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50900000055

第55章 辨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6)

第八章 辨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6)

上焦有热,伤了肺的凉润之性,气不能化成津液下降,就变成浊沫上涌,热咳涎沫,口中腻而不爽,多唾。烧水大家都知道,蒸汽上来了,遇到锅盖,要形成水滴的,那个就像津液一样,遇冷还原成水。那么,这个上面不冷了,也跟着一起热,无法形成正常的那个津液,就变成浊气升发出来了。

常见到一些人说,嘴里不知哪来的不舒服劲儿,总喜欢吐唾沫。他要是同时伴随咳嗽,脉虚数,那就是肺痿了。有人说,西医的那个肺不张、肺纤维化、矽肺等病,属于肺痿范畴。这是一种臆断。看到字义,就联系西医。肺痿呢,必须是具备津液不足,上焦热,咳唾涎沫,脉虚数。并且要连带着口干,口渴,盗汗。这个病小儿多见,临床要注意。

这个病除了上焦有热,津液亏虚以外,还有一种是寒热错杂。就是中焦下焦有寒,上焦的阳气被隔阻,不能下交,郁在上焦,也可以造成肺热津伤,称为肺痿。这是肺痿病机的特殊性。这种情况,脉要微数,关脉和尺脉会紧些。并且一般就是口干,不渴。

3. 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这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伤津液了,才能造成肺痿。因此,他又推进了一步把肺痿的病因病机给扩展了。仲景啊,没有废话,几句话就都概括了,细节嘛,让我们自己琢磨去吧。我们后人啊,就是不去细琢磨,就像那个咳嗽,《内经》说,五脏六腑都可以令人咳。这个也是告诉我们,百病伤津液,都可以生肺痿。

4. 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吐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亦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脉经)

这个是《脉经》原文。“寸口脉不出,”就是不浮的意思。人家没表证,这个医生给发汗了,还是大发汗,不然不能造成下面的问题。这一剧烈发汗,好了,是大伤津液啊。

“阳脉早索,阴脉不涩。”就是关以上的脉虚弱,上焦虚了。索,散的意思。阴脉,是关部以下尺部的那个脉,不涩,就是不虚的意思,没伤到下焦,它虚什么?“三焦踟蹰,入而不出。”这津液一亏,上中下三焦就都涩滞了,津液少了嘛。津液之气不足,它不能外发了,就只能勉强维持里面脏腑的功能了。“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吐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下焦之气血,还没被伤,津液不能布表,就要外寒。里面津液不足,就要内热,要烦的。毕竟是津液不足,小便也要少的。上面津液最虚,热就要也随着盛,要口唇干燥,多唾涎沫,造成肺痿。这都是因为津液伤亏了。这要是在《伤寒》六纲来看,就是坏病了。

“便如烂瓜,亦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这句最要注意了。“便如烂瓜,亦如豚脑。”这可是太阴阳明夹杂了。上焦津液不足,下焦没伤,就要有水饮的。再加上阳明津液不足,有热,水热就要在中下焦作乱,大便就这样,像脓一样,还不是脓。严重了,可是要伤了血络而便血的。“但坐发汗故也。”这都是由于发汗过度导致的。坐,连坐,连累的意思。

5. 肺痿,其人欲咳不得咳,咳则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甚则脉浮弱。(脉经)

这条原文也没有吧。这条是叙述肺痿的常见证候的。得了肺痿,那个气管、嗓子难受,有咳嗽的意思,有时候还不能痛快的咳嗽出来,即使咳嗽几声,也是干咳没痰,干沫,就是飞沫的意思。这是津液伤的厉害,连涎沫都没有了。时间久了,就会小便都困难的,津液干枯了啊。“甚则脉浮弱。”脉浮弱,津液严重不足,真阳可是要外现的。这个很危险。

6. 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脉经)

他说,肺痿咳嗽吐涎沫,如果咽喉干燥,口渴要饮水。这个情况,不用治疗也可以自己痊愈。后面那句,自张口者,短气也。估计是错简,是说张口喘气,是气短的征象。

经方辨证,一般病的过程中,热证出现有口干想喝水的,排出阳明里实和外证,排除消渴病等,一般是向痊愈转归,稍稍饮之,就会好。这也说明,有口干口渴的肺痿,病情不是很重,还有所求,重的,那是身体无所求,那就坏了,不吃、不喝,什么都不想,那就完了。

7. 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为浮寒,非肺痿也。(脉经)

咳嗽,但是口中无涎沫,口里津液充足,舌苔水滑。这是上焦有水饮,不是肺痿。这条是鉴别诊断。

肺痿的原书方证缺失不少,《千金》也没有这个病论和多少方证。等明天讲方证再细说吧,我们在原书里面找方证。具体方证,离不开《伤寒》那些经典方证的。另外,肺痈篇,病那么重了,还用桔梗汤,那是胡闹,是错简。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千金有冬花一两半)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这个方子,实在困惑,临床无疗效。还治疗血痹,莫名其妙。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这个不能治疗血痹。讲肺痈的时候,我给大家一个方子,一用就灵,一般一个月痊愈。

8.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这条不是肺痿病,是鉴别。仲景书,有个叙述习惯很不好。比如,伤寒,……不知道的,就以为论的是伤寒,其实,后面的内容和伤寒无关,这是让你知道,他在说鉴别证候呢。这条就是,第一句就来个肺痿,后面论的不是肺痿,证候类似,要你知道鉴别。

肺痿,要吐涎沫,还要咳嗽,还要口渴。这个没有,就是唾多涎沫。不咳嗽,不渴。同时还遗尿,小便频数。什么原因呢,他后面说了,上虚不能治下。此为肺中冷,寒饮上逆,要眩晕,多吐涎沫。下焦和中焦有寒饮,不能化气为津液,上焦阳气也不足,寒饮要上逆的。重了,怕是要胸痹的。小便频数甚至遗尿,这都是下焦虚寒问题,寒饮太盛了。

少阴和太阴的鉴别,有个窍门,看二便,尿多而色白的,偏于少阴。大便溏的,偏于太阴。因此,他用了甘草干姜汤。干姜,寒厥的主药。涵盖了温渗功能。甘草温中养胃气。病重的话,寒饮多,可以加细辛、五味子和附子的。或者遗尿的厉害,可以加肾着汤。这条是一个很好的“作业”题,“经方奥赛”。

9. 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外台)

这条怀疑是《金匮》肺痿篇的脱简,被《外台》和《千金》收录了。真正的《金匮》方证,都收录在这两部书里,就像《小品方》一样。我们要给补全,往回找。炙甘草汤,治疗肺痿,是极端的对证,是祖方。清热,滋养津血,还通肠,补中益气。

学生:老师,炙甘草汤是少阴阳明还是太阴阳明?

这个汤证,是属阳明,少阴阳明。少阳就是少阳,厥阴就是厥阴,属阳明就是属阳明,系太阴就是系太阴,不能乱归属。他这方证,哪有一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

10.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姜甘草汤方。

生姜(五两) 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千金)

这个方证也不错,但是要注意一点,要对证。对什么证?咽燥而渴!得了肺痿,有了系列肺痿的证,咳嗽,虚热,吐涎沫,咽燥口渴厉害。人家前面条文交代过,这个有自愈倾向了,用点去饮养津液的药就会好的。这个属阳明,你要是说系太阴,贴点边。系阳明就远了。这个东西,我以前怎么比喻来着?系是和尚云游挂单吧?这条是以阳明津亏有燥渴为主,有些痰饮。因此用了生姜,多汁养胃还止吐逆。因此,不系。要属。要是寒饮多,要用干姜了,那就有“系”的说法了。那个痰饮,是热灼津液变成的。这个病,方证虽然没几条,但是,记住按照炙甘草汤的思路去辨,就没错。还有一个方子也不错。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个呢,是阳明热燥,火旺多一些,痰饮少些。这个方子,肺痿病有用的机会。

学生:竹叶石膏汤证是本阳明属太阴还是系太阴?

属阳明。阳明也有吐吧?少阳、太阳都有呕吐吧?脑袋出问题了?

学生:被虚羸少气误导。这个虚羸少气是燥热伤津的结果。

肺痈

1. 病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脉数实者,为肺痈。

肺痿咳吐涎沫,也是因为有热的原因,严重了也要伤血络而咳血似脓。肺痈呢,咳的脓血,那是真正的脓血,脓很多,肉眼可以直接分辨,腥臭的很。病人严重时候,离老远就能闻到他的呼吸气味的。这两种病,从脉上有个明显区别,肺痿因为伤了津液,那个脉要虚数;肺痈因为有脓肿实邪实热,脉呢,就是数而有力。尤其是寸部脉,很强。寸主上焦心肺。

2.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

辟辟燥,形容口中干燥的样子,干燥的都甚至听出响来的那个意思。是热盛津液燥的很厉害。咳嗽,一咳嗽胸中肺痈的那个地方就隐隐作痛。要是肺痿呢,脉要虚数。而这个病人脉滑实而数,这个就要考虑为是肺痈病。

3. 问曰:病者咳逆,师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已成则死。(千金作:难治。)

有人问了,病人咳嗽气逆,你说他得的是肺痈,吐脓血就死。后来果然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脉象怎么分别呢?

这个老师就说了,寸口脉微数。微,是偏弱,太阳中风,浮缓的意思。汗出伤津液。数是有热,要发热,表证,要发热恶寒。风在卫气部位,为表,津液上涌,吸气就要费点劲。热邪要是为主,伤了营分,偏里了,血脉灼伤痹阻,气也要归附其上,呼气就要费劲的。风邪伤皮毛动肺,肺中津液要上涌,呼气受阻,要咳嗽,喘满。口干咽燥不渴多吐涎沫。发热恶寒。热伤血脉,化为脓血痹阻,就要吐脓如米粥。刚开始的病情轻微可救,脓成了,就是死证。

这一大段,说的糊里糊涂,也不严谨。脉微数和脉实数,出现了矛盾。脓成则死,也不严谨。我们把这段呢,给打打圆场。病因,是因为太阳中风,脉浮数而缓,有汗出恶风发热。进一步发展,病邪内陷胸中,伤了肺气,津液上涌,要短气,吸气感觉困难。热邪又伤了血脉,化脓了,有了实邪,气又都往病灶处集合了,就胸中气满而呼气又受了影响,也就是说,这样一来,就是呼吸困难而喘咳,吐脓血,因为吐脓血伤了津液,就要咽干口燥。到了这个时候,脉象就要变了,就要滑实而数。时时振寒,打冷战,这是邪正交争的反应,一般有化脓感染的,都会这样。脓成则死,说的不严谨。《千金》给写成了“难治”。这个很好。我见过不少脓已成的,也没死,都治好了。

这一段说的这个证,看看,有太阳、阳明、少阳,是个三阳合病。因为里实化脓有热,当以阳明为主,“属阳明”。

4. 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脉经)

这条最厌恶。寸口脉数,是有热。趺阳脉紧,是有痹阻。手足脉,有个阴阳表里的说法。手上的寸口脉,主上主表。脚上的趺阳脉,主下主里。这条也就是说,肺痈病见到这个脉,是外有热,里有痹阻,热伤血络还没化脓的时候,营卫不协调,就要咳嗽寒战。而一旦趺阳脉出现了浮缓如经,就是那个痹阻破开了,化脓了,脉就不紧了。如经,正常的意思。肺痈就形成了。

5. 师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不应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唾有脓血。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