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50900000063

第63章 屡用温补不效者。 (6)

(4)屡用温补不效者。 (6)

有人说,这叫上病治下。但因为什么,道理他说不清。或可以用火邪或者痰饮上逆解释,觉得很圆满。那么,血瘀呢?血瘀也上逆吗?所以,要有个都能解释通的理论才行,你不能这里可以解释通,到别处就解释不通,那不是真理论。根源,就是元神所居之处被扰,“根”动摇了。

但是,水饮还有个毛病,就是会上逆。五苓散是个名方,它本身就包含了泽泻汤,是治水化水的名方。苓甘五味姜辛汤,是治饮的祖方。这个要记住,都是平和有效的方子。日本人很会广用,能治疗100多种病,甚至,对于虚胖者,减肥效果也不错。五苓散,类同于西医的甘露醇。

这个方子,表里通透,而这条没有表证,桂枝的作用,就是发越而降逆,桂枝就是入表和上焦,发越而降逆,表里分消水邪,因此,临床运用很广,尤其是有些人,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晨起有些眼睑微肿的,可以吃点。喝酒喝多了,也可以吃点。甚至有眼袋的,也可以吃点,很平和。用西医的话说,是调节水液代谢的。中医来说,就是化水饮为津液。

这个方证是什么?还是用系属概念分辨来的直接些。属太阴。属的概念是什么?“属病者,谓传变之时,此纲病欲罢,复现它纲所主病、症;或一纲为病,复有它纲一二症夹杂。属某纲,以某纲方证主治,参以药症权衡。”以太阴水饮为主,属太阴。夹杂有太阳、阳明一些证。这个方子要记住一点,注意配伍比例,泽泻的量很大。泽泻是个好药,能利太阴水,清阳明热,还能化水为津液。量要是不足,不能利水,服后无效。

我见到一个患者,那是1998年的事。突然头晕目眩,躺在床上不敢翻身,一翻身就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睁眼也是那样。不呕吐,就是胸闷心悸。脉浮弦,舌淡苔白滑。四付泽泻汤就搞定了。之前,不知道找了多少医生,病了将近1个月。发作的时候用,没发作的,就用五苓散吃个21天或者1个月。

55.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

这条,讲的很笼统。肠间有水气,这是指有腹水了。水不化津液而口干舌燥。腹满,两个原因,一个是有水而满,一个是大便的问题。大便要有硬块,还要夹有溏便。有燥矢,还要有水湿,是典型的下焦水热互结。搞过临床的会见到这种现象的。

防己,味辛平。主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离。生川谷。

除了椒目,其他三味都是寒药,攻下的。

椒目,气香,味辛辣。《唐本草》: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这个药,就是蜀椒的种子。有人说他性寒,花椒性大热,它的老子反而性寒?尤其可笑者,前面说它性寒,后面禁忌里却说阴虚火旺禁用!从经方的配伍理念上看,也是不对的,一定要有一味热药配合的。

这条说的,就是水热互结下焦,单纯的下焦毛病,是实邪,没有扰动神明。这个,可以定性为“系阳明”证。攻逐实邪,治标的。攻逐上焦水饮,有十枣汤等,下焦的,就是这个方子。这都是两两相对的,都很完善完美。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服法,是缓攻,要固护胃气啊,“系阳明”嘛!本为太阴水邪,不要伤胃气。慢慢增量,口中有津液了,不干了,就达到化水为气的目的了,不可过于攻逐。

学生:这里的防己是木防己还是粉防己?

普通的粉防己。木防己对的是心胸上焦的。

56.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 (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心胸有痰饮,停多了,自己就往出排了,吐出去了,没吐干净,还留了点。吐后还伤了津液正气。卫气营血转化失衡了,出现了气滞胀闷。气者,寒则郁滞而满胀,热则冒溢而冲突。

这个方子,整体是偏温的,温中化饮,理气下痰。白术和陈皮,本身就能开胃消食。人参能补津液。属太阴证。临床有很多病后食欲不好的,属于这个方证,用上很灵,开胃进食。

57. 胸中痰饮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方。大茯苓汤。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半夏 桂心 细辛 生姜(各四两) 橘皮 附子 当归(各二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剂。良。(千金)

胸中痰饮结聚,是上焦寒饮,脐下硬满,是下焦寒饮。寒饮上逆的厉害,呕吐恶心,饮食不能得入。胸中痰饮结聚,是要胸闷气短,甚至是咳吐痰涎的。

从方子配伍上看,是太阴少阴并病。有细辛和附子,就知道,寒饮是很盛的。茯苓、白术、半夏、生姜、橘皮,去太阴水饮,降逆止呕。附子、桂心、细辛、当归,温化太阴的寒饮,当归降逆,温通血脉。橘皮,也有降逆豁痰理气的作用。因此,橘皮和当归,是一对气血药。因此,这个病是虚寒为主的病。说这个方子治疗风水,似乎不太贴切。要是有风水的,轻的还可以,重的,还是要加个麻黄才对证。

58. 主胸膈痰满方。茯苓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八两)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极者加大附子四两,若气满者加槟榔三七枚。(千金)

胸膈痰满,要心悸、胸闷、呕吐。这个方子,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桂枝,是个变方。加桂枝,是个发越降逆法。这是个属太阴的证。冷极加附子,是合并了少阴了。若是气滞胸腑胀满,加槟榔。槟榔是个破气药。用枳壳代替也可以,更能体现甘酸除饮的功能。

59. 治冷痰饮澼胸膈,中气不运方。大半夏汤。

半夏(一升) 白术(三两)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两) 生姜(八两)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

寒饮结聚成痰,闭阻胸膈之间,中焦之气不能交运上下。这个证候的表现,和上面的是一样的。注意有个人参,它是阳明药,补津液的。因此,这个证是太阴少阴合病,还有个阳明津液微虚的问题,确切归属的话,该是属厥阴。

60. 治痰饮澼气吞酸方。半夏汤。

半夏 吴茱萸(各三两) 生姜(六两) 附子(一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少各半,日三。(千金)

寒饮盛,上逆呕吐,眩晕,还泛酸厉害。是太阴少阴病。

吴茱萸,大辛大热,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这个方子,有些咳嗽症也可以治疗。泛酸,不一定都是热。吴茱萸对于寒性的胃中泛酸呕吐,效果是不错的。烧心泛酸,一般都是水热痞结,但是也有不少是单纯的寒饮。半夏和茯苓配伍,是降水饮冲逆的基本配伍,尤其是对水气凌心,效果最好。半夏配伍茯苓,可以恢复心脏瓣膜的,对风心病很好。

学生:风心病是饮证?

是的,都说要做手术换瓣膜,说是不可逆转的。其实不然啊,很多都是可以逆转的。中医经方,将来可以在心脑血管病方面大显身手的,中医的振兴,也是要在这个方面开始振兴。

左金丸,从经方角度讲,配伍的不错,是寒热并用,属于厥阴法。符合经方精义的时方,都可以用的,关键是对证和配伍比例。药量也是个关键。这类病,西医除了手术,是没办法的。药量,要记住,服了没反应,要加量,加量,也是按比例加量。

61. 治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转下方。当归汤。

当归 人参 桂心 黄芩 甘草 芍药 芒硝(各二两) 大黄(四两) 泽泻 生姜(各三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

典型的太阴阳明合病,阳明里实,太阴水饮。攻下实邪,养津液,化水饮,养血利水。从方子上看,是有表里证,表证,就是太阴外证水饮,里证是阳明实邪,运用的时候要注意。这是桂枝大黄汤的延伸。

62. 治胸中积冷,心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方。

吴萸(三两) 半夏(四两)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千金)

寒饮上逆胸中,胃中烧心泛酸,呕吐。胸痛彻背,有些胸痹的味道。同时还有个阳明津液不足而烦。要口干渴而不欲饮。是六纲的属太阴病。

243. 食谷欲呕,属阳明(注:胃虚寒)也,吴茱萸汤主之。

按照我们的概念修正,这条该属太阴的。这个方子,可以看成是吴茱萸汤的变方。

63. 治胸中久寒澼实,隔塞胸痛,气不通利,三焦冷热不调,饮食减少无味,或寒热身重,卧不欲起方。前胡汤。

前胡(三两) 人参 当归 半夏 甘草(各二两) 大黄 防风 麦冬 吴萸 黄芩(各一两) 生姜(四两) 杏仁(四十枚)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千金)

这个方证,一看就是厥阴病。这个,可以有上寒下热的吧?

前胡,是个好药。《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这个药性寒,配合性热的吴茱萸,寒热并用而破结降逆。

这个方子,类似乌梅丸,表里、上下、寒热、虚实、卫气营血,都照顾到了,典型的和解方子,通调三焦。慢性久病,多厥阴。时方派歪打正着的符合了厥阴病的治法,乱用药,乱加减,有时候效果还不错。

64. 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旋复花汤。

旋复花 细辛 前胡 茯苓 甘草(各二两) 生姜(八两) 桂心(四两) 半夏(一升) 乌头(三枚)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千金)

这条,少阴、太阴、阳明,也是厥阴病。也要寒热并用。前胡性寒,涤痰破结下气。乌头、细辛,少阴家药,开寒结而降逆。

旋复花,咸温。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是厥阴药。

半夏、茯苓、桂枝,降逆气,化水饮,是太阴药。前胡,是阳明药。不错的方子,对一些胸痹效果也不错。方子里有乌头,就证明药力霸道,效果会好。

65. 治痰冷澼气,呕沫,胸满短气,头痛,饮食不消化方。姜附汤。

生姜(八两) 附子(四两,生用四破)

上二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亦主卒风。(千金)

这个该属于太阴少阴并病。别看就两味药,配伍可是不错。生姜辛热。入太阳和太阴两家。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者,多汁液,还可以解表润胃。附子,辛热而苦,入少阴和太阴,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这两味药,可是表里都能照顾,上入颠顶,下入膝足锕。专门驱寒化饮、降逆温通。

66. 治心上结痰,饮实寒冷心闷方。撩膈散。

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七枚) 人参 甘草(各一分)

上四味治,下筛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诸黄。(千金)

瓜丁,就是瓜蒂。辛苦寒。主吐下痰涎宿食。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欬逆上气;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赤小豆,酸苦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这都是阳明药。人参和甘草用的好,固护津液胃气。这个方证,是系阳明病。攻逐痰饮结胸膈的。酒服方寸匕,可以吐下现象都有,服的少,可以有泻下作用。上下分消,不伤胃气。对于急性的精神病,多服点,取吐,效果很好。是治疗上焦结实的“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