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菜根谭全书(第三卷)
11845300000004

第4章 君子之心 雨过天晴

“原文”

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译文”

当万里晴空艳阳高照时,会突然乌云密布雷雨交加;当狂风怒吼倾盆大雨之时,会突然浩月当空,万里无云。可见主宰天气变化的大自然一时一刻也不曾停顿,而天体的运行也不曾发生丝毫的错误或混乱,所以我们人类的心理也要像大自然一般使喜怒哀乐的变化合乎理智准则。

“解说”

保持日日都有新意,像自然变化那样,总是洗去旧尘。

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人的思想也随之变化,以适应新的情况。毛泽东说:“新陈代谢是宇宙普遍的永不可抗拒的规律。”养生者常保心智有新意,消除那些滞后思想的东西,每天都给人一个新的印象。这样,不仅能激发自身的热情,而且能保持心情舒畅,让人体的各机能每天都受到激发,就可持久生命的活力。若是整天沉湎于旧的感觉,就会心生郁抑,影响健康。

“例解”

张禄为孟尝君提高威望

张禄登门拜见孟尝君,说:“衣服不旧,经久保持色泽;粮仓不空,而经常保持充实。这当中诀窍君侯是否知道?”孟尝君说:“衣股经久保持色泽,是常常整饰的缘故;粮仓保持盈实,那是年年富足充实的缘故。但怎样可致整饰、富足,我不甚了解,你知道就讲来听听。”张禄说:“显贵时多荐贤者,富足时多济穷人。这样就会衣服常新不旧,精仓充足不虚。”孟尝君看他说得有理,又善解人意,第二天便派人送给张禄黄金百斤和彩绸面辐,张禄见后却谢绝不受。几天以后涨禄再见孟尝君,孟尝君说:“上次田文有幸得到先生的回教;送上黄金彩绸聊充供养,先生为何拒绝?”张禄回答说:“我讲不旧和富足,其目的使你常新和富足。你动用自己府库金钱和打开自己粮食补助土人,末了弄得自己衣衫破旧,粮仓空虚,哪还说得上常新和充盈呢?”孟尝君说:“那依你看该怎么办?”张禄说:“秦国四面闭塞,讲学的人无法进去,但愿君侯为我修封向秦王推荐的书信,秦王如以礼相待,那是碍着君侯面子,如我得不到秦王礼遇,即使再托他人斡旋也无济于事了。”孟尝君说:“你既有这个想法,我就试试吧!”于是他写了封向秦王推荐的书信。张禄抵秦,秦王以礼相待。张禄说:“我来秦进入大王境内,看到荒田得以开拓,庄稼长得很好,吏治搞得不错,但有一件事没有办,不知大王知否?”秦王说:“你指的是什么事;我不知道?”张禄告诉秦王说:“齐国有个大丈夫孟尝君,是个很有才智的贤者。天下无事则相安,如果一旦有变,号召天下英豪,大王为什么不同这样的人结交呢?”秦王觉得在点道理,便差人到齐送了千金给孟尝君。秦国的使者到齐国拜见孟尝君,并奉上千金时,孟尝君正在吃饭,见秦送来的书信和千金还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后来他仔细地想了想,猛然省悟地对待从说:“这就是张先生所谓的衣服常常整饰,粮食经年盈实的道理。”

精神面貌日新,能为你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

先忧天下忧 后乐天下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为后人留下的金石名言。他虽然只活了53岁,但他的这句名言却流传千古,并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范仲淹在短暂的人生中,曾任过地方长官和边防将领,也曾受到过朝廷的重用,任参加政事等职。他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外地,都以天下为己任,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来鞭策自己,“出将则安边却敌,入相则尊主庇民”,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一腔正气处事,一身清廉为民。

有一年,全国发生了严重的蝗虫和干旱灾害,江南、淮南、京东等地的情况最严重。范仲淹对此非常着急,便上书皇帝派遣使臣到各地去巡视,皇帝没有答复。于是,他亲自进京,面呈皇帝,直言不讳地说:“陛下,如果皇宫中半天没有东西吃,将会怎么样呢?”这句话打动了皇帝的恻隐之心,皇帝任命范仲淹去安抚江南、淮南等地。范仲淹每到一地,就立即打开官仓救济灾民,还蠲免了庐、舒二州的折役茶(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和江东路的丁口盐钱(按丁口交纳的盐税钱),并归纳了救治当时社会弊病的十项措施,上呈皇帝,以指导全国的治理政务。

明道三年(1033年),宋仁宗命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范仲淹到苏州后,正遇上苏州发大水,农田被淹,无法耕种。他立即领导百姓们疏通河道,准备将太湖水引出,灌注入海。但是,当这项工程正在进行,还未完工时,他又被调任明州知州。苏州转运使得知情况后,便奏请宋仁宗,请求留下范仲淹来完成这一工程,得到了宋仁宗的同意。完工后不久,范仲淹就被召回朝廷,提升他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李元昊发兵入侵宋朝边境。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天章阁待制,担任永兴军知军,后改任陕西都转运使。随后又被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的副手。当时,延州周围有许多寨子被西夏军攻破,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御敌。于是宋仁宗任命他为户部郎中兼延州知州。宋朝对将领的指挥权控制得非常严,发兵诏书上不仅有分派边兵的数量,而且对与敌军交战时谁先出战、谁后出战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每当遇到敌人来犯要进行抗御时,总是由官职卑微的首先出战。范仲淹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不选择将领,而以官职高低来决定出战先后,这是自取失败的方法!”于是,他大规模检阅延州军队,共得18000人;随后,他将这18000人分为6部,每位将军各领3000人,分部进行训练。遇敌人来犯,则看敌方人数多少,派各部轮换出战抵御。经过范仲淹对军队的整顿,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打了许多胜仗。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向宋仁宗提出了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择长官等十项改革方案,当时宋仁宗一心想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全部采纳了范仲淹的意见。可惜的是,这些意见因保守派的反对,未能得以贯彻实施。然而,范仲淹的政治思想和改革理念,对以后的改革变法却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一生食无重肉,生活俭朴,以治理好国家大事为自己终身的职责,忧天下之忧的殷殷正气,也赢得了当时的百姓和后人对他的敬重。

勤勉理朝政 光武举中兴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出身民间,较了解民间的疾苦。如范晔所评论的那样:“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纳,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后汉书·光武帝纪》)。又说:“光武帝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后汉书·循吏传论》)。这些评论,大抵不是溢美之辞,而是切合他的实际的。刘秀勤于政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事浮夸,不尚虚荣。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十月,就下了一道诏书说:“吾德薄不明,寇贼为害,强弱相凌,元元失所。”要求“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建武七年三月又下诏说:“吾德薄致灾,谪见日月。战眎恐惧,夫何言哉!”进一步要求“百僚各上封事,无有所讳。其上书者,不得言圣。”这样深自谦逊,要求群臣讲直话,进谠言,不要称他为“圣”,已经值得称道了,特别是当群臣向他提出“封禅泰山”时,他却严肃地提出批评道:“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这样的不事浮华、自知甚明,在我国的封建帝王中,确实是不可多得的。

第二,勤勉政事,乐此不疲。他每日清早上朝,直到太阳偏西才罢。晚上则找人“讲论经理,夜分乃寐”,“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太子要他“颐爱精神,优游自宁。”他却说:“吾自乐此,不为疲也。”在他执政的三十三年中,无时不在为军政大事操劳,无时不在为建立一个强大的东汉帝国而经营擘画,至于声色狗马之玩,则是常常放在脑后的。这在我国的封建帝王中,也是很少见的。

第三,接纳忠言,能容直臣。刘秀本来不好田猎,有一次偶然乘兴,深夜始归,上东门侯恽郅拒关不开,第二天又上了一本说:“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日,如社稷、宗庙何!”刘秀看了,赐了郅郓一百匹布,而贬了放他进去的东中门侯的官。洛阳令董宣侦知刘秀的姐姐阳湖公主的苍头杀了人,逃到公主家里,官吏们不敢前去逮捕。宣乘公主外出,在半路上拦住了她的车子,指责了她的过失,又从车上把那个“苍头”拉了下来,“因格杀之”。阳湖公主恼羞成怒!编了一套慌言向刘秀告状,刘秀轻信了公主的话,要处死董宣。董宣大声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刘秀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要董宣向公主陪礼道歉,董宣也不答应。刘秀要武士们将董宣按倒在地,董宣双手撑地,拒不磕头。刘秀笑着叫董宣为“强项令”,并赐钱三十万,要他去打击豪强。这些都说明他是能接受忠言的。

第四,提倡薄葬,改变风气。他在建武七年曾经下诏说:“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他对别人是这样要求的,自己也是这么躬行实践的。他在为自己修造“寿陵”的时候,对将作大匠窦融说:“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陵池,才令流水而已。”他在临终前,又下了一道遗诏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者。”从秦始皇起,形成的“厚葬”之风,愈演愈烈,直到他手里才逐步扭转过来,确实是一件移风易俗的美事。

第五,贵为天子,不忘故旧。刘秀天性纯笃,喜欢与老朋友话旧道故。他在长安学习时,有一个老同学叫做严光。在他即位以后,光便改变姓名,隐居在富春山。刘秀多次征召,光才来到长安。刘秀听说他来了,马上到他的寓所去看他,他还在那里高卧未起,秀便走到他的卧榻面前抚摸着他的腹部说:“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耶?”他张目熟视说:“士固有志,何至相迫乎?”秀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耶?”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后来又邀他到宫里来“论旧故,相对累日。”疲倦了便睡在一起,严光毫不在乎地把脚压在刘秀的腹上,刘秀也毫不在意。

刘秀晚年,得了风眩病,中元二年(57年),死于洛阳南宫前殿,享年 62岁,葬在原陵(今河南孟津县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这位为建立强大繁荣的东汉王朝,付出自己全部心血的伟大封建帝王,便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