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11766100000062

第62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用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只有‘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卫灵公》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在《论语·颜渊》里,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孔子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高材生子贡。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计施于人。”而“己所欲,勿施于人”之所以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说到底还是一个私字在作怪。

其实,我们还看到,在《论语·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己曾经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我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同时也不希望别人把他的意愿强加给自己,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子贡啊,这不是你做到了的。”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做到,就是连孔子的高足之一子贡也如此。

下面来看两个小故事,试着从中体悟点道理。

三国时,吕布当初同刘备很要好,后来发生了矛盾。吕布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用,恼火起来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袁涣坦然而笑道:“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骂就会落到你头。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骂你,行不行呢?”吕布听了这一通话后,想想就罢休了。

以上说的是吕布不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而碰壁,下面说的故事主角虽然只是一个县令,却是深深领悟这八字真言,活学活用。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礼记·中庸》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圣经》上有句名谚说:“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宽恕,就像是一把无形的梯子,帮你爬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吕布虽然勇猛善战,号称“三国武将第一人”,但他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甚至还不如一个小小的县令,所以最后才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果。这就是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惨痛教训。

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基本态度,它讲的是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我们都不喜欢朋友利用我们,那我们也不要去利用朋友;我们都讨厌别人说谎,那我们也不要说谎;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我们,我们也不要妄自批评人家;我们不喜欢朋友看轻我们,我们也不要看轻朋友……可是在这样一个普遍价值观之后,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才是造成人与人产生摩擦的真正原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仁恕之道推及他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可以使人有个宽广的胸怀,容忍别人的过失。同时,也可以不因别人合理的指责自己而迁怒别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不致在不对的时间,不对的场合,表错情、会错意,用心地对待每个人,用心去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喜好,才是避免犯错,赢得真诚友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