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自控自防自疗
11599400000003

第3章 四季疗法与乙肝

乙肝发作的季节各不相同,春、夏两季为肝炎容易发作季节,秋冬季发作者相对较少。

四季疗法是顺应自然四季变化规律,“因时制宜”,按照四季变化防病治疾,保护心身健康的一种疗法。因此,乙肝患者应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预防治疗乙肝。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根据四时变化规律,进行防病治疾是中医的重要方法。季节不同,于是预防内容不同,于是治疗方法也不同。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川页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只有顺应四时的节气变化,才能很好地预防治疗疾病。早在公元前我国先民已认识四季多发病以及四时气候异常变化能引起疾病流行。

中医传统理论是“四季疗法”的指导思想、医学理论基础,千百年来的临床探索、经验总结是四季疗法的实践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大量记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又如《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再如《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因时制宜”位于其首。因为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要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医历来强调:预防、治疗要“三因制宜”。“三因制宜”理论,既言疾病的流行病学状态,也言病原学致病特点,又言个体差异与四时寒暑之变、地域不同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影响,更是“天人合一”观在中医理论中的渗透。“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时制宜”。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规律,顺应自然四季变化规律,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四季疗法。

四季疗法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防治疾病,较按月份、按日期、按时辰防治疾病更简便,容易掌握。我们认为采用“四季疗法”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按照四时变化规律防病治病是中医的重要方法,是“天人合一”观的具体体现,顺四时而适寒暑。只有顺应四时的节气变化,才能很好地防病治病。乙肝亦不例外。春夏秋冬的变化随时影响着健康,我们必须顺应季节变化规律和特点,应用“四季疗法”,因“时”制宜,采取不同措施、方法,保护我们的健康。

《周礼》载:“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礼记》载:“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西周时已认识四季多发病以及四时气候异常变化能引起疾病流行。一年四季更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万物演化。生活在天地间的人,只有顺应其变化才能维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患于末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是有密切关系的。不同季节,其易感疾病不同。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更迭交替。我们必须顺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防病

乙肝患者也应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防止并发症,按照季节变化而采取不同具体措施,如乙肝患者春季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①重视防风御寒,适时增减衣服。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数变”,“春多风病”,“春来不可背寒,寒则伤肺”。因此,要遵循“春捂秋冻”的规律,注意防寒、防风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防风御寒,以顺应骤变,敛阴护阳,防病保健。②合理调摄饮食,减酸增甘为宜。中医素有“当春之时,食以减酸增甘,以养脾扶阳”之说。因此,春季的饮食以健脾壮阳为主调摄,在日常膳食中应多吃些鸡、鱼、肉、蛋、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低糖水果、干果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和温软、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生冷之品,以增加营养、扶助阳气,使之兴旺。但高糖水果、干果应绝对禁食,以防病情加剧,增加控制血糖难度。③改变居室环境,以利“春夏养阳”。室内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还可养花、种草、养鱼,这不仅能绿化、美化、净化居室,还可调节室内空气环境。门窗要常开,使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这对乙肝患者保健大有裨益。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养志除疲,以利“春夏养阳”。④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正是万物萌发、草长花开的大好时光,也是开展体育锻炼的黄金季节。因此,要“早卧早起,厂步于庭”,或郊游览胜,或登高踏青,或练拳做操,或散步慢跑,或踢毽子,或放风筝。这些适应时令特点的活动,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淤滞疏散,防病于未然,又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体质。

天冷乙肝患者容易发生中风,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防病常识。这是因为天冷血管收缩,弹性减低,脆性增加,加之血液黏滞,血流变缓,故而容易发生中风。不少人认为,天热血管舒张,柔性增加,血压下降,乙肝患者不易发生中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天热时医院收治的乙肝兼中风病人较平时往往增多。因为天热可使人体水分大量丧失,当饮水不足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时,血液黏稠度增加,某些微小血管内血流反而减慢。值得注意的是,平时不易开放的某些微小血管,当黏稠的血液通过时,最易发生堵塞现象。因此,天热时中风发病率骤然上升,中风患者中以脑梗死者居多,而天冷中风患者中则以脑出血常见。炎热的夏季,正是致病性真菌繁殖活跃的季节,癣病的患者也日益增多。乙肝患者特别易患癣病,必须注意预防。另外,盛夏酷暑,热浪袭人。科学度夏,不仅使人拥有舒适愉快的生活,而且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夏季要①穿宽松舒爽的夏装。舒爽的夏装可让人凉快惬意,免除闷热之苦。因此。夏日服装力求简单、透气性好。款式上,应宽松舒适,避免紧衣裹身;色彩上,应素雅大方,白、淡黄、浅绿、湖蓝、瓦灰、银灰色可减少紫外线的吸收;质地上,应选择吸汗透气好的面料服装,如真丝、丝绸、纯棉、麻类等织物为佳。此外,夏季气温高,出汗多,衣衫、内裤、裙子等每日一换洗。②饮食宜清淡、重营养。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往往不思饮食,特别对油腻食物感到厌烦。因此,夏日饮食应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宜。应常吃些绿豆粥、莲子粥、凉面、凉菜、凉粉等清凉爽口食物,也要适当吃些瘦肉、鸡蛋、鸭蛋、鱼,以补充身体消耗所需,此外,还要多吃些清暑降火、生津解渴的果蔬,如豆芽、木耳、莲藕、黄瓜、冬瓜、西红柿、西瓜翠衣、水蜜桃等。常喝绿茶、大麦茶、淡盐开水、酸梅汤等清凉生津饮料,有益清暑降温。③卧室应通风以利睡眠。居室应保持幽静、清洁、通风凉爽。可将住宅内前后门窗洞开,徐徐而来的穿堂风可有效地降低室温,有益空气新鲜。炎夏,人易疲倦和烦躁,是安然入睡之大敌。夏天应处事冷静,不宜激动,使神经处于安静状态,做到“心静自然凉”,会收到降温、尽快入睡的效果。④外出应打起遮阳伞。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应在家歇息或午睡片刻,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老年乙肝患者。若必须外出,应采取防护措施,比如打起遮阳伞、戴凉帽、太阳镜,皮肤暴露处涂点儿防晒露。外出要备上仁丹、十滴水、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金银花露等药品,中暑时急用。此外,夏日也可去庐山、黄山、莫干山、崂山、普陀山、鸡公山等名山避暑。平日可参加一些有益消夏健身的活动,如游泳、纳凉闲聊、参加消暑晚会。在凉爽的歌舞厅中轻歌曼舞等,使夏日生活过得自在、充实、逍遥、舒畅和绚丽多姿。

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在一年四季之中,气温、气压、气流、湿度等气象要素变化无常的季节是春季。民谚云:“春天猴儿面,一日变三变。”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里“三九”、“四九”那样寒冷,但由于人们穿着的变化和精神上准备不足,再加上在漫长的冬季养成的抗寒能力有所下降,寒邪会乘虚而入,使人致病。应特别警惕的是,早春时节,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乘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以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另外,春天还是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中风、冠心病诱发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发期。消化性溃疡、慢性腰腿痛、癌症、精神病等慢性病,也会因气候的变化而导致旧病复发,使乙肝病情加重或恶化。

一年四季,更迭交替。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四季季节变化预防疾病不仅包括预防乙肝,更包括乙肝的并发症及四季常见疾病。因为四季常见疾病同样是乙肝患者腱康的大敌,对乙肝患者健康十分不利。

1.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天寒气渐退,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温热毒邪开始活动,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

因而多有风温、春温、温毒、温疫等发病。所以在春季应防春寒伤人、春雾伤人、流行性感冒(流感)、春瘟(包括传染病)、漏肩风,防止皮肤过敏,对付春燥,而且要春治苦夏、春治脚癣及乙肝患者头痛。

2.夏季指阴历四月至六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要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又因为暑、湿为夏季的主气,所以,夏季的防病有其明显的季节特征。夏令酷热多雨,不管是热邪,还是湿邪,皆能伤人致病。因此,对于感冒、夏季热、中暑、痢疾、急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疾病的预防治疗必须重视。

3.秋季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天是气温多变的季节,热、燥、寒气候皆有,在我国一些地区还以湿为主,如四川盆地。因此,在秋天一定要高度重视防病保健,原因是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若不谨慎起居,便会患病。要注意对支气管哮喘、便秘、疟疾、皮炎、脱发、咽炎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此外,还要注意疟疾、支气管哮喘、便秘、慢性咽炎等疾病对乙肝患者的侵害。

4.冬季是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现代气象医学研究认为,寒冷的气候会使许多疾病比平常更容易侵袭人体,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病死率亦急剧上升。国外许多研究认为,冬季有80%以上的病死率高峰与寒冷气候有关;我国的有关统计也表明,冬季有85%以上的病死率高峰的前5天内有冷空气降温。对于心血管病来说,往往在冷空气过境后2天内病死率达到高峰;呼吸系统疾病则在冷空气过境后3天病死率达到高峰;脑血管病多在冷空气过境后的1天和5天各出现一个高峰。据我国近30年来的气象资料反映,在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冷空气和寒潮南下,造成骤然降温,这时往往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恶劣气候。事实证明,寒冷诱发疾病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当人体受到过度寒冷刺激后,可使热平衡系统功能发生障碍,皮肤中的感热器将冷刺激传给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垂体,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寒冷对于适应能力差的患者作用更明显,寒冷使人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这对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都是不利的。此外,寒冷易使上腹部受凉或吞咽进冷空气,易致胃肠功能失调、痉挛,引起胃轻瘫。胃轻瘫属于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也称胃麻痹、胃无刀、胃潴留等,检查可以发现胃内食物排出减慢、胃窦运动功能减弱或不协调。寒冷能使鼻黏膜的温度及湿度均降低,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容易患鼻炎、感冒;寒冷亦可使人体裸露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相对缓慢,皮肤受凉后水分散失较多,常使皮肤粗糙或皲裂、老化。耳、鼻、手指等远离心脏部位,血液供应不足,常发生乙肝足及冻疮。寒冷还可使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沉和血凝时间缩短,此时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很高。同时,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肾上腺素增加也能造成血液黏性增加和凝血时间缩短。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必须重视防寒保暖,加强防病保健。

因而乙肝患者要根据四季季节变化预防疾病。

二、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治疗

疾病治疗应当根据四季季节变化治疗,即“四季分治”。我们亦主张并倡导“乙肝四季分治”,根据四季季节变化而分别选方择药,进行治疗,疗效能够获得一定程度提高。

1.根据四季季节变化治疗乙肝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季节变化所形成的温热凉寒气候变化,对人体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人体在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必定作出相应的反应。在病理状态下,其治疗用药必须结合不同气候变化的特点。例如炎夏季节,人体毛窍开放而易于汗出,即使感受风寒邪气而致病,辛温发散药物也不宜过用,以免汗多而伤津耗气。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亦同法。”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之“三黄丸”,是“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的著名方剂。由黄芩、黄连、大黄三味药组成。其用量即随四季变化而发生变化:“春三月,黄芩、黄连各四两,大黄三两;夏三月,黄芩六两,黄连七两,大黄一两;秋三月,黄芩六两,黄连三两,大黄二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七丸,日三次。”

李时珍对四季用药颇为重视。《本草纲目·卷一·四季用药例》:“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一般来说,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暑多兼湿,故暑天治病要注意解署化湿;秋天气候干燥,外感秋燥,则宜辛凉润燥,此与春季风温、冬季风寒外感用药亦不甚相同,风温宜辛凉解表,风寒应辛温解表,所以治疗用药必须因时制宜。

四季防治法各不同,治疗效果可望提高。四季疗法属于时间医学、顺应疗法范畴,是一种既古老又时尚的疗法。它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之“因时制宜”的原则。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时令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因时制宜。“因时制宜”的治疗法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随着一年四季更迭交替,乙肝也有不同发病症状及表现,例如人体血糖水平与季节有密切关系。一年之中,冬天血糖水平相对较高,而夏天相对较低。从病理生理学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夏天胰岛素分泌较多,人体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也增高;二是夏天活动量较大,代谢功能加强,消耗量较大。

2.根据四季季节变化治疗乙肝并发病症不同季节,也有不同并发病症。如秋季乙肝患者受燥气主令之影响,皮肤瘙痒、口渴症状加剧。冬季乙肝患者并发症增多。事实证明,寒冷诱发疾病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当人体受到过度寒冷刺激后,可使热平衡系统功能发生障碍,皮肤中的感热器将冷刺激传给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垂体,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寒冷对于适应能力差的儿童和老年乙肝患者的作用更明显,寒冷使乙肝患者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这对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都是不利的。寒冷还可使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沉和凝血时间缩短,此时乙肝患者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很高。冬季常发生冻疮及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

3.同患一种病,不同季节其表现及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乙肝患者并发感冒,春季发病者多属风热感冒,治宜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或桑菊饮;夏季感冒多挟湿,治宜化湿解表,方选香薷饮或新加香薷饮。且宜防高热惊厥;秋季燥气主令,其感冒又宜滋阴解表,方选加减葳蕤汤;冬季感冒多由寒邪为患,治宜辛温解表,方选麻黄汤、桂枝汤或九味羌活汤。乙肝患者支气管哮喘,冬季、春季多频频发作,宜治其标,夏季天气炎热多能缓解,宜治其本,冬病夏治,以减少、预防寒冷季节复发。季节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防内容也不同。

三、根据四季季节变化调整饮食

传统中医的饮食疗法指出,饮食调摄必须与一年四季的变化相适应。四季是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变化的,表现为春夏阳气渐旺,秋冬阴气渐重,饮食则依据相生相克的原理而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此外,传统中医的饮食疗法还将四季与五脏六腑联系起来,即春与属木的肝相应——春季当养肝,夏与属火的心相应——夏季当养心,秋与属金的肺相应——秋季当养肺,冬与属水的肾相应——冬季当养肾。

中医食疗学的理论核心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脏象、经络、诊法和治则的内容,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防治。通过辨证,全面掌握病人的情况,再结合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遵循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疗原则,确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方法,联系食物的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制定相应的配方。饮食要与四季气候特点相结合。春季:主食选用甘凉性味的小麦加工成的各种面食再配一些米粥,副食主要选用辛甘之品(如葱、香菜、韭菜、胡萝卜、花生、圆白菜、鸡肉、大枣、禽蛋、鱼、豆类、猪肉等),因春天气候温和,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起来,用辛甘食品以助阳气,利于代谢,用甘凉主食可防阳气太过。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为原则。夏季:主食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用面食,稀粥常加些绿豆。副食主要选用甘酸清润之品(如青菜、西红柿、冬瓜、茄子、黄瓜、咸蛋、丝瓜之类以及鸡蛋、鸭肉、牛肉等)。夏天热,阳气盛,选用性味寒凉甘酸清润之品,可清热祛暑。甘酸又可化阳保护阴气。切忌辛辣之品,免伤阳气。常吃大蒜防伤脾胃之阳。少吃油腻食品,多吃苦味食品。秋季:主食、副食均选甘润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谷物为主配以面食、白薯等。稀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副食除各种蔬菜外要多吃梨、蜂蜜、莲子、银耳、葡萄。肉类食品选猪肉、兔肉、河鱼等。秋季气候凉燥,多吃甘润之品可生津润燥。忌辛辣(生姜、辣椒之类),少用苦瓜、黄瓜、香菜等苦寒与甘寒发散之品。注意暖腹,禁食生冷,烹调味道以清淡为主。冬季:主食用甘温性味之品,如玉米、高粱米面食品,搭配些米面。稀粥中放些芸豆、赤小豆。副食应选具有保阴潜阳、理气功效的蔬菜(大白菜、胡萝卜、藕、白萝卜、豆芽菜、木耳等),肉类选用甘温助阳之品(羊肉、鸡肉等)可以温补阳气,又避免化火而阴阳失调。烹制的食品味道应五味相配,略浓些。禁忌偏食或多食。乙肝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饮食,少吃含糖量高的食品,应食高纤维素食品,而非极度限制饮食,平时应定时、定量进食。乙肝患者要及时增减衣服以适应气候的变化,预防感冒的发生,注意口腔清洁,做好全身皮肤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