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50900000087

第87章 妇人篇 (6)

第十一章 妇人篇 (6)

茯苓,甘淡。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去水饮的。

人参,甘苦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补虚的。

白术,辛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驱寒利湿除水饮。

白芍,酸苦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有寒饮,必然会有瘀血的,用它除血痹腹痛,也除水饮。

《桂本》的这个方子,我们认为是正确的。讲《伤寒》的时候,我们说过,厥阴的病位,多为下窍。因此,妇科的胞宫,也属于厥阴的管辖位置。方子,也多为厥阴方子,寒热并用,以血为主。

44.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

川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六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妊娠腹中痛,并且有下血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前面两句,交代的就是漏下,这个方子,也是止血的。这个方子,不但治疗妊娠下血,先兆流产,对于未怀孕的妇科崩漏下血,也就是西医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也效果很好。这个方,也是厥阴方。

生地,苦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逐血痹,续绝伤。

当归,辛甘温。主欬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药症相符。

川芎,辛甘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它可以温通经脉,活血不留瘀。

白芍,酸苦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 气。—通瘀止痛,去水饮。

艾叶,辛苦温。《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驱寒止血,妇科要药。

阿胶,甘咸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这个方子不错,对于怀孕期间的跌仆伤胎,都很有效。他叫胶艾汤,后面括号里说,有加干姜的。那个该叫胶姜汤。这个括号里的话,大概是林亿校勘时候加的吧。胶艾汤和胶姜汤,区别就在于干姜这味药上。胶姜汤,书上说,治疗“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林亿怀疑就是胶艾汤,这个不严谨。关键在于这句话:“黑不解”。并且没说是孕妇。黑血,这是沉寒久瘀,要用干姜温散止血。而孕妇漏下,一般都是鲜血,会有些热象,不能加干姜。你看胶艾汤,里面的生地、白芍,都是凉药。区别就在这里。胶艾汤,还有个炙甘草,温中养胃养津液,缓急。后来的时方派那个四物汤,也是受到这个方子的影响。这回,就把胶姜汤无方的问题解决了。

45. 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一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妇人怀孕,腹中疼痛,用当归芍药散治疗。这个也是要有方证条件的。我们看一下《脉经》的一句话:“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漏,胶艾汤主之。”这句话呢,其中“胞漏”一词,《金匮》作“胞阻”。胞漏,肯定是下血了,用胶艾汤是对证的。而只是腹痛,没有下血的,称为“胞漏”,就有些不妥,因此,《金匮》作“胞阻”。胞阻,就是胞中阻滞不通而腹痛。就要用当归芍药散去治疗。

对于胞漏和胞阻的方证问题,我们尊重《脉经》和《金匮》两家原文,做如下整理和修正:“假令妊娠腹中痛,下血者,为胞漏,胶艾汤主之。腹中疞痛,未下血者,为胞阻。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散,养血通脉,止痛祛瘀,利水饮。主治水饮盛而血虚导致的各种腹痛,妇女怀孕后,血虚,水饮多,就会造成胞中闭阻,重了就要疼痛,心悸眩晕,小便不利,甚或有轻度浮肿。方中白芍为君药,止腹痛,去胞中痹阻,当归、川芎,温通血脉,养血祛瘀,也有预防漏下的作用。白术、茯苓、泽泻,利中下焦水气,安中养胃气。

这个方子运用很广,尤其可以治疗妇科多种腹痛,但是,临床要注意辨证,方证对应,疗效才好。

46. 阻病者,患心中愦愦,头重眼眩,四肢沉重,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果实,多卧少起,世谓恶食。其至三四月日以上,皆大剧吐逆,不能自胜举也。此由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血脉不通,经络痞涩,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眩也。觉如此候者,便宜服半夏茯苓汤,数剂后将茯苓丸痰水消除便欲食也。既得食力,体强气盛,力足养胎,母便健矣。古今治阻病,方有十数首,不问虚实冷热,长少,殆死者,活于此方。(千金方)

妊娠恶阻,就是现在说的妊娠反应。妊娠反应一般在停经5~6周出现,以后逐渐明显,在停经12周前自行消失。孕妇有择食、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头晕、体倦等现象。一般不重的,不必治疗,要是症状很重的,则需要治疗。出现这个问题,并且严重的,一般都是宿有水饮的人。他条文说了,患者恶心,头晕目眩,四肢发沉无力,懒惰的很,闻到食物气味就恶心,愿意吃点咸的、酸味的水果。有的可以持续到三四个月。其实,也有少数人一直持续到生产。这个病,很遭罪。

他后面又说原因了。经血停了,脏气不通,身体一时难以适应这种情况,加上原有水饮,就会上逆,出现心烦呕吐。血脉突然不通,经脉受到影响,不能濡养肌肉,要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眩也。”意思是说,夹有风邪,就会头目眩晕。其实,水饮也可以导致眩晕。经血突然停了,身体的气血阴阳,一时难以适应,就会出现疾病状态,平时总是定期的排出经血,这回不排了,气血就要上逆的,再加上原有水饮,就会症状严重的。后面交代了,感觉到这个症状出现了,就要吃半夏茯苓汤数剂,平定了以后,再吃茯苓丸消除水饮,就会好的。能吃饭了,身体就强壮了,胎儿也可以得到充足营养。又说,无论多么严重的,古人都是用这几个方子救治的,看来效果不错。

47.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这是仲景的原方。干姜,止呕,去寒饮。半夏,降逆止呕除水饮。人参,补虚养津液。不吃东西,还呕吐,当然伤津液。这个方子,好用,确实很有效。用汤剂,效果也可以,但是不如丸散好。有的严重的,闻到汤液的味道都要吐的。

48. 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体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茯苓汤

半夏 生姜(各三十铢) 干地黄 茯苓(各十八铢) 橘皮 旋复花 细辛 人参 芍药 川芎 桔梗 甘草(各十二铢)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积月日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铢。若变冷下痢者,去干地黄,入桂心十二铢,弱食少,胃中虚,生热,大便闭塞,小便赤少,加大黄十八铢,去地黄加黄芩六铢。余依方服一剂得下后,消息,看气力冷热增损方调定,更服一剂汤,便急服茯苓丸,能食便强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腻,菘菜,海藻。(千金方)

看他叙述的症状,可是不轻啊。大家看看方子的配伍,是哪一纲的病?

学生:厥阴?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病情复杂,他从厥阴论治。气逆,不能吃东西,吃了就吐。半夏、生姜、茯苓,止呕利水饮。人参、地黄清热补虚养津液。陈皮、复花、桔梗,降气利胸膈,细辛降逆去水饮而驱寒,川芎、芍药利水通经脉。甘草缓急补虚养胃。如果病久而乱吃药,造成了阳明气分热,烦渴,口舌生疮,就去掉陈皮和细辛,加苦寒的前胡和知母,清热降逆。如果变成虚寒冷痢的太阴病,就去掉地黄,加桂枝降逆温阳血脉。要是有了阳明里实,津液不足,大便干硬,小便黄赤而少,就要加大黄和黄芩,去掉地黄,嫌地黄滋腻。一付大便通了,再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加减用药,再服一付,然后马上吃茯苓丸。

“忌生冷醋滑油腻,菘菜,海藻。”这是服药禁忌,古方里面,都要禁忌这些,是通则。菘菜,就是白菜。老人说,白菜解毒,大概就是怕它解药。

49. 治妊娠阻病,患心中烦闷,头眩体重,憎闻饮食气,便呕逆吐闷颠倒,四肢垂弱,不自胜持,服之即效。先服半夏茯苓汤两剂,后服此方。

茯苓丸

茯苓 半夏 桂心(熬) 干姜 橘皮 人参(各一两) 白术 葛根 甘草 枳实(各二两)

右十味末之,蜜和为丸如梧子,饮服二十丸,渐加三十丸,日三。(千金方)

半夏茯苓汤,是为了荡涤一下脏腑,也就是整体调整一下阴阳气血。最后,还是要吃茯苓丸的。茯苓丸,和干姜人参半夏丸差不多,还是仲景的方子精简。在仲景方的基础上,加了茯苓利水,陈皮降气,白术开胃利水,葛根生津,枳实降逆理气。桂心,要熬,什么意思?就是要个淡味,轻清,入上焦降逆。直接用桂枝就行。

50. 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方。

青竹茹汤

青竹茹 橘皮(各十八铢) 茯苓 生姜(各一两) 半夏(三十铢)

上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千金方)

妊娠恶阻,除了前面三个经典方以外,这个方也不错,针对于不是很严重的,不伤胎气,很好。其实,小半夏汤也不错的。这个竹茹汤,很类似于温胆汤。竹茹呢,甘寒,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学生:也类似橘皮竹茹汤。

是的。都可以根据证候来选用和活用。竹茹和葛根差不多,葛根上行,竹茹降逆,都是阳明家的药。陈皮,辛苦温,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口臭,下气通神。茯苓、半夏、生姜,都是去水饮,降逆止呕止眩晕的。很平和的方子。是针对阳明太阴合病的恶阻。

顺便说一下,“溢筋”的含义,别到了外边,人家问起来,你不懂,让人笑话,研究经方的,要懂这个。溢筋,就是像老百姓常说的那个“筋出槽”一样,是抽筋一样的紧急疼痛。局部那个肌腱紧张,像跑出来了一样,溢出嘛。

还有,再顺便说一下温胆汤,为什么叫做温胆汤?哪里温胆了?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这是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给命名的。这个方子,是经方,脏腑辨证的古经方。肝胆同属木。以脏统之,就是叫肝木。胆虚,实际上是肝虚,后世都给闹混了。教材上,时方派说胆虚,会恐惧,失眠等。而经书上说,“肝,虚则恐,实则怒”。整个的一个和经文不符,离经叛道,就乱了。脏腑辨证,是虚则归脏,实则属腑。因此,这个汤,叫“温肝汤”才对。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酸泻之,苦急,以甘缓之。半夏,陈皮,都是辛药。枳实是酸药。茯苓、甘草、竹茹,都是甘药。其中,半夏、陈皮、枳实、是二辛一酸的配伍,补肝的。而茯苓、甘草、竹茹、枳实,是三甘一酸的配伍,除饮的。配伍是极端的经方汤液法度,对证了,能不灵吗?

学生:有“温胆汤,实为清胆”一说吗?学方剂的时候好像是这样教的。

胡扯,他怎么不叫清胆汤?清胆,有柴胡、黄芩一类的,它为什么不用?都是胡说胡有理。况且,泻胆,要两酸一辛一甘的配伍。这个作为一个知识先了解,不要去研究,不然就理论混淆了。

51.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丸(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这个有意思,怀孕了,什么其他异常都没有,就是排尿困难。后面括号里又有个说明,要是男子小便难,还要加滑石。男子,有个前列腺的问题。发炎了,肿大了,要尿不出来。那么女子呢?她也有类似男性的前列腺样的东西,发炎肿大,也是排尿困难。分析一下方子,就知道了。

当归,辛甘而温。主欬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苦参,苦寒。主心腹结气,疝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贝母,记住,是土贝母,不要搞错。苦咸而寒凉。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