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萧何的奋斗笔记
11744500000020

第20章 历练:起义大熔炉里百炼成钢(1)

1.屈身别人屋檐下韬光养晦

眼下,斗争形势不容乐观,起义军被大秦的大将章邯打得节节败退,陈胜、吴广惨遭失败。

在这个反秦斗争几乎濒临绝境的节骨眼儿上,秦末汉初交替的历史扉页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隆重召开了。着名的薛城会议是由项梁出面张罗,各路英雄纷纷云集薛城,共商反秦大计。会议回顾了历史,总结了打仗的经验教训,一致推举项梁和项羽为起义军领袖,并重新拥立楚国后人为王,确立了以后关于起义军未来的军事主张和方针路线等大问题。

新的起义军领导班子由项梁和项羽二人担任,因为他们是坚定的战士,是踩着无数大秦将士的尸体站起来的,也是血雨腥风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他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众将士们的领导工作。项梁在薛城会议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杰出的起义军领袖,在各路起义军群龙无首人心摇摆不定的关键时刻,他无疑成为大家的领路人和主心骨。

项梁和大家着重分析了陈胜、吴广惨败的具体原因。项梁强调最重要的就是骄傲滋生了自满的情绪,以至于陈胜手下的大大小小的将领们不再受他这个大领导的节制。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配合不当,彼此间开始争权夺利,导致起义军队伍人心散乱,工作滞后变得杂乱无章。总之,起义倒是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可是各项后续工作都没有跟上,虽然将士们在前线和秦军浴血奋战,可军心不稳,战士们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战斗力。这是战争失败最致命的因素。

薛城会议,成为起义军反秦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反秦起义军几乎全线沦陷的时候,让各路英雄们看到了走向胜利的曙光。特别是刘邦,在这个大家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正式向起义军组织积极靠拢,他将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是有组织的人了,他的身后有成千上万的将士,从此后他们万众一心,为了黑暗过后即将到来的黎明而奋斗着。

薛城会议上,各路将领还一致通过决议,达成了抗秦统一战线。项梁和众将领都明白,单靠某一个团队来对付大秦,无异于以卵击石,陈胜、吴广这个血的教训就是最好的例子。再单枪匹马搞单干重蹈覆辙,只会给起义军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前段项梁、项羽的七万大军也在战场上屡屡受挫,再让士兵们白白地去前线送死,起义军真的是伤不起啊。薛城会议的精神很明确,不管你张、王、李、赵、王二麻子,大秦的堡垒摇摇欲坠,墙倒需要众人推。一句话,各路精兵强将,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出路,才有可能推翻暴秦,才能在以后的反秦道路上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这时候,项梁、项羽集团的谋士范增也欣然登场。后来项梁因轻敌阵亡后,范增一直追随项羽,项羽尊他为亚父。范增,安徽巢湖人,是秦末着名的政治家,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并精于兵法,因无视大秦的暴政而隐于乡间,又因仰慕项梁的威名主动上门来为项梁献计献策。薛城会议上,年近七十的范增唱了半个主角的大戏,他劝说项梁立了前楚怀王的孙子为王,以此来号令天下。

楚怀王本是在民间的皇家遗珠,在薛城会议隆重召开时,他才被项梁尊为“楚怀王”。这美名“熊心”的楚怀王还是有雄心壮志的,他之所以说“先入咸阳者为王”,铺下这么大个棋盘,就是为了撺掇着项羽和刘邦等各路英雄激情博弈、鹬蚌相争,到时他便可坐收渔翁之利。到时候无论是谁称了王,都要给他点薄面嘛。

话说,刘邦在项梁手下当差,工作做得踏实,人际关系处得好,仗打得漂亮,深得项梁的喜欢和器重。刘邦和项梁、项羽爷儿俩,本是两条一辈子都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如今却是朝夕相处,但寄人篱下的滋味,大多是哑巴吃黄连,有委屈有不平,也得咽下去。刘邦是微末的小草根儿,项梁却是贵族之后,那项羽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官二代,而且少年有为战功卓着。纵使顶梁再平易近人,再没有官架子,纵使项羽和刘邦再兄弟情深,他们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也难以让刘邦自在。

但为了手下的兄弟们能有口饭吃,能混个好前程,刘邦他忍了。他的郁闷,萧何都看在眼里,他不止一次地对他说:“一个成大事的人,要具备‘忍’这个最基本的能力,面对不公平境遇没有别的话说,俩字,坚持。”

萧何的为人处世之道,和风细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邦。纵使所有的委屈在心底泪流成河,脸面上也得艳阳高照。宠辱不惊,才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才能淡看天上云卷云舒。这便是行走江湖之道,是混迹官场的妙谛所在。

上世纪旧上海黑帮头子杜月笙有句名言:英雄不怕出身低,关键要有一个好脑子。刘邦是没喝过多少墨水,但他脑子活络,好使,很灵光。部队的发展和前途重要,还是自己个人的委屈重要,他拎得清。

刘邦出身卑微,可是他志向高远。一个人想成大事,如果连这点委屈都承受不了的话,那想展翅高飞将是无稽之谈。实力微弱时没别的选择,忍耐才会有时机,暗中积蓄能量,才能加重自己的分量,壮大自己的实力,才有可能在以后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后的历史给了最好的答案。

2.好风凭借力,积攒成功的资本

项梁集团,不管是对于刘邦自己,还是对于那些同生共死的兄弟,都是一个不错的发展平台。这项梁是起义军的领袖,绝非等闲之辈。他知道刘邦和自家的起义军都是拴到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彼此间利益共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项梁把刘邦认作干儿子,出手就给他拨了五六千人,帮他攻打丰乡。刘邦正求之不得,马上率领这支大部队和嫡系小分队,大张旗鼓地杀了回去。当日在丰乡,雍齿叛变投敌后,刘邦曾伙同偶遇的张良小分队,一起攻打丰乡而不得。刘邦这才跑到人家项梁的地盘上来求生存谋发展。这回刘邦率总算等到秋后算账的机会了,雍齿吓得躲在城里不敢露头。雍齿也算是有头脑的武将,他知道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他更清楚,出来混终究还是要还的。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的刘邦不是被自己赶出丰乡时的小头目了,而是在抗秦战场上名声赫赫的大将了。

雍齿知道凭借自己这点微薄的力量,和刘邦干仗肯定会死翘,所以他趁着黑夜逃出丰乡到魏国去了。没成想,当时蛊惑他背叛刘邦的魏国,如今却容不下他,走投无路之下他只能折回来再投靠刘邦。按理说,雍齿的立场不够坚定,反复之人不可信,然而让所有人震惊的是,刘邦因感念雍齿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才,非但没舍得杀他,反而拜他为将。雍齿惭愧之余,对刘邦那叫一个死心塌地,后来成为了未来大汉的开国名将。

历经挫折,刘邦又夺回了丰乡,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刘邦下令把丰乡改为丰县,留下精兵强将驻守,萧何亲自绘出城防图,刘邦自己亲自部署并督导丰乡的外围防务工作,把小小的丰县围得跟个铁桶似的,别说秦军了,连一个蚊子都休想飞进来。

想得到偏又怕失去,人混迹于江湖不能过无根的日子啊。窝在别人的地盘上端着别人家的饭碗,得陪着十万个小心,时时处处受节制,终归不如自己当家做主来得痛快,在自己家的地盘儿上,哪怕只是蜗居,吐口唾沫都感觉掷地有声。

萧何在跟随刘邦转战南北的日子里,清晰地看到他自己亲手物色发掘出来的这块金子,越来越闪着璀璨的光彩,自己苦心培养的领导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了。刘邦忍得住委屈,为的是早日脱离被动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他一次次地在逆境中突破困境,攒下日后成功的资本。刘邦一直很专心地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借助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建功立业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这一点萧何绝对看好他,跟着这样的领导,又何愁将来没有自己施展才华的一席之地呢?萧何培养领导的功夫,那可绝对是百分之百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