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辨儿科杂病脉证并治 (8)
2. 治少小卒肩息上气,不得安,此恶风入肺,麻黄汤方。(千金)
麻黄(四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五寸) 五味子(半斤) 半夏 生姜(各二两)
上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儿服一合,大小节度服之,便愈。
突然寒风入侵,暴喘不止。《伤寒论》的麻黄汤,是对治太阳伤寒证的。这个麻黄汤呢?是对太阳伤寒与太阴水饮的。这个麻黄汤,没用杏仁,用了半夏和五味子、生姜。半夏降逆治水饮,去胸胁逆气怒张,五味子酸温降逆去水饮上凌,生姜解表温胃,降逆止呕。小青龙汤的简化方。这个方,对小儿素有痰饮而受外感寒邪的喘咳,很有效,尤其是对于西医说的顽固过敏性喘咳者,效果好。
3.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桂枝汤方。(千金)
桂枝(半两) 甘草(二两半) 紫菀(十八铢) 麦冬(一两十八铢)
上四味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绵着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四五过与之。节乳哺。
刚出生,50天以内的婴儿。突然咳嗽,打空腔,咳嗽的脆生。吐奶,呕吐不食,昼夜不停歇。为什么要用桂枝而不用麻黄?两个原因。第一,是小儿在此期间,有大人呵护,不会感严寒而生太阳伤寒证。第二,这个证,是有汗。所谓的桂枝汤证。外有太阳伤风表证,内有气结而不通。
桂枝解表,降逆。紫菀止咳喘而降逆理气,麦门冬,养胃中津液,散胃中结气,固护中气。甘草缓急养胃补虚。
麦门冬,甘凉。主治心腹结气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50天之内的小儿,不吃不喝,还呕吐,胃会受伤的。他用了麦门冬,十分巧妙恰当。对于西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要注意重点使用麦门冬。包括很多胃溃疡,也是根本的对症药。要在“胃络脉绝”四个字上下功夫。要好好的和它沟通“感情”。都是有“灵性”的。都说动物有灵性,其实万物都有灵性。都可以用心去沟通。这个方,注意后面的服用法,要注意节制饮食。饿点不要紧,病好了再多吃。
4. 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乳癖,若吐不欲食,五味大黄汤方。(千金)
干地黄(四两) 麦冬 五味子 蜜(各半斤) 大黄 硝石(各一两)
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硝石、蜜,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汁一升许出。大者服五合。
这是属阳明病。阳明里实,热伤津液而咳逆、呕吐不食。热气上攻。大黄、硝石,攻下食积热邪。生地、麦门冬、密,清热养津血而健胃。五味子补虚降逆止咳喘,还可以起到反佐寒凉药的作用。胸中当有宿乳汁一升许出。胸,指的是胸腹中。食积从大便泻出。
5. 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射干汤方。(千金)
射干 麻黄 紫菀 甘草 生姜(各一两)半夏(五枚) 桂心(五寸) 大枣(二 十枚)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五合,煎一沸,分温服二合,日三。
这是太阳太阴合病。外有伤寒,内有水饮。
射干,辛苦微寒。主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它是个对症的药。本是阳明药,在这里借用,对症治疗,也起到一个反佐作用。麻黄、桂枝、生姜、大枣解表养胃,半夏、紫菀去水饮而降逆定喘。小儿病,即使实热不明显,也都喜欢少用点阳明家的药。
6. 治少小嗽,八味生姜煎方。(千金)
生姜(七两) 干姜(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杏仁 蜜(各一斤)
上合诸药为末,微火上,煎取如饴。量其大小多少与儿含咽之,百日小儿如枣核许,日四五服,甚有验。
小儿止咳露!肯定愿意吃!但是要对证才行。有阳明实热的不行。除此之外,都可以用。尤其是偏于虚寒的咳嗽,是最对证的。
7. 治小儿嗽,昼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四物款冬丸方。(千金)
款冬花 紫菀(各一两半) 桂心(半两) 伏龙肝(六铢)
上为末,蜜和如泥,取如枣核大敷乳头令儿饮之,日三敷之,渐渐令儿饮之。
咳嗽,白天轻,到了晚上就加重,咳嗽的连呼吸啼哭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形容症状的剧烈和连续性。款冬花、紫菀、桂枝,是解表降逆治咳喘的,伏龙肝,就是灶心土,有温中燥湿止咳逆的作用,是个太阴药。这个方,主要还是针对水饮去的。有阳明实热的,不适合。
灶心土,现在找不到,可以用禹余粮代替。
禹余粮,甘寒。主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癥瘕,大热。
它有寒性,怎么办?加点干姜去佐制。禹余粮用六铢,干姜也用六铢。要是连带有阳明热,就去掉干姜。这样,这个方子就活了。
干姜,辛热。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8. 治小儿暴冷嗽,及积风冷嗽,兼气逆鸣,菖蒲丸方。(千金)
菖蒲 乌头 杏仁 矾石 细辛 皂荚(各六铢) 款冬花 干姜 桂心 紫菀(各十八铢)川椒(五铢) 吴茱萸(六合)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三岁儿饮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儿小以意减之,儿大以意加之。暴嗽数服便瘥。
这个方子,一派热药,是对三阴病去的。治疗的是顽固性的小儿慢性喘咳的。成人的虚寒性哮喘,也可以用,很有效。
菖蒲,辛温。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皂荚,辛咸温。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
白矾,酸涩寒。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
这都是开窍破痰涎的药。唯独白矾有寒性,也算是佐制。剩下的,都是祛风温里,降逆下气,制约水饮上凌的。随证使用很灵。
小儿下利
1. 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宜先与此调其胃气下即止,温中汤方。(千金)
干姜 厚朴(各一分)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桔梗(各二分)
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余皆随儿大小。
夏天热,多是冷物,或者用凉水多次洗浴,或者乳母冷水浴后,奶汁也冷,喂了孩子。或者热天,身上热汗,突然遇到暴雨寒凉淋身。导致小儿腹泻如水,脱水了,就要目陷,面色青白,周身发凉,干呕的厉害。这个病,确切的说,是属太阴。也可以凡属于厥阴。因为有了厥冷。整个的配方,以理中汤的法则去配伍。温中驱寒,解表利水饮,加当归,是解决血脉不温通的问题。
2. 治小儿暴冷,水谷下或乳冷下青结不消,或冷实吐下,干呕烦闷,及冷滞赤白下者,若已服诸利汤去实,胃中虚冷,下如水,干呕、目陷、烦扰不宜利者,可除大黄。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遂为霍乱,宜利者便用大黄,不须利宜温者除之。温中大黄汤方。(千金)
大黄(六分) 桂心 厚朴 甘草 干姜(各一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各二分) 桔梗(三分)
上十味,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儿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 半,二百日者服三合。
这个,就是在上面的方子基础上,加个大黄。这两条,应该并到一条。大概是林亿他们搞的!他林亿就愿意修改汉唐经典,还不给注明,实在不是学者所为。《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都被他林亿一帮人给修改篡订了,原书的篇次和文序,都无法考证了。篡改经典的根源人物,就是林亿他们。
这条,就是在太阴虚寒和厥阴逆冷的基础上,还见到了阳明里实,需要用下法攻逐。这就是典型的厥阴病了。类似于温脾汤。温补利水饮的同时,要利下实邪。小儿霍乱吐泻,可以用。
3. 断冷滞下,赤白青色如鱼脑,脱肛出,积日腹痛,经时不断者,治中结阳丸方。(千金)
赤石脂(五分) 吴茱萸(三分) 干姜 附子 当归 厚朴 白术 木兰皮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石榴皮(各一分)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大豆,二岁以上服五丸,三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服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许便瘥;积下者,尽一剂,更合。
这个,是典型的厥阴下利,类同于乌梅丸。寒热虚实夹杂。方剂配伍就不多啰嗦了,不清楚的,可以去参考乌梅丸的方义解说。木兰皮,就是辛夷树的皮,苦寒清热。没有的话,用栀子代替。
4. 治少小热痢不止,栀子丸方。(千金)
栀子(七枚) 黄柏(三分) 黄连(五分) 矾石(四分) 大枣(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这是典型的阳明湿热下利。苦寒清热利湿,加白矾拔痰饮,燥水湿,加大枣养津液胃气。
5. 治少小泄清痢,藜芦丸方。(千金)
藜芦(二分) 黄连(二分) 附子(一分)
上三味为末,蜜丸,如麻子,以粥饮服,二丸立验。
藜芦,苦辛寒。《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
黄连苦寒止痢,附子温阳。也是属于厥阴方证。清痢,就是颜色不黄,多为不消化的物质,伴有寒象,小便也偏清淡。注意,舌苔,还是要有发黄的,舌质多淡胖。
6. 治少小壮热,渴引饮,下痢,龙骨汤方。(千金)
龙骨 甘草 大黄 赤石脂 栝蒌根 石膏 寒水石 桂心(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儿大小服之。
壮热,有表证。渴,有阳明证。下利,有太阴证。属厥阴。桂枝解表,石膏、寒水石、天花粉、大黄,清内外实热。甘草养胃。龙骨、赤石脂收涩止痢,去水饮。
7. 治少小下痢,苦热不食,伤饱不乳,大黄汤方。(千金)
大黄 麦门冬 甘草(各一两)
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岁儿分三四服。
食积化热而下利。阳明病。大黄攻下食积,麦门冬养胃通胃络,甘草温中养胃气。这个方子,治疗小儿食积消化不良很好。前提是要有阳明热象。
8. 治小儿霍乱吐痢,厚朴理中汤方。(千金)
人参(一两) 厚朴 甘草(各半两) 白术(十八铢)
上四味咀,以水二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儿服一合,百日儿分三服,期岁儿分二服,中间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腻等。一方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
夏秋之际,霍乱吐利不止。理中汤去掉干姜,换了川朴。
厚朴,辛咸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看来,这个证,是有表证的。太阴的表里证。后面说,“一方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应该有干姜。说加一分,就是胡闹。都是以两为单位,怎么搞出分来了?都是林亿他们乱修订的,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干姜要用一两就对了。
9. 治毒气吐下,腹胀逆害乳哺,藿香汤方。(千金)
藿香(一两) 生姜(三两) 青竹茹 甘草(各半两)
上四味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热加升麻半两。
毒气,就是霍乱毒邪。吐下的同时,腹胀的厉害。
藿香,辛苦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这个药,最能下气!气胀的不得了,上下不通,用了它,马上就攻破而排出。
竹茹,性微寒,味甘。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生姜解表止呕,止痢。甘草养胃温中。太阴病,夹带阳明热。属厥阴病的霍乱。
小儿癖结胀满
小儿癖结胀满,就是后世说的小儿“疳积”。什么叫疳积?现代医学是这样定义的: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说白了,就是由实证导致的虚劳百病。小儿的疳积虚劳,属于实证的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饮食积聚引起的。小儿疳积,九补不如一泻。积滞不除,气血不生,中气不复。
1. 治小儿身热头痛,饮食不消,腹中胀满,或小腹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数起,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知自止,哺乳失节,或惊悸寒热,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儿欲下,是其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悉宜用此丸,不用它药,数用神验。千金不传,紫双丸方。(臣亿等详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变蒸篇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当用之,方中并无赤丸,而此用朱砂,又力紧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千金)
巴豆 蕤核仁(各十八铢) 麦冬(十铢) 甘草(五铢) 朱砂 甘遂(各二铢) 牡蛎 蜡 (各八铢)
上八味以汤熟洗巴豆,研,新布绞去油,别捣甘草、甘遂、牡蛎、麦门冬下筛讫,研蕤核仁令极熟,乃纳散更捣二千杵。药燥不能丸,更入少蜜足之。半岁儿服如荏子一双,一岁二岁儿服如半麻子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岁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岁八岁服如小豆二丸,九岁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至日出时不下者,热粥饮数合即下,丸皆双出也。下甚者,饮以冷粥即止。
小儿常发热,头痛。或消化不好,肚子胀满,或者常常肚子疼,大小便不正常,或者用了下法治疗后,好了一个阶段,又重新发作,反反复复。或者在变蒸时期,不吃奶,或吐奶,夜啼哭闹,这是因为腹中不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