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31

第31章 冲脉辨证 (1)

第15章 冲脉辨证 (1)

一、冲脉概述

(一)冲脉循行路线

冲脉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的濡养。其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和后鼻道,向诸阳经渗灌精气。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从气冲部分出,沿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腘窝中,下行于小腿深部胫骨内侧,到足内踝之后的跟骨上缘而分出两支,与足少阴经并行,将精气灌注于足三阴经;向前行的分支,从内踝后的深部跟骨上缘处分出,沿着足背进入大趾间。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之络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经的气冲部,沿大腿内侧,向下行于腘中,再沿胫骨内侧,与足少阴经一起下行入于足内踝之后,入于足下。另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出而入于胫骨、跗骨相连之处,经足背进入大趾之间,入诸络脉之中,起到温养胫部和足部的作用。

冲脉起于气冲穴,伴随足阳明胃经,挟脐两旁上行,到胸中而分散。

(二)冲脉主病

冲脉和任、督同源异流,冲脉起于胞中,如脉气失调,则有月经失调、不孕、漏胎、小产等病出现;本经循腹至胸中而散,故有气急、胸腹痛,气上冲心等症。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公孙通于冲脉,其主治证有心(胃)痛,胸脘满闷,结胸,反胃,酒食积聚,肠鸣,水气,泄泻,噎嗝症,气急,胁胀,脐腹痛,肠风便血,疟疾,胎衣不下,血崩昏迷等。

(三)归经选药

严西亭《得配本草》载:木香、当归、黄柏、白术、芦荟、槟榔、吴茱萸,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又载:巴戟天、香附入冲脉,川芎、黄芩、鳖甲行冲脉,鹿衔草、枸杞子补冲督之精血,甘草和冲脉之逆,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丹参益 冲任。

《奇经八脉考》转王好古言:“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此(吴茱萸)主之。”

李时珍说:“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多则行血,少则养血。”

又说:紫石英“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白芍“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也”。按此紫石英、白芍、红花皆入血海冲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湿温》中说:“归、茴补冲脉”。

陈修园《妇科要旨》说:“鹿茸入冲、任、督三脉,大能补血,非无情之草木可比也”。

《朱小南妇科经验选》总结前人的经验,将入冲脉的药物归纳为:

补冲脉之气:吴茱萸(《本草纲目》引王好古言),巴戟天(《本草纲目》),枸杞子、甘草、鹿衔草(《得配本草》),鹿茸(《女科要旨》),紫河车、苁蓉、紫石英、杜仲(《临证指南医案》)。

补冲脉之血:当归、鳖甲、丹参、川芎(《得配本草》)。

降冲脉之逆:木香、槟榔(《得配本草》)。

固冲脉:山药、莲子(《傅青主女科》)。

二、冲脉辨证病案评析

冲脉的“冲”字,含有冲要、要道的意思。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由于冲脉与任脉相并行,又与督脉相通,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因此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成为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海。冲脉与足阳明会于气冲穴,又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与胃和肾相联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肾为“先天之本”“原气之根”。冲脉起于胞中,又称“血室”“血海”。妇人月经与冲脉功能有密切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说的“太冲脉”,即是指冲脉而言。“冲为血海”说明冲脉与妊、产、胎、育密切相关。

(一)因虚致崩当固冲

冲脉总领十二经脉,为气血经脉的要冲,上能灌诸阳,下能渗诸阴。“冲为血海”,太冲脉盛,月事应时而下,又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因而冲脉又与心、肝、脾关系密切。与任脉共同职司生殖功能。冲脉虚,则血海灌注不能,胞脉空虚或损伤,而见月经不调诸症。

1.崩漏案

患者,女,35岁,2005年2月17日初诊。患者脾胃素虚,兼以思虑过度,纳食锐减。自诉周身困倦乏力,心悸气短,小腹空坠,伴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影响日常工作。本次月经量多,淋漓不尽,且夜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无力。治宜益气健脾,固冲摄血。药用:

生黄芪20g,白术15g,煅龙骨15g,煅牡蛎30g,山茱萸15g,白芍10g,海螵蛸12g,茜草10g,棕榈炭6g,五倍子2g,制附片6g。

服上方4剂后,诸症大减,经量见少,仍头昏,腰酸。加重山茱萸、白芍用量以助补肾益肝,续服3剂,出血停止,余症尽除。继以归脾丸调理善后。

[孟颖舟. 冲脉病证治举隅. 甘肃中医,2006,19(11):31]

原按:《内经》云:“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冲为血海,隶于阳明。脾胃素虚,阳明气弱,则冲脉失萌,冲气下陷而失摄,故血室不藏而月经量多,淋漓不净。用张锡纯的固冲汤以固冲止崩。方中黄芪、白术益阳明之气,有温升之功,使冲不下陷而有摄血之力;复加山茱萸、白芍酸敛养阴以固其脱,助煅龙牡、棕榈炭、五倍子以涩血;海螵蛸合茜草为《内经》治产后失血方,固涩下焦以止冲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酌加制附片以温中祛寒,合之则能益气固冲止崩。

2.少女崩漏案

江某,15岁,1996年12月15日初诊。月经13岁初潮,经期前后不定,经量中等,色红,腹不痛。年前适值经期,参加校运动会长跑比赛,遂致月经漏下不止。诸项检查均属正常。妇科诊为“青春期功血”。经西医对症处理、中医补气摄血法,漏下渐止。并调理月余而愈。近阶段又因劳累过度,致使月经淋漓不止。其母遂于去年效方自购服5剂,药后漏下仍未止,故来邀余诊治。刻诊:患者漏红20余日,量少色淡红,腰骶部酸痛如坠,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谷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初服补气摄血药尚属对症,为何不效?后思腰骶部酸痛,是由久漏耗伤下元精血,损及奇经之脉,治仿叶氏治奇经之意,药用:

鹿角胶、阿胶、龟甲胶各 12g,党参、锁阳、柏子仁、乌贼骨各10g,牡蛎20g,炙甘草3g,墨旱莲15g。

药服3剂而漏下已止。续服5剂巩固疗效而愈。随访 2年未发。

[李仁灿. 叶天士治奇经法妇科运用举隅. 光明中医,1999,14(2):42]

原按:叶氏云:“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今者但以冲脉之动而血下,诸脉皆失其司,症因是虚。日铒补汤不应,未达奇经之理耳。”本案少女肾气未充,漏下不止,渐损奇经。故方用“鹿性阳入督脉,龟性阴走任脉,阿胶得济水沉伏,味咸色黑,息肝风,养肾水;柏子仁芳香滑润,养血理燥,牡蛎咸以固下,锁阳固下焦之阳气。乃治八脉之大意治之而愈。”

叶氏认为冲任乃妇女经血之枢纽,冲任脉损,无有贮蓄,乃变生种种经病。冲任奇脉内怯,尤有崩漏劳损缠绵之虑,多见于经久不愈之崩漏、闭经等症。其症多见形羸色夺,喜暖恶寒,冲心呕逆,少腹绵痛,腰脊酸弱,肢体常冷或下腹麻痹,年久不孕,尺脉沉迟。叶氏重用河车胶、鹿茸、鹿角霜(胶)、羊肉肾、沙苑子、肉苁蓉温精益血,肉桂、小茴香、艾叶、香附、当归、紫石英温煦奇经,佐入人参大补元气,共奏温阳之功,或常服斑龙丸缓图取效。

(二)逆气里急治当责之冲脉

《素问·骨空论》说:“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脉并少阴之经,夹脐而上行,若肾气不足,伤及冲脉可致逆气而里急。临床所见冲脉病变,其气上逆而感到腹内拘急疼痛。这种症状可见于病邪动冲脉之气而致气机逆乱的各种疾病。至于逆气里急的病因,可归纳为肝、肾、胃之气逆,然其上逆之气都是循借冲脉之气上冲。亦即冲气因病邪而动,病邪得冲气而上冲。关于逆气里急的治法,属于热者,治宜泄热降逆。属于寒者,寒气上冲,治宜温阳散寒,平冲降逆;寒水之气上冲,治宜温阳利水,降逆平冲。或热,或寒,或寒水,只要有逆气里急,平冲降逆就为首法。总之,若能从冲脉着手,进行辨证施治,则效如桴鼓。

1.妊振呕吐案

赵某,女,26岁,1992年11月2日初诊。怀孕3个月,胸廓痞闷,频频呕吐,欲入即出,头晕,脉细滑,舌苔薄白而腻。病由胃气虚弱,冲脉胎气上逆,仿叶氏镇冲止逆法:

紫石英30g,紫苏叶6g,姜半夏10g,白茯苓10g,陈皮6g,紫苏子6g,砂仁3g,甘草3g。3剂。

二诊:药后呕吐止,渐能纳谷。上方加白术10g 以健脾而愈。

[卢绍城,吕立言. 叶天士治奇经五法应用举隅. 黑龙江中医药,1995(5):30]

原按:《难经》云:“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因冲脉起于会阴,挟脐而行;又冲为血海,隶属于阳明,故一经受孕而逆气冲逆犯胃,以致呕吐,厌食者甚多,甚则头晕,胸闷。亦所不免。本例法取紫石英之重,坐镇冲脉,以降逆气;半夏、茯苓以和胃止呕;陈皮、紫苏子降气,砂仁和胃而安胎,共成镇冲和胃安胎之剂。临床应用,屡用屡验。本案所用之方取于《临证指南医案》,可见叶氏治奇之法,深究奇经之奥,其妙无穷焉。

2.奔豚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