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萧何的奋斗笔记
11744500000019

第19章 低头:新领导别人屋檐下求发展(2)

彼时,项羽年方二十四岁。在钱塘江邂逅秦始皇出游,当看到阵容庞大的仪仗队华车如盖闪过时,他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这一句与刘邦邂逅秦始皇时所说的“大丈夫生当如此啊”一样慷慨激昂,却更显得霸气十足。那时那地那景,刘邦有的不过是羡慕,他的人生理想骨感得很,还没有上升到取而代之的高度。而项羽的理想已经很丰满了,他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是赤祼裸的,如若上苍给他机会,他会取秦始皇而代之。少年英雄梦简单直接气势如虹。

刘邦还在沛县做无赖的时候,人家项羽就跟随叔叔项梁策马奔腾,南征北战于血火沙场了。他先刘邦一步,成为反秦跑道上一匹遥遥领先的黑马,成为无数有志之士和青年才俊所羡慕、效仿的领跑者。他本天骄,少年为将,性格刚烈高傲。“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美誉,他受之无愧。

富贵非纨绔,将门育英杰。将门之后的项羽出落得一表人才,身高一米八开外,伟岸魁梧人又聪明,正值青春好年华,少年豪情猎猎意气风发。自小偏偏和刘邦一样也是个不爱读圣贤书的主儿,他心比天高认为读书无用,一心想学用兵之道,将来驰骋万里沙场,那才是大男人本色。他是为乱世而生的英雄,如若生在太平盛世,项羽也许就会颓废成一个纨绔子弟,无忧无虑过着尊贵却波澜不惊的幸福生活。偏偏适逢乱世,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急风骤雨中被疯狂地卷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昙花般短暂却又绚烂的人生。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扯起反秦大旗之时,项梁、项羽爷儿俩一商量,召集有志之士和父老乡亲,第一时间响应起义的号召摘了会稽太守的项上人头。起义的小红旗哗啦啦一挥,那些平时在项梁武馆里习武的后生们,四邻八村那些正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青年们,也都慕名而来投奔项梁的队伍。这一挑旗子,就是起义军八千多人啊,那阵势汹涌澎湃,天地任我去闯,气势不可挡。

项羽跟着叔叔正式闪亮登场,登上反秦的历史大舞台,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智者善于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不管啥时代,做大事者,行动胜于心动。在一场又一场的对秦战斗中,这位出身贵族的将门之后,家庭条件优越的富二代,名门望族的贵公子,那是战功赫赫,勇猛无双,得到了只属于他的美冠——霸王。

纵横官场,你早已准备好了吗?条条大道通罗马,想要在官场上小荷才露出尖尖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率先走在别人前面,比别人早一点儿做好准备。成功永远都没有旁门左道,预先准备等待机遇,适时出击才能决胜千里。

世上成功的人不可能一步登天,所以他要忍得住委屈,当自己力量薄弱、成功条件生涩的时候,他能弯下身子,端起别人家的饭碗,看着别人的眼色过生活。刘邦如今就低眉顺眼地屈身在项梁麾下,是因为他要等待成熟的机遇。

上天就是这样神奇地把刘邦和项羽这两个未来的竞争对手,安排在了同一个屋檐下,自此,他们就成了一个战壕里的生死兄弟,都归项梁领导,是项梁的部下。

3.乱世中预先准备,等待机遇君临

彼时,最先揭竿而起的起义军领袖陈胜光荣战死沙场,用生命为一生一世的理想谱写了一曲历史的悲歌。免死狐悲,很多起义军都开始人心惶惶,想前进,不知道路在何方,想后退,可已经回不去了。

此时,项梁、项羽叔侄俩正亲率精兵十万开进薛城(今山东腾州以南)。这支规模庞大的正规部队,吸引了无数前来投奔的小股起义军,刘邦率领的沛县起义军也加入到这个大集团里来。刘邦在项梁这儿混得是如鱼得水,他看到了朝气蓬勃的士兵,感受到了起义带来的悸动的气息。他的心都激情澎湃着,俺刘邦再也不是孤家寡人,俺是有组织的人了,如今造了大秦的反,就要把斗争进行到底。他品味到了追随强者的美妙感受,当然也有寄人篱下的苦楚,可这份苦楚他只埋在心底。

这个时期的刘邦和项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肩上都扛着反秦的大旗,为了推翻大秦的暴政为已任携手作战。

项羽年轻气盛,刚愎自用,总认为天下老子第一。这和他年岁有很大关系,一般男人年轻时才会目空一切,才会气势咄咄逼人,后天的修炼会拓宽他的胸襟。但这丝毫不影响项羽的人格魅力,傲人的资本让他在秦末纷繁的乱世中,卓然独立独成一帜。

反观刘邦倒是占尽了优势,他正值壮年,不管是社会经验还是个人阅历,他都胜项羽一筹。要想在别人的地盘上站稳脚跟儿,没有被主家踩倒,反而获得项梁的器重和信任,这得益于刘邦他积极乐观、忠于职守,懂得服从的工作态度。刘邦不仅是个很果断的人,也是一个能屈能伸的领导。在自己力量薄弱的时候,他懂得审时度势,对周边的大环境和秦末的政局有着清醒的认识。忍一时之屈,咽下当前的万种不如意,这是王者奋起前的沉默,也是韬光养晦保存和壮大实力的必备素质。

别看刘邦现在寄人篱下,可他总抱着“我就是要登上巅峰”的心态,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一定会成功的。强烈的自信心,激励着刘邦积极地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取得成功。即使身处逆境他都没有放弃过希望,没有停止过拼搏。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被人熟知的道理被刘邦演绎得淋漓尽致。刘邦积极地正视工作和生活,他坚信只要生命生生不息,只要奋斗不止,人生终将辉煌。

自从他被萧何帮扶着踏上官途,自从他邂逅秦始皇,他的心里就燃起希望之光,这光芒照亮了他前行的路。刘邦是个认准了方向,就决不放弃的人,就是因为他胸怀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日后他才能在和项羽的激烈角逐中,爆发出征服整个世界的力量。

这两位未来为了争夺天下而争得你死我活的生死冤家,现在是同拴在一个槽子里刨食的两匹烈马。在办公室里,他们是同事;在办公室外,他们是好哥儿们;在战场上,他们是可以为彼此挡子弹的战友。刘邦比项羽年长很多,二人的关系称得上是忘年交。在一次胜仗过后,他们在烽烟滚滚的战场上,望着被秦军刺穿的旗帜义结金兰。刘邦为兄,项羽为弟,他们对着厚地高天来起誓:生在这狼烟四起,国破家亡的乱世,二人以推翻暴秦为己任,为了共同的绚烂前程一起骑马打天下,上刀山下火海,永不言悔。刘邦为长兄,但他没有架子,为人随和。项羽虽为少主人,但他对刘邦敬重有加。两个自信的男人同为项梁的部下,二人共同联手,所向披靡,在对秦的战斗中一次又一次地卷起万丈狂澜。

4.话有千种,委婉相劝最动听

虽然,这一路走来小有胜利,但绝不能因此沾沾自喜。每每看到刘邦有翘尾巴的兆头,萧何总是很适时地敲打敲打他,给他上上课、醒醒脑。自古骄兵必败啊,陈胜的死又给头脑有些发热的刘邦敲响了警钟。

夕阳拉长萧何和刘邦一高一矮两个晃动的身影,萧何和刘邦相跟着边走边侃侃而谈:“沛公,官场并非都是一马平川,您一定要与时俱进,不然就会被社会淘汰。”

萧何慧眼看世界,纵观大秦风云千变万化。他望着刘邦凝重的脸,继续说:“人才,就是这样炼成的。大秦从最初的薄雾冥冥,混到现在的摇摇欲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大秦朝廷有所作为,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让老百姓尚有一息生存的机会,也不会沦落到今天的境地。全国各地烽烟四起,四处都有难民,偌大一个秦朝沦落到崩溃的边缘,既有天因也有人为。其实,无论何事于国于家,最终是胜在一个‘德’字。国家失德,民心丧尽,家庭失德,人心散乱啊!我们现在栖身在别人的地盘上,凡事更得多为自己谋划下一步才是啊。寄人篱下只是权宜之策,而非长久之计啊!”

萧何的谋略之才,越发彰显得难能可贵,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刘邦的思想动态,总是及时地对他进行疏导和激励。刘邦抚须低叹,言语里隐含着自责:“这些道理,我何尝不懂?你舍家撇业地跟随我,只是我无能,现在竟然沦落到在别人的锅沿儿上讨饭吃,让你一介书生跟着我辗转于营帐之中,做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俺刘邦生来就不是看别人脸色吃饭的人,如今俺领着你们低下头是为了什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啊!”刘邦对萧何是说不完的歉疚和感激。萧何为他所做的一切,岂是一句简单感激的话就能讲明白的。这一生一世的情意,他日后自有报答。

“大哥,不管你造不造反,暴秦迟早要败。创业嘛,先受苦,再享甜,我们就是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您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人,咱不必顾忌别人的脸色,只要我们心中的目标坚不可摧,就一定会坚持到成功那一天。”萧何听着刘邦的话里带着颓废,很适时地委婉劝慰、鼓励他。

刘邦这些自嘲自叹的话是断不会和外人说的,男人做大事再辛苦也不说,躺下自己把伤痛抚摸。他心里和萧何一样是门儿清,他要活下去,他带出的这支部队要活下去,死心塌地追随他的人要活下去,他没有理由不坚强。他特欣赏陈胜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人的路是自己踩出来的,成绩是起早贪黑做出来的,命是自己活出来的。这条路注定曲折漫长,他也要用自己的艰苦奋斗,谱写华章,奏响胜利的凯歌。他挺直腰杆对萧何说:“大哥言之有理,我们在创业之初,一定要清楚我们准备干什么,最适合干什么,然后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总结反省,然后坚持下去。”

乱世的风吹过,将这些大汉的主角们催送到历史的站牌前。反了,或许还有生还的机会,不反,很简单一个字儿“死”。向前一步,疾步跨上急速前行的列车,退后一步,就被无情地卷到滚滚的车轮下。这,刘邦清楚,萧何更清楚。

其实,世界上没有比死更容易的事了,可是人既然来这个世界走一遭,就得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给别人看。人只有这一辈子,总得在千秋万代过后,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做大事不容易,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人都有进退两难的时候,特别是混在官场,混在历史风云突变的风口浪尖上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一种力量和信念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行。

好钢用来铸利剑,好兵用来打硬仗。如今看铁蹄铮铮踩踏万里河山,谁有本事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谁就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