炎止痛,热退肿痛未减,行走艰难,由家人搀扶来求治。检查:精神疲惫,面色红赤,形体丰腴。口苦欲呕、饮食欠纳,5天且未大便,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腻。舌两边尤甚,脉弦滑数。诊断:丹毒(右足背部)。《灵枢·经脉篇》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按经络分布循行乃为足厥阴肝经起始于大趾丛毛之际,上行足跗上廉。证属肝经湿热之邪下瘀滞足趾处,毒火炽盛。治以清肝解毒利湿,凉血散血,消肿止痛。处方:

玳瑁8g(先煎),紫花地丁、金银花、土茯苓各20g,龙胆草10g,大黄12g(后下),芒硝10g(冲服),牡丹皮12g。水煎。

连服3剂,另外用牛黄解毒片20片研末与鲜蒲公英汁调糊外涂。

8月10日2诊:药尽3剂,便下数个似枣大小粪团,红肿消退,疼痛减轻过半,胸胁渐舒,舌苔脉象如往。上方减大黄、芒硝续服8剂,病失。随访年余无复发。

[孔凡涵. 按经络循行辨治外科病. 光明中医,1995(1):4]

可见按照经络辨证,进行归经选药用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不仅下肢的感染性疾病治疗需要辨经论治,对于痛风我也常常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取效,为什么?我们一起来分析,痛风属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沉积关节滑膜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大部分的病人发病有个共同特点,多首发在第一跖趾关节,发则局部红肿热痛,按照经络辨证,此处为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起始之处。从肝经入手治疗正合病机,余每以龙胆泻肝汤加大剂土茯苓、山慈菇组方,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具有排尿酸作用;山慈菇含有天然秋水仙碱,消肿散结,又符合中医辨证选药的要求,所以取效甚捷。

通过经络辨证结合病因辨证,常常可以很轻易地找到病机的关键,不仅对内科遣方用药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经络辨证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有时更为重要。经络辨证系空间定位的辨证体系,对于发生在局部的疾病很易做到脏腑定位,下面看一则栾佩岳所治皮肤科的病例。

周某,男,21岁,1988年3月6日诊。面部湿疹旬日,曾用西药效乏,随来求用中药治疗。刻诊:颜面油脂垢积,边缘清楚,渗液瘙痒,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证属肠胃湿热壅遏所致,投以芩连平胃散加味:

黄芩、厚朴各12g,苍术,白鲜皮、滑石、连翘各15g,赤茯苓20g,僵蚕16g,陈皮、苦参各9g,黄连,甘草各6g。

3剂后,诸症大减。守原方再饮3剂,苔退脉和,前症悉愈。

[栾佩岳. 湿疹按经络部位遣药治案举要. 中医药研究,1992(5):35]

这个病例,请读者们根据经络辨证进行分析,就知道病在阳明经,用方不再予以评述了。

总之,各种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在体表线上,一般不外乎本经、表里经、同名经和表里经的同名经。如心脏病首先表现在心经或小肠经,进而表现在肾经和膀胱经,偶尔也可以先表现在表里经或同名经,故心经、小肠经、肾经循行部位出现麻木时,首先应注意心脏疾患,其次要注意肾脏疾患,这样可以有目的地探求疾病所在。一般异常反应常常有疼痛、麻木、迟钝、皮肤松弛、结节、陷下、肿胀、丘疹及温度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经络腧穴的诊察可寻找出疾病的客观指征,根据客观指征判断经络的虚实及失衡状态,再结合四诊八纲辨证,准确地判断病发何经何脏,属虚属实,正确定出治疗方案。经络诊察将传统的诊察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定量、客观诊断疾病,它具有灵敏性、实用性、科学性,故经络腧穴诊察方法的现代化研究是中医诊断学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临床诊断手段之一,还可被视为判断疾病向愈的客观 指标。

经络辨证内容丰富,很有实用价值。了解其如何产生、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全面地掌握经络辨证的依据,熟练地运用经络辨证的方法,定能促进中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