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自控自防自疗
11599400000004

第4章 治未病与乙肝

未病包括无病及欲病。而欲病,不是无病,更不是已病。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先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故《淮南子·卷十六》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即是主张常治无病之病,即未病先防,防重于治。预防的含义,应该是主动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的情况下积极防御,避免发展到欲病状态,而且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主要就在于此。

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谓“未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换句话说,“未病”指人体没有病理信息,或主要指人体开始有了病理信息,直到形成“已病”之前各种状态。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范围也有所扩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既病防变”三个方面。“治未病”在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经过几千年、多少代医家努力继承与发扬,现已具备初步规模、诊疗特色和理论体系。未病即健康。人体要维持健康的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除了躯体的完整和健全外,还包括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正常。这种状态,中医称为“阴阳平和”,即属于未病的范畴。“治未病”是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防治乙肝时,必须高度重视“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古代医学把预防疾病称作“治未病”。《淮南子·卷十六》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诒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一旦患乙肝之后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转变或复发(既病防变),还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提前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未病先防)预防乙肝。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记载:“古入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告诫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日寸担心生病,注重预防以保持健康。“欲病之病”即现代医学所称“亚健康”。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预防疾病及欲病早治的观点。此观点,对于防治乙肝极有现实意义。要避免和减少乙肝病毒传播的机会,首先要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其次是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注射。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共有5条:一是血液传播,如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等;二是生活上的密切接触,如共用一个饭盒、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但前提是有皮肤黏膜的破损;三是性传播,包括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介质;四是母婴垂直传播;五是医源性传播,如使用不洁注射器、消毒不严格的内镜以及不卫生的补牙等。乙肝病毒家庭聚集现象比较常见,亲属之间容易相互传染。促成家庭聚集性传播的因素有3个:家庭成员本身对乙肝病毒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机会多。多数乙肝患者都有这种现象。

二、既病早治

治病宜早有两层意思。一是早期治疗,轻病防重,即疾病的早期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一般情况下,疾病的发展总是由轻到重,由比较单纯到错综复杂。疾病的早期。机体正气比较盛,及时地予以治疗,容易收到较好的疗效,能尽快地解除病人的疾苦。否则,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情复杂多变,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给治疗带来许多困难,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即不仅把早期治疗视作应该遵循的基本治疗原则,也把它作为衡量医生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的一个标准。二是预治其疾病将影响的脏腑气血等,即治疗“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这一精神又称“治未病”。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的,疾病也是不断变化的,机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必然要向相邻的部位或有关脏器发生传变。这种传变一般是有规律的,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脏受气于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治未病的原则,就是要求医生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从全局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器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性的治疗措施,阻断和防止病变的转移、扩大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以利于病变的最终治愈,如《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即体现了这一治疗精神。

近年来,肝癌发病率不仅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如果患者能够定期体检,进行针对性的适当的治疗,也不至于发展成肝硬化或者肝癌。

急性乙肝,应早发现,早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忌烟酒,避免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者慢性肝炎;慢性乙肝,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心理治疗、对症治疗等。目前认为,由于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肝炎慢性化,继续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和HBV相关性肝癌,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慢性乙肝治疗的目的是:①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病毒清除;②减轻肝脏炎症及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③阻止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④降低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⑥缓解、减轻临床症状。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不宜从事饮食和托幼工作,避免传染给他人。家庭成员应注射疫苗。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合理营养,忌烟酒;避免滥用药物而损害肝功能;最重要的是应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肝功能及有关病毒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乙肝一定要早治,千万不要因忽视而贻误病情,最后发展演变为肝硬化、肝癌。慢性乙肝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合理治疗,注意调养,是可以治疗并能防止其转变为肝硬化、肝癌的。

三、既病防变

患了乙肝后还应当防变。乙肝带来的危害,几乎都来自那些并发症。健康教育可以弥补乙肝病人预防和控制乙肝知识的不足,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避免乙肝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了避免乙肝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乙肝患者平素应加强体育锻炼、调摄精神情志,这样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在疾病流行期间,一面“避其毒气”,一面服药治疗,可有效地防止病情恶化及并发症发生。

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我国约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慢性肝炎患者大约有3000万人,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非携带者高很多。15%~20%的慢性肝炎患者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其中有2.5%的人可能发展为肝癌。防止肝硬化、肝癌的最好方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虽然全世界尚未有一种特效的治疗药物,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坚持合理的治疗,合理的饮食调养,定期检查,是可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的。

一旦患乙肝,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运动对乙肝病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它可使乙肝病人体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加,并使病人思想开朗,精神放松,心情舒畅,消除大脑皮质的紧张状态,有利于乙肝的好转。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改善肌糖原的氧化代谢及心血管功能,使最大摄氧量增加,减少乙肝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同时,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和增强呼吸、循环、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改善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心功能指数上升,肺活量增加,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乙肝病情轻微者可依靠饮食及运动控制血糖,中度乙肝患者平均用药量也可减少20%。

乙肝患者平素加强体育锻炼、调摄精神情志就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但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袭的本能却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已经发生了乙肝。一是要防止乙肝发展与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是要防止乙肝患者旧病复发,如慢性咳喘、冻疮等病易在秋冬季节发作,可在夏季就开始采取预防性治疗。这种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及其方法,乃是保证乙肝患者健康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医优势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