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11766100000063

第63章 做事要把握好分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子贡问道:“颛孙师与卜商,谁强一些呢?”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不及。”子贡又说:“那么颛孙师要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及同样是不行的。”

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就是“分寸”。分寸就是尺度,就是规矩。孔子说,他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说明恪守分寸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把握好办事的尺度非常重要。

不吃得太多,是一种把握;不运动过量,是一种自知;不得意忘形,是一种稳重;不执迷不悟,是一种理性。这些都是有分寸的表现。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一种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一门大学问。

分寸是一种力量,生活中对分寸操持得很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首先是一个征服并升华了自己的人,是一个悟性高与定力好的人,这并不容易。能够练好这种“自发功”的人是最有力量的,十之八九,他们都能战胜自己的贪婪、浅薄、盲动或狂妄。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征战攻克众多重要城池,曾国藩因此授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达30万之众,是一支谁也调不动的、只听命令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曾国藩感觉到了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自削兵权,从而解除了清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

历史上有不可尽数的人立下绝世功勋,却没能逃脱“狡兔死,恶狗烹”的命运,曾国藩由于及时地把握好了自己作为一个将军大臣的分寸,故能完身而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之中见分晓。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超过了度就会从正确走向错误。超出分寸一步,没准就会跌入错误之谷。

报载,某市旅游区一家商场在公告牌上贴有一张奖惩通报,白纸黑字地公布两名员工违反请假制度的具体情况,以及给予惩处的相关决定。无独有偶,还是这个市的另一个景点,有家商场前不久抓到一个妇人小偷,便强迫她挂上“我是小偷”的牌子,在商场门口示众半个多小时。这都是丧失分寸的出格事。该内部处理的,就不能把人家的“隐私”公之于社会;该交给警方处理的,就不能超出企业管理范畴对他人挂牌示众。否则,从人情上说不过去,在法理上也站不住脚。事实上,这已经打击了他人的自尊心,损害了他人的人格,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人生漫漫,时空迢迢。正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寸不易把握,且需要把握的分寸又很多,许多人才如是感慨:做事易,做人难;学做事一时,学做人一世。孔子说“过犹不及”,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人们说话办事如果达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够标准;而如果做过了头则是超过了标准。超过标准与不够标准一样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艺术。曾国藩能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完身而退,千古以来,唯有汉代张良能与其并驾齐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是平等的。要想把人我的权利和尊严都照顾到,就必须说话有分寸,做事讲尺寸,言行进退有度。一个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个做事得体,说话微妙的人,在张弛之间透出一种力量感和智慧感,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会走得顺风顺水。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个老是被人欺侮的软弱者,也会有发怒的一天,将那个比他厉害、比他强壮的人打得鼻青脸肿。一个患有严重“妻管严”的丈夫,在妻子的监视下不敢对自己的父母表示一点点孝心,可是忍耐到了极限以后,有一天,他也会站起来反抗,对妻子咆哮一通,结果把妻子吓得不知所措。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观点:凡事都不可做得太过分,否则就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在与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紧,而不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应尽量保持相对自由的空间,为日后的交往埋下伏笔。

所以,做事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绝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人生变故犹如流水,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恰到好处则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圆满的人生境界,要像击剑选手一样,有进有退。怎样进攻?何时退让?其中可大有学问,我们必须提升自我的智能,才能真正体会“进退有道”的奥妙所在和无穷妙用。

中国过去的五种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其实也就是五种为人行事的分寸。儒家最高境界的“孝”,不是一种随意行为或强迫遵从的被动行为,而是一种真诚的自觉主动行为,也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的幸福享用。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说的是做人的两个智慧: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

以人为本的用人思想是曹操用人之道的闪光点。天下大乱之际,曹操以政治家的眼光认识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他三下“求贤令”,对人才视若珍宝。为了爱才,他宁可放过心腹大患刘备,也不让人才望而却步。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聪明人接触各种知识,但他以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

——丹麦谚语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唐)魏征尽人事,听天命——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外因条件、外在环境是第二位的,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理解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儒家教诫子弟的一项主要内容是“蒙以养正”。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孝友堂家训》),反对溺爱、宠爱孩子,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认识自己”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圣地德尔斐的阿波罗神殿所标出的警句,另一句就是“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