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52300000029

第29章 足少阳胆经辨证病案评析 (1)

(二)足少阳胆经辨证病案评析 (1)

在临床上治疗气机失调,常见足少阳胆经在临床上经络辨证的案例,有失眠、头痛、心悸等多种病证,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些典型病案。

1.胆心综合征案

胆心综合征是胆囊炎引起的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等一系列心功能紊乱的症候群。有时候在临床上对此症候群,西医会感到没什么好办法。而中医在这方面很有优势。

陈某,女,56岁,1996年3月20日初诊。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半年余,伴心慌胸闷1个月而就诊。并伴纳呆、恶心、大便干、尿黄。血白细胞12.6×109/L,中性0.80。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改变。B超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舌红、苔腻,脉弦。证属湿热内蕴,胆胃不和,热扰心神。治以清热利胆,和中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3g,黄芩10g,生大黄10g,竹茹10g,枳实10g,姜半夏10g,茯苓20g,金钱草30g,炙鸡内金10g,炙远志10g,陈皮10g,生甘草6g。

服上药5剂,右上腹痛好转。纳谷增,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慌,大便日行1~2次。复查心电图正常。服药15剂后,右上腹痛消失。

[谈晓琴. 黄连温胆汤临证举隅. 江西中医药,2003,34(6):33]

评析:从中医角度怎么去认识这个病呢?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胆与心通过经络相互依存。《灵枢·经别篇》记载:“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灵枢·经脉篇》曰:“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循胁里……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胆与心关系密切。正如《遵生八笺·胆脏附肝总论》所述:“心主火,胆主水,火得水而灭,故胆大者心不惊;水盛火煎,故胆小者心常慎。”可见,只有胆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精汁清净,心主血脉、主神明等功能才正常。反之,则导致心系疾病的发生。

四诊合参,察其舌红、苔腻、脉弦,为痰热之象。且心慌时出现纳呆、恶心、大便干等胃失和降之征,正属胆经痰热犯胃扰心,故黄连温胆汤加金钱草、鸡内金、大黄、远志等清痰湿化郁热、利胆和胃宁心而使病愈。

2.蛛网膜下腔出血案

王某,女,59岁。1989年4月22日入院。7天前劳动时,突发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在某医院经脑脊液、CT检查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降低颅内压、止血、抗感染等治疗,病情稳定。遂邀中医会诊。症见精神淡漠,头晕而痛,颈项强直,时有呕吐。近3天来每天下午发热恶寒,心烦不宁,时或谵语,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拟清胆化痰,和胃畅中。方选蒿芩清胆汤化裁治之:

青蒿20g,黄芩10g,竹茹10g,枳实10g,青黛10g,茯苓12g,葛根12g,柴胡12g,半夏8g,陈皮8g,滑石15g,钩藤14g,山羊角40g。

服药 6剂,发热呕吐已止,大便已解,头痛项强减轻,纳食、精神好转。再进6剂,头痛、项强均除,已能坐起吃饭,四肢活动自如,再拟益气活血通络调理善后。

[姚松树. 蒿芩清胆汤新用. 吉林中医药,1992(4):31]

评析:作者自注说本病系“郁怒伤及肝胆,郁而化热生痰,痰热内阻,气血瘀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有关”。故“治疗本病多以清胆热化痰为基本治则,故选蒿芩清胆汤化裁治之”。

大部分读者看完可能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辨证思路。若从经络辨证入手,则可明了得多。“每天下午发热恶寒,心烦不宁,时或谵语,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从脏腑辨证为胆热内蕴不难理解。但“头晕而痛,颈项强直”则不易明了,从学《伤寒论》我们就知道,项强多与太阳经有关,与少阳经有何干系?经云:“胆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胆经痰热窜入经脉,同样也可见到头晕而痛、颈项强直了。故本案之辨证有其可取之处,方用蒿芩清胆汤清化胆经痰热,加钩藤、山羊角清热息风,药证相符,取效便也在意料之中。

3.痹证案

痹证之治疗,每从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入手,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病例有时很难取效,从经络辨证入手,常可做到“柳暗花明”,下面的几个病例颇能给人以启迪。

颈项疼痛

王某,女,35岁,干部。1990年6月3日初诊。患者素体怯弱,数天前劳动汗出受凉致病,某医以银翘散和布洛芬等中西药治疗,发热恶寒虽解,然颈项强痛、后枕部及前额疼痛不除。视其舌淡苔薄白,切之脉浮。根据病因和脉症分析,知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遂用:

桂枝10g,白芍10g,葛根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12枚。

3日后复诊,诉头项强痛虽减,然颈痛依旧。是证也,用是方,理当 病除,今少效者,其因何在?细询后得知,不仅项强不得俯仰,且两侧颈痛不能左右转顾,并有恶心、咽干之感,知病已涉及少阳,据此宗前方加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以和解少阳,倍加芍药以缓解止痛,果2剂 而安。

(舒鸿飞. 中医临证发微.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94)

评析:本例初诊时虽辨经络施治,然失于问诊之疏漏,致使何经为主,何经为次,了解不全面,因而用药欠有的放矢,疗效也就欠佳了。盖后颈为太阳经脉所过,“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颈部两侧为少阳经脉循行之处,初诊时仅知邪在太阳,不晓已涉及少阳,选方也就只顾太阳,不及少阳,致使头痛虽减,然颈痛依旧。复诊时辨明病在少太两经,以太阳为主,遂加柴胡、黄芩、法半夏,则小柴胡已寓其中,如此太少两解,病自当痊。

头痛案

李某,女,45岁,干部。左侧头痛反复发作7~8 年,经省级医院X线正侧位摄片、CT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神经科拟诊血管神经性头痛,屡用中西药治疗未愈,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左侧头痛剧烈,痛如针刺,痛时牵连左侧太阳穴并绕耳前后,头额胀痛,眉棱骨亦觉疼痛,且伴有头晕欲呕,痛时夜间难以入眠。面色 白,神疲乏力,纳谷一般,月经来潮时经色紫暗夹有小血块,经量少,2~3天即净,二便正常,脉弦细,重按无力,舌红苔薄。本证为气血亏虚,血行不畅,瘀阻少阳、阳明,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治宜益气养血,通络止痛。处方:

生黄芪30g,党参20g,赤白芍各10g,鸡血藤30g,川芎15g,丹参15g,白芷10g,全蝎3g(研粉冲服),田七粉3g(冲服)。

二诊:服上方3剂,头痛大减,药中病机,守方再进5剂。

三诊:服5剂后头痛基本解除。嘱用黄芪、党参各15g,枸杞子、当归各10g,水煎冲服正天丸,每次1包。每日2次,服1周,嗣后间断续服,经服正天丸2盒,停药观察,同时嘱保持心情舒畅,并间断内服丹栀逍遥丸,随访年余,一切正常。

[戴锦成. 经络学说临床应用浅谈.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8,8(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