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3)
大黄,苦寒泻下,去阳明实邪,推陈出新。同时,用附子和细辛,温化寒饮降逆,通寒滞而止痛。这种情况,多见于西医的肝胆和脾胃疾病。胃中有热,食寒饮冷,寒热集结在胃里,要左胁部位疼痛。肝胆有寒邪,久而蕴热,要右胁疼痛。这个方常用,也很灵的。是厥阴家寒热并用的法子。无论什么病,用六纲一分析,就明了了。并且有方无证的,一分析方子,就能推出病证来。达到这个地步,就可以把有证无方的,也能推导出方子来。这就是经方的圆融所在。
13.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
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
上四味,末之,纳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寒气厥逆。这个病很重,都达到了厥冷四逆了,甚至不敢动作。搞过临床的知道,那个心梗的,发作了,一动不敢动,面色蜡黄,手足逆冷啊。疼痛十分剧烈,冷汗直流,有濒临死亡的感觉。寒气厥逆四个字,要这样理解,可以是寒疝腹痛,寒邪太过,上逆胸中,造成胸痹。腹中寒,胸中大寒痛,是大建中汤的进一步发展。
他的治疗用药,是叫做赤丸。这里有可能阙文,赤丸这个名字太俗气了。但是既然这样叫了,就将就吧。首先,用了茯苓和半夏,以前说过,这是拦截中焦寒饮上逆胸中的,对西医的心脏器质病有促进恢复的作用。括号里面的用桂枝,那是胡扯的,这么重的病,桂枝解决不了。
半夏,辛温。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这个药是很霸道的。尤其在胸痹篇里,多用半夏,为的是温散胸中寒饮而降逆,避免心君受邪的。
细辛,从头到脚,从上到下,温通关节,降逆除饮,力量也是不小啊。专门去除寒饮实邪而降逆的。内外同行。
乌头,大辛热而苦。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这个药,比附子还霸道。在这个方子里,要生用才行。
这个方证,归为太阴少阴合病。他用四味药,制成丹药,用朱砂包裹。朱砂,有个反佐作用。它微苦而寒,是阳明药。治身体五脏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专门入真阴而安神镇静,也有重镇降逆的作用。生乌头和细辛,做丹药,毒性很大,因此要少服。经方,凡是做丹药的,也就是现在的水丸,都是毒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用药的量也不好掌握,因此先少服,无效再加量,有感觉了就到量了。其实,要达到西医所谓的“化量”才行,也就是轻度中毒量。要有嘴麻,面部肌肉微感痉挛,喉中清凉,胸中微畅的感觉,四肢发麻微热,汗出。对于心梗的急救药,要是用速效救心丸加上这个药,会救活不少人。更不要提治疗一般的寒逆腹痛了。即使西医所说的各种腹疝,也不在话下的。
这个药,是温阳的,阳气得回,腹部薄弱的肌肉以及疝环,自然收束,嵌入的东西也会紧张回缩。这个方子,是个急救的方子,临床要注意使用。包括一些缩阴证,都可以治疗。方义,也可以参考胸痹篇的乌头赤石脂丸。
14.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乌头煎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这是讲的典型的寒疝。腹痛的厉害,内外俱寒。脉弦紧。弦脉,主寒饮,血脉不通,阳气不能抒发,要怕冷,是个少阴病了,要厥冷啊。脉紧,更是寒痛的表现,里寒,不能食。病人呢,还有点正气,互相交战,就发生剧烈疼痛,时而缓解。一直疼下去,会疼死人的。
下一句,寒疝环绕脐周疼痛,发作的时候,冒冷汗,说明很厉害。“冒白津”,就是我们说的冒冷汗。并且手足逆冷,脉沉紧。沉,病在里,紧,是寒痛。这个是有少阴参与的,该是少阴太阴合病。
他用大乌头煎治疗。乌头呢,是太阴少阴两家的药。这也是生乌头,有剧毒的。大者五枚,大概是现代的30克。不要破开,那样会中毒的。按照方法煎煮,还要放入蜂蜜,把水蒸发掉,喝蜜汁。蜂蜜煎煮乌头,可以去毒的,还缓解毒性的猛烈。一般服半茶杯,一天一次,不好,第二天再服。一天服两次,非中毒不可,要注意。
药房里,整个的生乌头也见不到的。另外,这样的方子,也没几个人敢用。大量乌头,对寒疝和中风偏瘫,效果是很好的。它专门去寒痛的,对类风湿也很好。真正治大病的药里,就有它。圣药!中毒了,心悸呕吐的严重,用绿豆汤加冰糖解决。包括马钱子中毒也是这个办法,一般服后半小时可以缓解。
学生:马钱子要炒吗?
马钱子,主十二痹,通经达络,死肌无力,喉痹、折伤痈肿、偏枯,动风火。
重症肌无力非它不可。马钱子用砂子烫的就行,入煎剂把握。煎煮汤药的时候,扔药里一粒就行。附子入真阳而升达,马钱子入真阴而降顺。都是强壮药。
15.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
乌头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寒疝腹痛的厉害,四肢逆冷,手足麻木,气血凝滞不通了。这是里寒严重了。如果还有周身疼痛,这是有表证了。并且针灸及用一般的方剂全都无效,就要用乌头桂枝汤来对治。抵当,专门对治的意思。这个病,多少会夹有太阴病参与的,是属少阴病,用少阴法对治内外。
乌头加桂枝汤,温里解表,去风寒湿。桂枝汤,本身就祛风解表,加上乌头,驱寒除痹,表里兼顾,增强桂枝的解表作用。乌头的量,他没有说,要按照大乌头煎的用量,大概30克吧。蜂蜜的量也有问题,他说用二斤,二斤可是太多了,煎剩一半,是一斤,大概250克的量,用桂枝汤五合,解成一升,就是200毫升,这个可能吗?一斤蜂蜜是多少升?“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总之,100毫升桂枝汤,加一斤蜂蜜,就不是一升了。
学生:蜜一升,煎减半,去滓,这样可能合理一些。
对的。
《千金》:乌头桂枝汤
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剌诸药不能治方。
秋干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 白蜜(一斤)
上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进三合,复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桂枝汤方见伤寒门中(《外台》方以水二升半煮桂,提取一升和蜜合煎一升许,服)。
是一斤啊。大家看看,这书中的错简,错的也太可笑了。“令得一升许”,这个说的现实,要一升多。后人还在口若悬河的论述,都是臆断说理,他们估计没用过,不然就会提出问题的。这个方子的服法,也告诉我们,要逐渐加量,达到治疗量,也就是微中毒量。全身微麻,口舌麻木,面部于痉挛,心悸呕吐,出汗。关节毛孔“冒风”。
《伤寒》条文里,有桂枝加附子汤,这个是桂枝加乌头汤。桂枝加附子汤,是少阴病中风证。乌头桂枝汤呢,也有少阴中风证,同时还有内外寒湿。
附子偏于补,温阳化气出痹,力量缓一些。乌头是主攻逐的,力量霸道。专门除痹驱寒。
乌头,味辛苦热,有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凡是筋骨的毛病,以及中风偏瘫、一些癌症,顽固不化的,非它不可。有些类风湿属于少阴病的,你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加乌头。对于一些关节炎,你可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改附子为乌头。以此类推,轻的用附子,重的、顽固无效的,用乌头。这也是过去老师不愿意传的东西。乌头,好比大元帅。附子不过是将军而已。
一切痹证,除了筋骨毛病,还都有里证。痹证,里证是什么?都是寒湿或者湿热。你光是治疗外表的筋骨疼痛了,没注意里面的那个湿邪,就疗效不好。是一身内外尽寒湿,要内外兼顾。很多严重的风湿、类风湿病,你问问他的胃肠道,都不正常。并且,一旦胃肠有了问题,那个风湿的症状就马上加重。有人说,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了效果不好,那是你不会用。这个方子就是内外兼顾的。第一,要原方原量。第二,顽固的,换乌头。第三,加狗脊。这个方子太常用了,疗效很好的。全身各个部位的关节肌肉疼痛,都有效。这一个方子用好了,治疗颈肩腰腿痛,风湿、类风湿,你就会成名医。何况还有许多续命系列方子备用呢?续命系列方子,也要遵守这个规矩,顽固的,换乌头,临阵换将。呵呵,久攻不下,派元帅亲临。这个药,要敢用,胆子小,就从微量开始,逐渐加量。用蜂蜜单独煎煮,然后,兑到药里服。现在的炙乌头,根本就无效。把毒性搞没了,不治病了。
16.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外台》乌头汤。
乌头汤
麻黄 芍药 黄耆(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外台)
这个和上条一样,不过是症状重些。是太阴少阴合病,表里证都有。表证,是风寒俱在,里证,是有寒热并在。是太阴少阴阳明合病。因为有芍药,是阳明药。以寒湿为主,热是次要的。用芍药,一个是夹有一些热,更主要的是芍药也止痛,去血痹积聚。麻黄是解表发汗去风寒湿,黄芪,补虚固表,也去风邪。这个方子,是历节篇的乌头汤,《外台》用来治疗寒疝。这种煎服法,是正规的常用方法,要记住。
17.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是宋本乱增补的,根本就不是寒疝。配伍上看,是柴胡、桂枝各半汤。是治疗腹痛,属于太阳少阳并病的。普通的外感,发生腹痛的。少阳,有个“邪高痛下”,指的是腹痛,有时还会便溏。有些腹痛,要注意一下,看是否为少阳病。这也应该是辨少阳病的一个要素。
18. 《外台》走马汤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中恶,是指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或者一些胃肠道的传染病,导致心腹疼痛胀满,大便不通。症状很急。
巴豆,辛热。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为斩关夺门的猛将,去寒积的,也是治疗某些癌症的主药。
杏仁,辛温微苦。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巴豆药性,是对于中下焦,杏仁,是偏于上焦,开上焦之气。二者配合,上下开通,利用巴豆的泻下,排邪于外。这个病,该是系阳明病。
19. 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胸膈,痛引胁背闷者,当归汤方。
当归 桂心 人参 甘草 吴茱萸 芍药 大黄(各二两) 茯苓 枳实(各一两) 干姜(三两)
上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并治尸疰亦佳。(《外台》仲景方无茯苓、枳实。)(千金)
这个方子,按照后面括号的标注,当是仲景原方。《金匮要略》丢失的方子太多了。孙思邈很少注明方论的出处,不然,仲景的杂病方子,都可以找回来的。那个仲景续命汤,他就没给原方,害的我们考证许久。
这个方证,是厥阴病范畴。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厥阴病的方子里,一般多用当归和吴茱萸。当归,最能温通血脉,厥逆,是阴阳血脉不接续,它可以温通接续。“阴阳不相接续”,手足末梢逆冷。手足末梢,是阴阳经络交接转化之地,也就是西医说的末梢动—静脉毛细血管网。它要是因寒而不通,阴阳交接就不利,产生厥逆,晕厥。吴茱萸,温通内外而降逆下气。“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有四肢厥逆,跌扑而昏厥,气逆上冲。因此,以当归和吴茱萸用的最多。
这个证,是气上逆的厉害,寒邪水饮上逆,胁下往来冲胸膈,痛引胁背闷。也一定会有四肢逆冷的,严重了,要发奔豚而厥,或跌卧欲死。厥,也指突然厥逆而跌倒或静止而不敢动作,疼痛欲死。西医的那个急性心梗发作,就是厥。
这个方子呢,就是寒热虚实并用,有温阳化饮降逆的,有苦寒泻下实邪的。上下表里共调。用大黄、芍药,腹中要有阳明实邪。仲景原方,没有茯苓、枳实。他这个方子有,我认为,这两味药加的很好。这个方剂加了茯苓和枳实,可以更好的截断水饮上逆,开胸膈而理滞气。仲景的方子,丢失的多数为厥阴的方子。而厥阴病,又是临床最常见、也最棘手的慢性疑难病。这大概也是古人私密这部分方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