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50900000062

第62章 屡用温补不效者。 (5)

(4)屡用温补不效者。 (5)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水饮发于四肢肌表,有汗还出不来的那个感觉,浑身疼,沉重的厉害,翻身都费劲。同时,要伴随一些短气咳嗽的。严重的,会有轻度浮肿。他说了,当发汗,可以大小青龙汤解决。

这两个方子,都可以发汗解表去水饮,但是辨证上,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用。大青龙汤,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要有热啊。它对这个溢饮,也是个治标法。水饮束缚肌表,热不得出!没有里虚寒,就是单纯的表证水饮。水饮发汗去掉以后,就要找这个溢饮的原因,有可能就出现了黄芪桂枝汤证,这个要注意。而小青龙汤,针对的是少阴太阴合病,是表里具有虚寒水饮,没热!这要乱用了,还不出事故?

大青龙汤,麻黄重用。服药后,不要故意去盖被发汗,轻轻出点汗就行,像服桂枝汤那样,微似汗。汗多了,给扑点痱子粉也行。大汗淋漓的,只有中风偏瘫的采用这个办法。其他的不行,会伤津液。

48.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芒硝(三合) 人参 茯苓(各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膈间支饮,横膈膜、胸中隔膜,水饮逆到这里了。这里有什么?心肺而已。咳喘满闷,心下胃口硬满,按着疼。面色像挂上了一层黑灰。脉沉,主里水,紧,主紧迫疼痛。胸中,乃气血营卫转化之枢纽,水饮阻隔到这个地方,是很重的!西医的那个肺心病、心衰等,可以参考这条。条文说了,这个病,得了数十日,用了吐法和下法,都不好。用木防己汤,虚证,喝上就会好。

木防己是个主药。这个药,不知道为什么不允许用!说它有毒!有人还说它引起肾衰!大概是英国的中医用了出了副反应,才导致国内也禁用!防己和木防己,不是一个药。木防己,《本经》等没有记载功用。这个东西大量用,可以引起呼吸麻痹。它的功用,我总结了一下:木防己,性寒,味苦、辛。主寒热、疼痛。头眩心悸,水肿胀满、胸中血气瘀塞喘闷,腹中结气。木防己,入上焦胸中,去水饮,还活血。苦寒,是阳明药。它的主治,偏于上,而常用的防己,是偏于膈下。石膏,也是散降阳明郁热的。人参补津液,桂枝散邪降逆气。

这是个什么证?本为水饮盛的系阳明病,经过吐下,伤了津液。有了津液亏燥的阳明热,同时还有水饮,也就是水热互结,归属厥阴。津液虚了,养津液,同时清热散结利水。虚者,服了就好。三天后复发了,这就是逐渐往阳明转了,有里实了!这回的复发,是因为中下焦有里实,阻塞气机不降。还是水热互结,实热重了些。这个时候,要重中下焦了,去掉主外主上的石膏,加主里主下的芒硝!再加个茯苓拦截上逆的水饮。这还是个阳明太阴证,说是厥阴,没大毛病,严谨地说,该是属阳明。

那么,人家刚开始病,没经过吐下,津液没伤,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偏阳明里实的,可以用后面的方子。

学生:老师,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不是系阳明吗?

经过吐下,津液伤了,开始热了,转为里实,水饮变为次要了,就去实邪就行了,叫属阳明没错。如果刚开始,偏寒饮结实的,也要用木防己,但是不能用人参、石膏了。可以和真武汤或者小青龙汤等合用,也可以先用十枣汤救急后,看情况使用。日本人用这个方子治疗心衰喘咳,效果不错。可以借鉴。石膏,大量,散邪的力量大。阳明外证,也有结实。那个阳性的扁桃体,淋巴结的炎症肿大,石膏都可以散。辛能发散走外,它类似外证的芒硝。漏芦、双花,类似外证的大黄。

顽固的皮肤病,都是厥阴外证。在用寒性的漏芦、败酱草等的基础上,要加桂枝、附子的。(薏苡附子败酱散)皮肤病就是表证,再严格的说,就是天生的太阳或者少阴。其他的四纲,也有表证的。阳明的表证,就是红肿热痛,不怕冷。还有,很多顽固性的荨麻疹,就是单一的少阴病。

过几天讲外科的时候,思路就全开了。到了妇科,更要大讲血室的确切概念,热入膀胱,热入血室,是经方的特定概念。

49.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说的是支饮的概念。是指的支饮的常见证候。而这条,是“其人苦冒眩”,就是眩晕的厉害!苦,是苦急难耐的意思。眩,是眼花,看东西天旋地转,眼冒金星。冒,是必须用手按着。凡是头晕的,都用手扶着脑袋。

常见的心下支饮,是咳喘、气短的厉害,还有些轻度水肿。这是水饮不化,上射胸中。它要是没有阻塞在胸中,冲了过去,上射于头,就会出现严重的眩晕。那么,会不会出现胸中的症状呢?还是会的,会有胸闷气短的症状伴随,不过不严重。或者也要伴随心悸的。它上冲的力量主要在头,不在胸了。上冲的厉害,到了头了,治疗反而很简单,就两味药。

大家注意一下,这条,没提到呕。呕的话,就不能用这个方子。就是单纯的严重的水饮眩晕,可以用它。效果很好。

学生:呕而晕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证了。

是的。

泽泻,甘咸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这个药,咸寒而甘。专门入头和肌表,然后消水降渗。还可以通过化水而生津。是阳明、厥阴药,清热,化水饮而生津。

白术,辛苦而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要用生白术。白术可以散水湿,消心下的水饮阻滞。因此,这个证,是阳明太阴合病证。寒温并用,去水热,化水饮为津液。泽泻,也要生用,不能炙。

学生:系阳明?

合病。

学生:从方证来分析泽泻几倍于生白术,可以说是太阴阳明方证,在临床表现中会有哪些阳明证候?

心下的是寒饮,用白术温吧?水饮到了头了,是到了阳明之位不?

学生:头为表中的阳明?

在上面,要热的。就要有化热的现象。你少阴再寒,再四逆无热,那个嗓子还要疼吧?不是也要郁热化脓?没热了?那就预备后事吧。寒邪上逆,是要把头部的阳位的阳气给包围的,要化热的。就是这么个理。上面有热,会口燥咽干,后脑发热,或者发作时面热的。看一下方子,就两味药,寒温并用,还乱系什么?你就是和“系”扯到一起分不开了,看什么都像“系”!

记住,两味药都要用生药,不要炒的,不然效果不好,尤其是泽泻。这样的病不少,病情复杂的,可以辨证合方。生泽泻味道是很咸的。有不少颈椎病和头部脑部的局部水肿,出现的无呕吐的眩晕,很多都是这个方证。头晕目眩,口干口渴,胸闷气短,心下微满,无呕吐,发作时头项后脑发热等,脉弦滑,舌红苔白腻,基本就是这个方证,主证就是严重的头晕目眩无呕吐。

50.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这个和39条相同,看39条的讲解就行。

51.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这条才是讲呕。呕吐后要渴,因为一个是丢失了水液要渴,一个是因为呕吐,水饮也同时排出了。如果呕吐后,不渴,就是还是有水饮不化在阻滞,只是口干不想喝水而已。他说,是“心下有支饮故也”。这个水饮,没冲胸中,没冲头上,从胃口冲逆了出来。这个好办,也是简单的两味药,半夏和生姜。

这个是属太阴证。半夏和生姜,都是降逆止呕去水饮。生姜呢,还有生发之气,降逆之中,有个发越作用。同时,也能养津液。如果中焦寒象多,就改成干姜,温中化饮止呕,也可以。这个方子,妊娠恶阻的顽固性呕吐,用了很灵。后世书中有妊娠不能服半夏的说法,那是瞎胡扯,不要相信那套。它后世书中这么一乱说,结果搞得怀孕的妇女都不敢用,硬挺着遭罪。庸医害人。

学生:怕吃官司,所以医生也不敢用。

怕什么?正常孕妇那个胎气是很强的。有的刮宫术都刮不干净,还怕你这点中药不成?不过,不要给用活血的丸药,了不得。堕胎,不到万不得已,不给做。这是中医的观念。要是有的孕妇确实有病,需要堕胎,一般在怀孕不超过2个月的时候,给吃点药,就会平安堕胎,不伤身体。这个讲妇科的时候再说。

52.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渴了,使劲喝水,停到胃里不消化了,这也是水饮啊,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了个茯苓,化水利尿,还解渴化津液。“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有点像五苓散,口渴饮水,饮入则吐。五苓散,多数对夹带有表证的更适合一些。这条,是没有表证。

53.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突然呕吐,心下痞闷,胸膈间有水饮,心悸,还眩晕的。这是水饮上攻多处,很厉害,就不能用那个泽泻汤了。用小半夏加茯苓,降逆、化水、生津、止渴,可以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这个方子,可以治疗颈椎病、内耳迷路水肿导致的眩晕呕吐,效果好。如果有阳明热来参与,可以合并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上,还是属太阴。今天到这里吧。

54.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二分)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这条,说的就是狭义的“痰饮”病。

瘦人,脐下,小肚子悸动,是肠间有水饮不化。肠间有水饮,会影响饮食精微吸收疏布,肌肉不得所养,故而消瘦。这个肠间水饮逆上的很厉害,上冲脑部,会眩晕跌倒,吐痰涎白沫。这个肠道有毛病,就会影响人的神明。阳明的实热燥结,可以出现神昏谵语,说胡话。要是有水饮凝聚上犯,就会癫痫眩晕。以后,遇到癫痫的病人,要多个心眼,往这个方证上考虑一下。治疗癫痫,还什么蝎子、蜈蚣的搞一堆,也不好使!很多看似复杂疑难的疾病,其实用简单的方子就可以拿下!都陷入了误区。记住,“阳明谵语,太阴癫眩”。大方向的辨证,人家书里都说了,我们后人就是不善于总结提取。硬说仲景没讲。很多的神志病,都要先看看这个肠间的问题,不是有燥结,就是有痰饮,或者有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