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妇人篇 (9)
竹叶,微苦而寒。主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清上焦郁热。
葛根,甘苦微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它也是入上焦解热的,解那个郁热。还止呕止渴。津血不足,别看有寒饮,还要有口渴的。
防风,辛甘温。主大风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祛风,治头眩。
桂枝,辛温。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人参,补虚补津液,生姜、大枣、甘草,养胃补津液,止呕。大枣也能补血。
桔梗,甘苦而温,去胸胁逆气。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疗咽喉痛、咳痰。
附子,辛苦热,就是温阳救逆除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就是加量,防止汗多而痉挛。呕者,加半夏半升洗。呕吐严重的,要加半夏去水饮上逆。大家看看,这个方子,是不是针对产后郁冒的?我就纳闷儿,这古人看书怎么也和今人一样,死读书呢?到处查资料的乱解,不知道答案就在书里。这条,都明白了没有?
10.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这条也有问题。《脉经》作“妇人产,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金匮》,林亿整理的时候,给搞出个“乳中虚”。乳中虚,就是没奶水吧?这个方子,是下奶补虚的吗?我们要按照《脉经》原文去理解。
产后,中虚,就是中焦津亏有热,烦躁不安,热邪上攻,要热呕。要“安中益气”,清热补津液不是?和那个伤寒病后虚热烦乱呕逆的竹叶石膏汤是一个道理!还整出个“乳中虚”,简直就是可恨!这个方,是属阳明的方。
学生:乳,或是说的哺乳期间?
放个逗号,给断开,也可以,否则,意思就变了,不好理解。《医宗金鉴》也是和我想的一样了。这是津亏的阳明气分热,类似于白虎汤啊。
竹茹,性微寒,味甘。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甘寒,补虚清热,止虚呕。
石膏,辛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有很多产后虚热,乳络不通,欲作乳痈的,用石膏就可以。石膏也下气,下热气上逆。
炙甘草,甘温。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养胃气,补津液。为什么说它补津液?因为用蜂蜜炙的,蜂蜜就补虚养津液。
白薇,辛苦寒。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孙思邈说它长阴阳,利阴气。清热了,自然津液就不受损伤了。
临了,还要用大枣为泥,大枣养中焦,补津液。如弹子大,就是以前我们吃的那个药丸那么大,要9克重。还要日三夜二服五次,药量还小吗?为什么不做汤剂?汤剂在体内留存的不久啊!这是津亏发热,“属阳明”,体虚啊,要有些风邪的,用桂枝,是个辅佐,兼以祛风。怕寒药伤了胃气。用了丸剂,可以久留体内,清热滋养津液。体现了滋养的用意。.
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热的厉害,加大白薇用量一倍。烦喘,热气上攻得厉害,加柏实。柏实,辛甘,主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它微凉,滋润,也有清热安神作用,还润肠。那个肠道一通,热随便解。很好个治疗产后津亏虚热的方子。
11.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纳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产后,下利虚极。产后本身就津血亏虚,还得了热痢毒利,甚至便血啊!能不极度亏虚吗?这个方子,是白头翁汤为主,加了阿胶和炙甘草。白头翁汤,以前都讲过了,是阳明毒热下痢。症状是很重的,里急后重,肚子疼得厉害。估计这个产妇嘴馋,乱吃东西了。要急治,不然马上就要转为三阴,不好办了。妇科用药,多用阿胶,入太阴养血滋润,阳明热伤及阴血的,也用它滋养。
阿胶,甘咸而平,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这是针对产妇血虚去的,是药症加减。这个下利厉害,也属于“心腹内崩”。虚极,也是阿胶对治,主“劳极洒洒如疟状”嘛。这个药症对治的很精妙。大家要在这个方子上学习药症加减。
炙甘草,缓急,补虚,养胃,补津液,还解毒,长养肌肉,补气力,也是个好的药症。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他是一方面清热解毒止痢,一方面,针对产后血虚而补虚,很好的一个方。一般,两付就痊愈。真正的一剂知,二剂已。不单是产后热痢用这个,男人热痢下血,也可以用。见到血症,只要是虚的,就用阿胶。
12.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千金》三物黄芩汤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不知道林亿附上这个方子是为什么。草蓐就是坐月子。不是坐日子。产后受风,四肢严重烦热,还头痛,要用小柴胡汤?方证不明啊。后面又说,头不疼的,用三物黄芩汤治疗。头不疼了,就是没表证了?首先,说头痛,四肢烦热的厉害,要用小柴胡汤,就很不严谨。总之,要有少阳病的表现,才可以用小柴胡汤。三物黄芩汤,是针对阳明去的。也要有阳明的典型证候才行,单纯一个四肢严重烦热不安,就是阳明了?不严谨。林亿选的方子,就是林亿不严谨。后世的思想,和古汉代的思想,在医学上没法比。漏洞百出的。看看这个方子。
苦参,大苦大寒。主心腹结气,疝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黄芩,苦寒。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地黄,甘苦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是清阳明实热,养血逐瘀。那个竹皮大丸,是对虚热去的,这个正相反,对实热去的。是阳明里证,未结实,结实了,要用承气汤的。
这条要这样理解:产后中风,头痛,四肢苦烦热,有少阳证者,小柴胡汤主之,若无头痛,但大热烦满,腹胀,溲赤涩不利者,与三物黄芩汤。这样就清楚了。三物黄芩汤,清实热,还不忘用地黄清热养阴血。方子还是可以的。“多吐下虫”,这句很难理解,大概古代的食品没有化肥,人们有肠道寄生虫的多,只要吐泻,就会有虫子出来。如今不用考虑这个了,都讲卫生,吃化肥了。小时候,学校没事总要给检查一下,发点打虫子的药。如今很少听说有这样做的了。蛔虫不像病毒,不会变异,可怜!
13.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川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产后津血亏虚,本身就营卫气血不和,如果腹中留有一些瘀血,还会腹痛,刺痛,是有瘀血的指征。疼的厉害,气往上逆,影响饮食,用手一揉,疼痛牵引腰背,是个实证。看来呢,是个虚实错杂了,厥阴病。治疗,用《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补养中焦津液胃气。加个当归,温通血脉而养血。白芍有去腹中血痹积聚的作用,止腹痛的良药。大虚,加饴糖,现在加蜂蜜就行,效果更好。这样一来,就是建中汤加当归的方。如果崩漏下血不止,要加生地黄、阿胶,止血养血,清热。要是没有当归,可以用川芎代替,川芎少阴营分药,更能温通瘀血。建议两药同用更好。没有生姜,可以用干姜,这个有些不妥的。如果没有崩漏出血的,要用生姜,可以解表温中止呕,帮助营卫调和。有崩漏出血的,要用干姜好些,可以温中止血。出血而寒热错杂,就要生地、干姜、阿胶对治。胶姜汤给我们做了示范,要遵守。
14. 治产后恶露不尽,除诸疾,补不足,干地黄汤方。
地黄(三两) 川芎 桂心 黄芪 当归(各二两) 人参 防风 茯苓 细辛 芍药 甘草(各一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再夜一。(千金方)
产后恶露不尽,实证,要用枳实芍药散,或者下瘀血汤对治。虚证呢?还给攻下?是不行的。要用干地黄汤。地黄、当归、川芎、白芍,时方派的四物汤,称为妇科调血祖方。这时方派也真会抽取古方的内容。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黄芪配当归,补气补血。人参补虚养津液。防风祛风定眩晕,茯苓安神利水饮,细辛降逆止痛通脉,甘草养胃和中。全方可以补虚通瘀。厥阴方子。有些类似于薯蓣丸的配伍法。好方。
15. 治产乳余血不尽,逆抢心胸,手足逆冷,唇干腹胀短气,甘草汤方。
甘草 芍药 桂心 阿胶(各三两) 大黄(四两)
上五味咀,以东流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阿胶令烊,分三服,一服入腹中,面即有颜色,一日一夜尽此三升,即下腹中恶血一二升,立瘥。当养之如新产者。(千金方)
瘀浊在下面堵着,那个气就要上逆心胸。瘀血严重会闭阻血脉,会手足逆冷,这个要和少阴的阳虚四逆鉴别。唇干,还要口干不欲饮的,腹胀,这都是血瘀指征。气逆的厉害,当然要短气。下窍不利,非有气上逆不可。大便不通,多要气喘。胞宫不通,多要气上逆冲心胸,呕恶头晕,甚至鼻衄倒经。小便不通,多要水饮上逆头眩气喘。三焦之气,以下行为顺,下行不了,就要上逆的。这个方子,是取桂枝汤之意,桂枝、芍药、甘草,调和营卫,白芍也可以去血痹止腹痛,配合大黄,下血瘀血结。阿胶,养血。看来,这个方证和下瘀血汤方证,有点小区别。这个方证,是有些偏虚的。而下瘀血汤,直截了当的就去攻血瘀,没管虚的问题。在使用上,要注意这两个方子的特点,对证用药。
大家看看,这些方子,难道不是古经方?都流散到《千金方》里了。据一些野史记载,孙思邈从宫里得到方子后,回来就给化整为零了,拆开了,散入《千金方》里面,永不见天日了。治病救人的东西,功德无量,还是不要这样做。秘传可以,不要给打乱拆分。那样就真的失传了。思路是真髓,打乱了条文顺序,思路就没有了,也就失传了。
16. 下乳方
石钟乳 通草(各等分)
上二味为末,粥饮服方寸匕,日三。后可兼养两儿。(千金方)
产后无乳,不能母乳喂养,也是个愁人的问题。他西医也是提倡母乳喂养的。母乳喂养,婴儿的抵抗力就强,就不容易得病。如果实在没有奶,或者不想母乳喂养,想保持那个体型,就建议喂羊奶。壮力,孩子身体肌肉强壮的很。产后,气血上至胸中,化为乳汁。无乳,有两种。一种是气血亏虚,自然就化不成乳汁。一种是乳络不通,气血通不过去。
石钟乳,甘温,入少阴和太阴。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它呢,通补兼有。大家这回就知道,它为什么叫石钟乳了。古人专门用它下奶。通草,是木通,不是现在的通草。辛苦而凉,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这两个药,温凉并用,通补兼施,阳明太阴兼顾。都给照顾到了。研末粥服,一天三次。可以喂养两个孩子!厉害吧?看看时方派的下奶方子,加入什么猪蹄,狗肉,鸡汤……搞得产妇闻到就呕吐,能不做下疾病才怪。
17. 下乳,石钟乳方
石钟乳(四两) 甘草 漏芦(三两) 通草 栝蒌根(各五两)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这条,是针对阳明实证的乳络不通去的。用石钟乳补虚下奶、通窍。炙甘草养胃补津液。通草,就是木通,通乳,清阳明热。
漏芦,咸寒。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
瓜蒌根,就是天花粉,甘苦而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看来,是乳络实热瘀阻了,搞不好要发痈,就是西医的乳腺炎。因此呢,就用这些寒凉的药,通脉清热下乳,排出瘀滞的乳汁。这两个方,产后常用,要注意积累经验。可以辨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