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06

第6章 经络切诊 (1)

(四)经络切诊 (1)

经络学说与中医临床诊断的切诊关系十分密切,经络切诊具体实施主要靠对经络和腧穴的触诊。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是根据内脏有病变会通过经脉、络脉的传导,在体表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上进行触、扪、按、压来诊断有关疾病。正如《类经》所说:“脏腑在内,经络在外,脏腑为里,经络为表……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经络的切诊是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寸口脉、人迎脉、趺阳脉、太溪脉的切诊以及经络分部的切诊。

1.动脉切诊

一般以寸口脉诊阴经病证的虚实,人迎脉诊阳经病证的虚实,趺阳脉诊阳明经的盛衰,太溪脉诊肾脉的盛衰。临床中人们常独取寸口脉诊断全身的病变。除诊寸口、人迎脉之外,《素问》在诊六经病脉时,还应用了诊神门、尺泽、太冲、太溪、冲阳等穴位处的动脉搏动之法。作为运行气血的十二经脉,每一条经都有搏动之脉,切按这些搏动之脉,常常可以诊察相关脏腑、经脉的虚实。

诊两额之动脉(如太阳穴),以察头角之气;

诊耳前之动脉(如耳门穴),以察耳目之气;

诊两颊之动脉(如巨髎穴),以察口齿之气;

诊手太阴经太渊、尺泽,以察肺气 ;

诊手少阴经神门穴,以察心气和身孕;

诊足少阴经太溪穴,以察肾气;

诊足厥阴经太冲、足五里,以察肝气;

诊足阳明经虚里(乳根穴),以察心、胃之气;

诊足阳明经人迎、趺阳(冲阳穴)和足太阴经箕门穴,以察脾胃之气等等。

历代在经脉诊察方法方面的运用不尽相同。《内经》倡导从头身到四肢的“遍诊法”,《难经》主张“独取寸口”,《伤寒论》习用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三者的用法只是范围大小不同,基本方法则是一样的。因为脉象本与经络的虚实相应,寸口脉也与其他脉之搏动相合,《灵枢·动输篇》说:“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当病情危重或寸口脉不可触及时,即可察人迎、趺阳之脉,以察胃气之盛衰存亡。

2.分部切诊

经络的分部切诊,指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的腧穴上利用触、扪、按、压等方法进行的诊查。《灵枢·经水》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有关循经切诊早在内经就有大量记载。

(1)结节:《素问·刺腰痛论》“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讲的是在郄中之脉上,有黍米大小的结节,是机体瘀血的反应。

(2)肿块:《素问·刺腰痛论》“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同阴之脉,足少阴的别络,是在该经脉上有肿块之反应。说明肿块亦是经气不畅、血脉瘀阻所致。

(3)串珠:《素问·刺腰痛论》“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是切循此脉时指下有多数结节状物相连,类似串珠之反应。

(4)条索:《素问·骨空论》“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是切循该部位时有条索物之表现。

循经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包括循经的疼痛、酸痛、抽痛、麻木、发凉、发热甚至灼热,或肿块、结节或条索状。在通常情况下,结节、条索物按之柔软不痛为虚,结节、条索物硬胀压痛为实,酸胀麻木多为虚。临床上常见的背部肌纤维炎、急性肌肉风湿等症,局部切诊时可在膀胱经上出现压痛、结节或条索等阳性反应物。

疼痛为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直观反映病位的依据之一。从经络的角度来说,疼痛的部位是离不开经络的。《灵枢·经脉篇》较多地论述了某经的病变就会在相应某经循行线上出现疼痛或压痛,如手太阳经“颈、颌、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足阳明经“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干外廉、足跗上皆痛”;足太阳经“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手少阳经“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足少阳经“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等,都体现了经脉循行部位,出现了阳性的体征。故如能通过切按经络,明察病变部位皮部、经筋的柔软、坚硬,即可明辨病在何经,为循经断病提供依据。

3.腧穴切诊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的某些特殊变化常常可以反映出其所属经络或脏腑的病变。《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灵枢·背俞篇》说:“则与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例如肺经的原穴太渊和其背俞穴肺俞出现压痛或其他不良反应,可断定肺经有病;肝经原穴太冲和其背俞穴肝俞出现不适或其他异常变化,即可知病邪在肝;按压肾经原穴太溪和背俞穴肾俞,指下有虚浮空软之感,表明肾经虚弱。原穴、背俞穴能反映脏腑病变,郄穴、八会穴、募穴、下合穴也莫不如此。

临床上常可见到患有胃病的人,在足三里处多出现条索状物,背部的胃俞穴局部组织疏松或呈凹陷或感觉异常;阑尾炎患者多在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附近有压痛点;胆囊炎患者多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下有压痛。有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募穴主深久之病,俞穴主初浅之病,郄穴主急症,并以触到结节、条索状物及指下感觉硬胀为阳性征象。在对瘿病经络诊察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在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中,郄穴反应多为实,原穴反应多为虚。当同时在几个郄穴触到结节条索,则另有不同的主病。如当在孔最、水泉同时触及结节或条索则为结核;在中都、水泉同时可触及者为脑神经耳目疾患;在中都、地机同时触及结节或条索者主妇女病或血液病等。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在中医临床上,经络望诊和经穴切诊常常是配合使用的。《素问·缪刺论》说:“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灵枢·经脉篇》说:“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在邪气实的情况下,血脉在体表,视之清晰可辨,切之坚硬可察。例如肝亢头痛,由于气逆上冲,常常在太阳、头维、率谷等穴处出现血络怒张、隆起,跳动加强的现象,这是实则必见的反应;但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血脉往往隐匿陷下,不可得见。例如久泄、久痢、失水过多的病人,不但寸口脉沉伏细微,按之难及,甚至全身络脉都不易寻找,连静脉注射都难以发现血脉,这是虚则必下的结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视诊结合切诊,仔细寻找,认真体察。

以上说的经络望诊、问诊、切诊,在临床上常常需配合使用,这就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故知一,赐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神且明矣……能参合而行者,可以为上工。”只要熟练和正确地运用了经络辨证,就会做到像《灵枢·外揣篇》所说:“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通过经络辨证,我们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把握病兆了。

二、经络诊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经络辨证的依据包括一系列症状、体征。临床上借助望、闻、问、切四诊获取疾病的有关病理表现,与之对照,就能辨证归经。这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基本相同。除此之外,考虑到经络辨证主要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所以,在运用四诊时还应有所侧重。

1.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的归经形式,主要是根据《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病候(即“是动病”“是主某所生病”)予以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