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菜根谭全书(第三卷)
11845300000005

第5章 有识有力 魔鬼无踪

“原文”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译文”

战胜私情克制物欲的功夫,有些人是由于没及时发现私情的害处而又没坚定的意志去控制,有的人虽然能看清物欲的害处,却又忍受不了物欲的引诱,因为一个人的智慧等于一种揭发魔鬼的法宝,而坚定意志等于是一把消灭魔鬼的利剑,在战胜私情和物欲方面这种法宝和利剑都是不可缺少的。

“解说”

欲念渗透到一个人的主观意识里,他就会自觉地追逐物欲享乐。“如果他认识不到此种行为的错误,那就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要防范于未萌,就必须先剔除自己思想意识中的欲念情感。但要做到这一步,并非易事。首先,他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使自己能够看清那种行为对身体的危害性。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他就会觉醒过来,进而改正错误,使自己向好的方面发展。

辨识行为的是与非,关系到养生能否成功的问题。识,对养生者来说,关键在于把握事理,并认识到身体健康对自己的重要性。若是不能认识这些,他就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控制欲念。

养心,先要认识事情的本质,在于弄清谁是施事者,谁是受事者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弄清楚滋生欲念的根源。然而,养生者要想杜绝欲念对健康的危害,关键在于以理智去控制自己,使自己能面对欲念的诱引而不动心。但这又决定于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意志力强的人,每到危险时刻都能及时控制住自己,让自己远离欲念或物质的诱惑;意志力薄弱的人,战胜不了内心的矛盾,抵抗不了欲望的引诱,每到关键时刻就放松了,致使意志崩溃,而迷失在欲海。

识与力,是养生者用以养心的两样工具,二者不可缺少,若缺其一,就不能达到养心的目的。

“例解”

匠人疑邻

从前有一个匠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想来想去,最后认定被隔壁的邻居偷走了。由于他凭主观意识判定邻居偷斧子,所以,看见邻居走路,那个样子就像是偷斧子时的样子;同邻居照面,看邻居的脸色,就像是偷斧子时的脸色;看见邻居与别人交谈,那个交谈模样就像是偷斧子时的模样。总之,邻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一不像是偷斧的偷儿。

隔了几天他带着工具去挖坑,出乎意料地发现了失去的斧子。此后,他再见到邻居一反成见,邻居的所有举止、行为没有一点保偷斧头的样子。

一个人凭主观意识判定事物,就必将产生违修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困于主观意识,他便不会辨别自己的欲念,以及偏颇的心性。

胸怀报国志 弃奸重贤臣

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执政时的宰相,一生忠心耿耿,深受武则天的器重。然而,在狄仁杰的政治生涯中,却有一件使他十分惭愧的事情,狄仁杰起初在朝中为官,因对当时的宰相娄师德不满,多次暗中和娄师德作对,并在武则天面前说娄师德的坏话。后来武则天下诏贬狄仁杰到外地为官。他便怀疑这一定是娄师德对自己的陷害,心中十分怨恨。

过了不久,武则天让娄师德推荐可以担任辅政大臣的人才,娄师德不计前嫌,极力推荐狄仁杰。武则天早已知道娄、狄二人有隙,便对娄师德说,你不担心狄仁杰进京后继续和你作对吗?你仔细考虑一番。娄师德就郑重其事地把狄仁杰的人品、才干、政绩写出来,请武则天召回狄仁杰。武则天当即采纳了娄师德的意见,召狄仁杰回京,与娄师德同时担任宰相。

但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一切,仍旧对娄师德耿耿于怀,不断在武则天面前说娄师德的坏话。

有一天,武则天和狄仁杰在便殿闲谈,武则天有意把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内幕说了出来,并取出娄师德的荐书让狄仁杰看。狄仁杰顿时觉得无地自容,时值深秋他却汗水直淌,事后,狄仁杰惭愧地说:“娄公的胸怀这么广阔,连我全身都包涵进去了,我却一点也不知道。”从此,狄仁杰和娄师德尽释前嫌,携手合作,全力辅佐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