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11976400000006

第6章 创业难,创业苦——在挫折中百炼成钢(3)

1938年2月10日,荣宗敬因脑溢血症复发医治无效,在香港与世长辞。荣德生悲痛万分,他流泪对子孙们说:“(吾荣家)事业之大,实由兄主持,才有此成就。家兄一生事业,非持有充实之资本,乃持有充实之精神。精神为立业之本。”

此时,日军从长江南北二路围攻武汉,形势急转直下。国民政府一再下令武汉工厂内迁。不得已,申四、福无准备拆迁,荣德生本人并不很赞同内迁,但形势所逼,势在必行。于是他没有随工厂内迁,于1938年6月间自汉口取道香港返回到上海。

荣德生回到上海以后,总公司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荣鸿元实际上继承了父职,执行着总经理的职权;王禹卿则独揽福新粉厂的一切事务。虽然当时银团方面支持荣德生出任总经理,但遭到荣鸿元等人的反对。荣德生不仅受到冷遇,而且暗中受排挤、他干脆把权力让给子侄辈们,自己对公司业务过问甚少,平日深居简出,以古书旧画为消遣。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荣家企业却走完了大一统的历史。起先,荣尔仁在重庆取得了茂、福、申新总公司的登记执照,也带回了“大申新”计划,提出改组公司的方案,但是没有得到大房和父亲荣德生的支持,计划宣告流产。从此,荣家企业的统一管理也就此成为辉煌的历史。

荣氏企业分裂为三大系统。一支以长房荣鸿元为代表,管辖申新的一、六、七、九厂及福新的一、二、三、四、六、七、八厂,仍沿用“茂、福、申新总公司”的旧称;一支以二房荣德生为代表,管辖申新二、三、五厂,茂新的一、二、三、四厂和天元、合丰等厂;另有一支以荣德生女婿李国伟为代表,管辖汉口的申四、福五和战时内迁与新建的各厂,以及抗战胜利后新建的各厂。三大系统简称为大房系统、二房系统和申四、福五系统。由荣宗敬和荣德生共同开创的荣氏企业,在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后,各立门户,分道扬镳。

抗战胜利后,百业待兴,荣家的企业亟待整理和恢复。尽管已三分天下,但已届古稀的荣德生仍老当益壮,雄心勃勃,希冀能有更大的发展。

荣氏兄弟从小立大志,年轻时创基业,在事业屡遭挫折后,他们创业的决心仍不泯灭,依然迎难而上,荣宗敬在临死前也在惦着发展中的公司;年近古稀的荣德生,即使在家族大业分裂后,他仍然期待着东山再起。其创业精神着实令人钦佩,这也是其家族企业后来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6.一个好汉三个帮——重情重义靠人脉成功

古人云: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人帮,不找人帮,独来独往只会失败不可能成功。古往今来,成就雄厚霸业者,都是在亲如手足的朋友扶携下成功的。荣氏兄弟的实业也是靠不同姓氏的好朋友相助而成的。

古今中外,创大业的人背后都有强大的后盾,有了后盾,做起事来才顺手。这强大的后盾,并不是要有多少资金,而是人脉。这些人脉,就是与之共患难的朋友们。任何一位创大业者,都离不开朋友相助。

有句话叫独木不成林,万木成森林。荣氏兄弟经商更重情义,因此,他们才有了一帮与之同甘共苦创业的患难好友们。有了这帮朋友的扶植,荣氏兄弟才取得创业的成功,成就了他们商界的霸业。

当年的荣氏兄弟,有四位商界好朋友,他们是王禹卿、王尧臣、浦文汀、浦文渭。三姓六兄弟在商场上联手打拼,在当时商界一度被传为佳话。

王禹卿原名王尔忠,王尧臣原名王尔正,他们是无锡西郊人,早年经同乡亲友介绍,相继到上海学生意。王禹卿14岁来上海的煤铁油麻店当学徒,3年期满,18岁升为外账。因为他嫌此店太小,觉得无法施展自己的才气,便跳槽到沈元油麻店。后来又转入恒来油麻店,被派赴烟台、天津、营口等地拓展市场,所到之处营业额均比原来加倍翻番。因他所在的油麻店没有慧眼识才的“伯乐”,尽管他很会推销,却一直被埋没着。

1902年,王禹卿在烟台遇到去北方推销保兴面粉厂“飞虎”牌面粉的同乡周某,他知道保兴厂为荣氏兄弟所办,心有所动,回沪时即专程去拜访保兴驻沪经理荣宗敬。他告诉荣宗敬,自己熟悉北方各商帮的情况,又毛遂自荐想在保兴面粉厂谋职,荣宗敬是惜才之人,听了他的话,正求之不得,立即和他订立推销合同,委托他推销库存积粉。短短几个月,王禹卿即为保兴销出面粉数万包。荣氏兄弟深服其干练,从此更加重视王禹卿。

1903年保兴改组为茂新,添置钢磨,设立苏北姜堰、泰州、黄桥等处办麦机构,趁这个机会,荣氏兄弟便热情挽请他加盟茂新,主持麦庄业务,并委托他兼管销粉,王禹卿一口应允。第二年底,荣氏兄弟正式聘任他为茂新公司销售主任。这期间,王禹卿与兄长王尧臣(其时负责华兴面粉厂天津分销处工作)一起,与东北、华北各路各商广联声气,利用日俄战争和抵制美货的有利时机拓展销路,纵横捭阖,灵活调度,从粉麸、杂粮到花、纱、布,在华北、东北等地打开局面。

荣氏兄弟借鉴王氏兄弟的成功经验,把茂福新的产品在销地设立产品推销机构,从江苏、浙江到辽宁、河北、山东等地,买(租)房设点,委派专人,通过指定目标任务管道行等级累进的佣金等手段,促进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销量。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与各地商号订立经销合同,委托代理批发,与嘉兴、湖州、嘉善等地商号达成代理经销协议,利用当地商号熟悉行市的有利条件,有效地在各地扩大销售,此举也减少了许多费用开支。棉纱棉布的销售,也采取同样方式,一方面在常熟、九江等地设立申新批发处,集中推销本系统各厂产品,也有粉纱联合设批发处的(如天津),一并组织茂福新系统的粉、纱、布批发销售。另一方面,也与外地纱号、布庄和商帮建立代理经销关系,委托代销。茂福申新总公司成立后,各地批发处以及麦庄、收花处集中归总公司统一管理,原料采购、调配和产品运销也由总公司统一安排,总公司派往各处的工作人员多达100多人。

后来,荣氏企业扩大,他们慧眼识人,把有才能的浦文汀和浦文渭兄弟俩召进企业任职,浦文汀和浦文渭向他们提议,企业要拥有较大的生产能力,就得有相应的原料来供应。而且还要严把质量关。荣氏兄弟接受了他们的提议,为了控制资源,保证生产原料的供给,它在各主要产麦区、产棉区都设有专门机构,派驻专职人员,负责收购和发运原料。茂福新系统随着工厂的扩建和生产的扩展,麦庄从苏北的姜堰、泰州、东台、高邮等地,发展到安徽蚌埠、山东济宁等处。申新早期的收花处则主要集中在江苏的太仓、常熟等地。荣氏企业的收购和批发销售机构,以上海为中枢,向内地商埠,集镇伸展,形成一种联结口岸和广阔腹地的网络。这片网络,构成荣氏企业成功经营的主要依托。

麦庄和收花处都不是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本身不考核盈亏,资金和费用由各厂(茂福申总公司成立后则由总公司)拨付。麦庄和收花处通常是经过当地粮行和棉商向农民收购,以减少麻烦,缩小风险。由于原料收购较为分散,价格起落也大,而原料购价高低与产品销价一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荣氏企业总是根据当日当时的市场行情,严格把握麦一粉、棉一纱的交换比率,通过号信、电话、电报,沟通各地市场信息,灵活协调各地庄口的收购数量和价格。也由于荣氏企业实力雄厚收购量大,往往在众多厂商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较好地控制了原料货源和质量,而且通过开盘、歇盘,操作原棉原麦的收购价格,从中获取价差利润。此外,由于整船装运,水脚运费也较拼船装运便宜,与其他中小面粉厂相比,有时费用相差几乎达到一倍。令同业刮目相看的是:荣氏从上海运销天津的面粉,比其他厂家从济南运往天津的还要便宜。

按着浦文渭、浦文汀的建议,荣氏企业的原料收购并不只着眼于满足数量,而且重视质量。1911年夏,长江流域一带淫雨连绵,外洪内涝,遭受数十年一遇的大水灾。夏秋之交的一天傍晚,荣德生从惠山返回无锡城中,途经粮行、堆栈林立的运河北塘,忽然发现临河房屋的墙壁上留着三、四尺的水渍。这是河水高涨、漫上河岸后留下的痕迹。他由此想,通常设立在河道边上的粮行、堆栈,很容易进水,有可能使堆存的麦子受潮发霉。再进一步考虑,夏初的接连阴雨,同样会影响收割和登场小麦的质量。于是他立即赶往茂新存放小麦的接官亭弄堆栈,取样查看,果然已有部分小麦变质;试用这部分小麦投料生产,色香味均差。但是,正因为小麦遭灾歉收,当年麦价上涨,不少面粉厂和经营麦、粉的商家,不分良莠,争先恐后购进小麦,希冀囤积居奇。而对这一情况,荣氏兄弟再三斟酌,决定“人取我弃,少收少存”,立刻通知各地麦庄,受潮热伤的麦子一律不收,收存失晒而变质的麦子全部剔除,宁可减少生产,也要保证质量。结果是,这一年茂新的兵船牌面粉以色泽白、韧性强、吃口好而打开牌子,树立信誉,销路大畅。而其他一些厂家则因产品质量不佳而滞销。就连国内一度称雄市场的上海阜丰厂,也因从苏北购进大批热坏小麦而影响产品质量,结果产品销量、价格跌落至茂新以下,办麦主任因此被辞退。

荣氏兄弟从这件事得出经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第一关口就是负责原料购进的主任。汉口福新五厂投产时,荣德生不但亲自前往视察,还把浦文渭兄弟俩提升主任,俩兄弟不负荣德生所望,发现当地收购的小麦中砂石不少时,立即要求雇工挑拣,不惜费工费力,也要保证原料和产品质量。这一做法一连维持多年,浦氏兄弟时常亲自过问检查。荣氏企业对原料质量的讲究,也影响到湖北一带出产小麦的质量,此后不仅脱粒、扬晒、储存不断有所改进,而且品种也有改良。荣氏企业保质量、讲信誉的经营之道,从原料购进一直延伸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使茂福新各种牌号的面粉产品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声誉,一时畅销全国,批量出口东南亚,甚至远销欧洲,国内售价常常比其他厂家产品每包高出一角左右。

如果说荣氏企业产品销售打开局面,是依靠了擅长营销的王禹卿,那么,其原料收购就得力于起用这两位无锡同乡——浦氏兄弟。浦文汀是无锡东南乡后桥人,其父浦雅言曾在无锡荡口镇开设米行,因经营失利而家道中落。浦文汀10多岁时即到无锡粮行习业。由于聪颖机敏,再加好学钻研,练就一手鉴别各地米、麦、豆品质的高超本领,又对粮食运销的流向走势了如指掌,分析预测也自有一套独到经验,令同行折服。荣氏兄弟在任命王禹卿为茂新销售主任后不久,聘请浦文汀为办麦主任。浦氏兄弟与王氏兄弟同为荣氏兄弟创业初期的得力助手,在原料收购方面,浦氏兄弟以他们的精明干练,为荣氏企业的开拓经营独当一面,在生意上屡有建树。

1912年初,茂新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原料供应不继,面临停机关厂的危机,浦文汀利用自己与外地粮商的密切关系,赊进一批质量上乘的四川小麦,不仅维持工厂的正常生产,而且以原料质量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套用客户资金,在麦贵粉贱的形势下抢占市场,保持了畅旺的销路。这一年,茂新厂盈余12.8万两,创开业之后的最高纪录。就在这一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及其兄长王尧臣、浦文汀及其兄长浦文渭,联手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他们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共创大业福新面粉厂,在旧中国的上海滩面粉界出尽风头。“三姓六兄弟”的佳话,一时在中国实业界广为传诵。

荣氏兄弟能创下影响如此大的霸业,一方面是与他们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吃苦创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是他们深深地懂得,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人帮,不找人帮,独来独往只会失败不可能成功。

7.“智”辈子弟香江苦中闯霸业

中国有句俗语:“上阵还需父子兵。”想成就一番事业,创业伊始,尤其需要几个能够同甘共苦,靠得住的兄弟。荣氏家族发展壮大,也是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联手创业开始,然后依靠家族众弟兄的力量来壮大家族。荣氏家族的创业成功也说明:单打独斗,难闯天下,这个时代独行侠已经不吃香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说的就是一个人要谋大事,就要与众人合力。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荣氏兄弟知道这个奥秘,由几千元创出了拥有几千万元资产的霸业;荣氏的子孙也知道这个创业的真理,他们利用其家族众兄弟的力量,开始在商场上打拼。

当今商场上,家族企业多如牛毛,但是,真正做大的家族式企业却如凤毛麟角。而荣氏家族,却是这极少数大家族企业中资本最雄厚的家族企业之一。特别是到了荣氏第三代,家族企业的资产一跃居大陆第一,堪称是商界一个奇迹。这些丰硕的成就,与荣氏第三代兄弟联手打拼事业密不可分,他们的成功,正好预见一句古话: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中国有句古话:将门出虎子。作为荣氏的第三代传人的荣智健,他虽是独子,出身名门,但他身上没有一点富家子弟的习气,而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创业。

正如一位国外名人所说:不论从事什么事业,都要打破现状,安于现状就是退步,自以为现状已经很好,就无法再突破;不求发展,明日就会失败,必须不断突破现状,而后才能创出新的天地。荣智健就是不安于现状的人。

1978年6月,36岁的荣智健将妻子儿女留在北京父母的家里,自己随身携带着简单行装和单程通行证,独闯香江。

1978年的香港,发展很快,在短短十多年里,奇迹般地崛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跻身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被列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香港商界,跨国富豪多如牛毛。要想在香港商界争一席之地,没有魄力和闯劲,没有财力与才气,简直是自寻绝路。

荣智健刚到香港不久,他的堂弟荣智谦便问他,“健兄,你在内地耽误了那么多时间,是不是考虑先到国外去深造一下,学成之后再来香港创业?”

当时,有不少人希望进大学镀金,拿张文凭以提高身价。荣智健对此不以为然,文凭与学问高低不能混为一谈。有些人念了很多年的书,挣得一张文凭,却高分低能,虽满腹经纶,终究一无所成。相反,有些人甚至连学校门槛都未进过,也就谈不上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他们却无师自通,勤学苦读,自学成材。在美国和加拿大,八九成的创业人士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而那些拥有大学以上学位的人,顶多只是打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