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30

第30章 足少阳胆经辨证病案评析 (2)

(二)足少阳胆经辨证病案评析 (2)

原按:疼痛部位用经脉循行分布理论为指导,同部位的头痛分属不同的经脉。头痛牵连太阳穴并绕耳前后,属少阳头痛;头痛牵连眉棱骨属阳明经头痛,故该患者属足少阳、足阳明两经病变,内属胆、胃。再从病程和症状来看是气虚血瘀,因为病程7~8年,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加之患者4年前丧夫,情绪悲伤,肝气不舒,气滞血瘀,脉络不畅,月经色暗夹有血块,也支持这一诊断。另一方面患者神疲乏力,脉弦细重按无力,为气虚之象。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也可致瘀。综观上述,本证为气血亏虚,血行不畅,瘀阻少阳、阳明经脉不通,终致不通则痛,故从少阳、阳明经入手,补气活血而效。

胆经痹证

蒋某,男,30岁。1995年8月22日初诊。右侧胸胁、肩臂疼痛与头痛7个月余。历经中西医治疗,均未获效。化验风湿指标均正常。用药多为消炎镇痛类。方中多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类药,均未获效。思此类药罔效必另有原因,遂详细询问其发病情况,乃知其疼痛起自右侧乳下的期门、日月穴处,然后沿足少阳胆经上行,经腋下渊液,至肩上肩井,过项后风池,再循耳后完骨、耳前上关、听宫,到太阳穴下前方,目外眦外侧的瞳子髎穴处。此外,疼痛尚从右侧肩上肩井部位(《针灸大成》:肩井,手足少阳之会)沿手少阳三焦经下行至肘部与无名指处。复而上行肩上。再循足三焦经下行至肘部与无名指处,复而上行肩上,再循足少阳胆经至头部作痛。如此循经疼痛,由肝经的期门、胆经的日月而出。加之患者尚述晨起口苦、目多眵秽。查体右季肋处有轻度叩击痛,虑其有肝胆病。经作B超检查,结果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增厚且毛糙,此乃慢性胆囊炎征象。其病因已明,遂按胆胀(慢性胆囊炎)所致胆经痹证进行辨证沦治。舌淡红苔薄黄,脉沉而弦滑。证属胆腑气滞,湿热壅积,病气循经上逆,与经气交阻作痛。治宜釜底抽薪,先治其胆,自拟疏胆行气、清利湿热的胆囊炎经验方主之。药用:

柴胡10g,枳实10g,赤芍10g,白芍10g,郁金10g,广木香10g,厚朴12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蒲公英30g,茵陈15g,栀子10g,焦山楂30g,滑石30g,甘草6g。3剂,水煎服。

每剂煎服2日,每日煎服3次。每次煎20 分钟左右,然后出药汁,待温时取上清液一小碗(250~300ml左右)内服,清液下沉淀物(主要系滑石)则倒回药锅再煎。

二诊:药后胸肋与肩部疼痛大减,晨起口苦、目多眼眵亦失,舌苔薄白,脉象渐缓,惟右侧头面部与手臂作痛依旧,并出现颈项僵滞,转动不灵之症,此为釜底抽薪,胆腑清利,但锅中升腾之气(胆腑上逆之气)尚余留于胆经之中,尤其头面项部与手臂经中邪气痹阻较甚。故治宜清理胆腑余邪、疏解经络痹阻之气。药用:

柴胡、枳实、赤芍各10g,蒲公英30g,茵陈、滑石、当归、川芎、薄荷各15g,葛根、桑技、鸡血藤各30g,丝瓜络10g,甘草6g,鲜荷梗1尺为引。3剂。煎服法同前。

服6剂后病告痊愈。经复查B超亦无异常发现。随访5年未再复发。

[姜兴俊. 胆经痹证治验例析. 中医函授通讯,2000,19(6):27]

原按:对于本案所涉及的足少阳胆经(包括支脉与主干),即由头部下行,循颈至肩,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再下腋走胁,通过膈肌,络肝属胆。手少阳三焦经,即由无名指上行,过肘至肩,交出于足少阳胆经……,加之少阳常“少血多气”(《素问·血气形志论》),胆气易于升发。所以在病理情况下,当患者患有胆胀(慢性胆囊炎)时,以致胆腑病气循经上逆,并在肩上交入手少阳三焦经,形成右侧胸胁、肩臂与头部的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中病气与经气交阻而痛之症。

正是由于患者病象在经,病本在胆,故初诊时先治其本,以釜底抽薪(疏胆行气、清利湿热)法治之。方用四逆散合郁金、广木香、厚朴疏胆行气;蒲公英、茵陈、栀子合滑石清利胆腑湿热;金铃子散可缓解胆腑郁热所致胸肋疼痛,焦山楂消脂化食,有利于改善和恢复胆囊功能。复诊时病势大减,药已中的,故在清理胆腑之邪的同时着重治标——疏解经脉痹阻之气,方用四逆散合蒲公英、茵陈、滑石疏胆行气,清利湿热余邪;当归、川芎、赤芍、桑枝、鸡血藤、丝瓜络活血通络,以疗手臂疼痛。此外,当归、川芎、赤白芍合薄荷由柴胡引经又治头部少阳经疼痛,合葛根活血解肌,除颈项僵滞、转动不灵之症;夏日用荷梗可祛经络中之暑气,诸药合用而收全功。

趾痛案

孙某,男,32岁,个体经营者。1989年6月24日初诊。患者右足背外侧缘至第四、五趾疼痛数天,经摄X线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前医据其扭伤史而施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3剂,并辅以理疗,疼痛不减。现行走须借助于拐杖,着地则疼痛无比,伴口苦、恶心感,视其局部不红不肿,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思索再三,按经络循行部位,认为病在足少阳胆经,致足少阳经经气不利,拟小柴胡汤加减2剂: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牛膝10g,延胡索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12枚。

数天后下班途中路遇患者,告知当日1剂药后,疼痛大减,2剂药后,疼痛即止。

[舒鸿飞. 经络辨证拾零.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5(3):38]

原按:《灵枢·经脉篇》说:“胆足少阳之脉…… 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即说足少阳胆经其直行者……经过膝、胫至外踝之前,沿足背前行,出于第四趾外侧端,今足痛部位和走向与此相合,又伴口苦、恶心等少阳见证,可见瘀在足少阳经。经气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用小柴胡汤加减以疏利经气。病为初起,正气不虚,故去人参;病在下肢,故加牛膝引药下行;加延胡索者,以活血行气止痛。药合病机,故能药到病除。

4.子时心烦案

定时发病或(和)加重的疾病,临床颇为多见,今录子时心烦一案,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定时发病不仅与气血流注有关,同时也要考虑经络走向。

任某,女,33岁,农民。于9年前因七情所致子时心烦,1年发作数次,亦不影响家务,未曾治疗。6个月前其弟车祸身亡,悲伤过度,昼夜不眠,抑郁忧思,上症加重。每夜发作1次。曾到某市级医院全面检查,未见异常。经服地西泮、谷维素等效果不显。于1998年6月30日就诊,症见: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黄,每夜23点发病,突然惊醒,心烦失眠,易惊烦躁,欲外出呼叫,哭笑不得。面部灼赤,胸闷气短,善太息,两手捶胸,立即用毛巾冷敷胸部,1小时后,逐渐缓解。日久身感乏力。食欲不振,二便调,脉弦。治以温胆汤加减,处方:

茯苓12g,清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栀子10g,竹茹10g,柴胡10g,香附10g,酸枣仁5g,黄连3g,珍珠母15g,甘草6g,生姜3片。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6剂而愈。为巩固疗效,原方续服3剂,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马庆璋. 子午流注辨证治验3则. 陕西中医,2001,22(4):247]

原按:本案乃肝郁气滞,胆火上扰而发心烦,子时气血流注胆经,正气借该经气血旺盛之时,与邪交争而发病。肝与胆为表里,肝气郁滞,郁久化火,“气有余,便是火”,津液被熬,结为痰火,《灵枢·经别篇》说:“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痰火循经上扰于心,以致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肝气郁滞,胸闷气短。火性炎上,则面赤灼热,烦躁不安。治用温胆汤清热化痰,柴胡、香附疏肝理气;酸枣仁养心安神;黄连、栀子清热泻火除烦;珍珠母平肝潜阳,诸药合用,热清痰消,烦除神宁,气机通畅,诸症随愈。

下篇 奇经八脉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