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自控自防自疗
11599400000005

第5章 春季常见病防治

春季从立春开始,经过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至立夏为止。春天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季节。春季乙肝的调养与治疗首先要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节制和宣达春阳之气,并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加以调摄。

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大自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所以春季养生一定要掌握这些特点,从饮食、起居各方面加以调适。

调养精神: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精神调摄应做到疏泄条达,心胸开阔,情绪乐观,戒郁怒以养性。假日去踏青问柳,游山戏水,陶冶性情,会使气血调畅,精神旺盛。

防风御寒:春天宜早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动,舒展形体,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根据初春天气多变的特点,衣服不可顿减,过早脱去冬衣,极易受寒伤肺,引发呼吸系统疾患。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一定要随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季气候多变的规律。

调节饮食:春天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和忌油腻生冷,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如人参、鹿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热生火。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如瘦肉、豆制品、蛋类、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还应注意不可过早贪吃冷饮等,以免伤胃损阳。

运动锻炼:春天空气清新,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常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如打太极拳、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

保健防病: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传播,易发生流感、肺炎、流脑、猩红热、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讲卫生,勤洗勤晒衣被,消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病能力,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春天又是气候交替的过度季节,若不重视保健或过食辛热助火之品,再被时令之邪引发,一些旧病宿疾即易复发,如偏头痛、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精神病等,故应特别注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调摄预防。

春三月,肝病高发,也易复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春季多风,阳气上升,气候温和,因而草木滋生。肝主气机疏泄、喜自由舒畅,似草木迎春,所以春季最适合肝脏,肝脏也最容易受到春季气候的影响。春季肝脏变得极不稳定,肝脏疾病也最容易发生、发作。春季邪气入侵,新发乙肝增多,感冒、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更会导致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

患感冒、腹泻、胆囊炎、大出血等其他疾病,也可以导致肝功波动。因此,肝炎患者平素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保护好脾胃,调理好情绪。起居有常,尽量避免患上其他疾病。随着气温不断升高,以呼吸道传染疾病为代表的春季常见病进入高发期。乙肝患者一定要做好春季常见病的防治,以利于乙肝康复。因此乙肝患者除积极科学防治乙肝外,一定要慎于防病保健。

初春,天气由寒转暖,气候多变,万物复苏。再加上温暖多风,因此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外感热病较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讲卫生,除虫害,多开窗户,使空气流通,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四要通过保健针灸或保健按摩调整和加强身体的防卫能力。春季常用的保健针灸穴位是百会、大椎、命门、肾俞、合谷、足三里等。

一、宿疾复发

春季气候时有反常,一些年老体弱或患有宿疾者,常常发病或旧病复发,所谓“百草回芽,百病发作”,即指此意。尤其是春分前后,气候变化较大,一些慢性病患者最易复发,如偏头痛、胃痛、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精神病等最为常见。研究发现,心脏疾病和中风在春天发生的概率较高。中国北京针对4000多名患者的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期多在3、4月。根据美国统计,出血性脑中风也多发生于春季。有些人冬季乙肝的调养与治疗保健不当,恣食肥甘油腻,易生痰热,到春天被时令之邪气所引,向外发散,所谓“冬郁而春发”,常出现头晕眩胀,胸满气闷,精神倦怠,四肢沉重等脏腑功能失调之症。

每天快走半小时,多运动。春光明媚,心情愉快将带来健康与希望。

二、甲肝及戊肝

春天万物复苏,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季节。因为人们增加了探亲访友、外出旅游等活动,给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带来了机会。乙肝还可以复合感染其他型病毒性肝炎,因此需加强预防保健,以防甲肝和戊肝的侵扰。

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在过去20年中发病率已显著降低,但仍是最常见的急性肝炎。绝大多数感染的患者是无症状的,如出现症状,绝大多数患者的经过是自限的。

临床表现:潜伏期15~50天。前驱期中粪便排毒来自短暂的病毒血症。黄疸发生前ALT出现高峰,伴有重度厌食、恶心、呕吐。黄疸期一般仅十余天。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可以有多种非典型的临床类型,有两点尤为瞩目。①无黄疸病例很常见,亚临床和临床感染的比例可达(10~20):1.我国人群IgG抗HAV检出率可达70%~80%,而广大感染者并无黄疸史,不能忆及曾有肝炎发作。②另一方面,有些病人尤其是老年乙肝患者,则可有显著而迁延的肝内胆汁淤滞,没有特征性的生化改变。在进行系列检测时,甲型肝炎的ALT比乙型肝炎上升和恢复都快。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人在2个月内恢复。随访上海20世纪80年代大流行中的1212例甲型肝炎病人,2个月内临床和肝功能恢复正常者为63.4%,20.4%的病人需3个月,8.6%需4个月,4.8%需5个月,1.5%需6个月,超过6个月才恢复的仅1.3%。未发现进行性慢性肝病,但可有复发(复发性甲型肝炎),甚至多次发作,同时粪便再次排毒,一般都发生在6个月内。

病原诊断:HAV感染的诊断依据是以EIA检出HAV的抗体。血清IgG抗HAV表示过去感染和对HAV的免疫,但如滴度继续上升则是近期感染。HAV感染2~3周后,IgM抗HAV常出现在临床症状之前,保持30~420天,大多数在120天内阴转。这一试验灵敏、特异,单一血清即可获得可靠的诊断。

2.戊型肝炎在水源性大流行中,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15岁以下的儿童和40岁以上的成人中较低,与甲型肝炎明显不同,后者主要发生于幼儿期。我国的水源性流行主要发生在新疆南部,散发性戊型肝炎则各地都相当多见,人群中已有一定的免疫水平。调查台湾省的健康人群,20岁以上384人中10.7%、20岁以下和小学生600人中0.3%可检出IgG抗HEV,84%持续3~8年,说明IgG抗HEV检测不能用于现症诊断。广州某医院病人的调查,在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和非甲—丙急性肝炎中IgM抗HEV的检出率分别为3.8%(1/26)、20.0%(4/20)、21.1%(4/19)和35.9%(51//142)。说明其他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常见。

临床表现:由志愿者阐明潜伏期为16~75d,大多1个月。感染后血液检出病毒22~46d、粪便34~46d;少数病人病毒血症可持续约100d,故可能发生血液传播。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而较轻。急性起病;多有黄疸。不仅黄疸发生率较高,且可后于ALT恢复正常。暴发性戊型肝炎占0.5%~3%,在妊娠晚期的妇女中可高达20%。HEV不引起慢性肝病。

病原诊断:以重组克隆表达的蛋白或合成寡肽作为试剂抗原发展的EIA,已可用于临床诊断。但目前IgM抗HEV试剂盒有待完善;只有除外其他肝炎病毒后才可作出戊型肝炎诊断。同时检出其他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者,不能轻易诊断为与戊型肝炎混合感染。

春季防甲肝及戊肝,首先要搞好饮食卫生。冬、春季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需要预防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甲肝的流行季节是冬、春季,其潜伏期是2周左右。每年的春节一过,传染病医院的甲型肝炎患者就开始上升,感染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主要原因一是到了流行季节,二是春节期间人们在外就餐、旅游、逛庙会吃小吃、走亲访友的机会增加,感染甲肝的机会也随之增加。甲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一口传播”。人们可通过进食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使用被病毒污染的餐具而感染甲肝。1987年底至1988年3月间,在上海市发生了医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甲肝暴发流行,累计发病人数共31万人。经调查发现,造成这次暴发流行的原因是因为曾经运送污物和垃圾的船,未经彻底消毒又运送毛蚶,使毛蚶受到甲肝病毒的污染,而当地人有吃毛蚶的习惯,绝大多数甲肝发病者在发病前均进食过这批毛蚶。甲肝初期表现多为发热,易被误诊为“感冒”,但退热后,病情反而加重,出现疲劳和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及食欲缺乏、黄疸等。另外,还有一种与吃有密切关系的肝炎,即戊肝,其发病高峰也在春季,其易感人群是中老年人和怀孕的妇女。把好病从口入关十分重要。就餐要讲究卫生,选择餐馆要找卫生条件好的,聚餐时要实行分餐制。但有些人认为分餐破坏了大家聚餐的气氛。为了不冲淡聚餐的气氛,提倡用公筷、公勺。饭前便后要洗手。

其二,甲肝还可通过疫苗注射进行预防。甲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通过甲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是建立免疫屏障的有效方法。美国已通过将儿童的甲肝常规免疫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率先达到了这一目标。甲肝灭活疫苗以安全、高效、持久的免疫效果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疫苗,亦可用于甲肝暴发流行时和与甲肝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应急接种。目前我国的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肝灭活疫苗孩尔来福已经问世,并大面积推广使用,为甲肝的预防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三、呼吸道传染病

春季是各类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高发期,经过一个冬季的潜伏和积累,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开始上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是冬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它们都是通过患者、带菌者说话、咳嗽、喷嚏等活动产生的飞沫而传播。流感还可以通过流感病毒污染的茶具、餐具、毛巾等间接传播。由于有些病菌的生存能力差,在阳光下、空气中长时间暴露就失去致病能力,因此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勤晾晒被子。此外,尽量不去人口密集、通风条件差的地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还可以注射疫苗预防。如需要到医院就医的患者,无论是否患了呼吸道疾病,都要戴上口罩,避免交叉感染。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不能为了工作、娱乐,而忽视传染病的预防。

四、春寒

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峰都是在每年1、2月份,统计分析认为,这与月平均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的变化关系密切。由于大气中温度和相对湿度低,气压高,气候干燥,体表蒸发快,血细胞比容和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加上血管收缩的时间相对延长,故易诱发高血压、脑出血和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此外,由于早春时节寒冷、干燥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导致全身的抗病能力下降,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特别有利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以及病毒性肝炎、伤寒等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大量资料还表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气管炎、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春季发生率也远远高于其他季节。因此,在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暖防寒,因为气温变化是脑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寒冷时脑血管患者发病率高,故对于中老年乙肝患者来说,室温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觉时盖得稍厚一些,以不出汗为原则。衣服不要脱得太快,该捂还得捂着。平时要多饮茶,多喝姜汤、食用菌汤,多吃草菇、香菇、平菇、蘑菇、黑木耳等,加强锻炼身体,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总之,春季防病切不可忽略了春寒。

五、春雾

立春以来,在清晨常常可见茫茫浓雾弥漫,能见度极差。这不仅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安全,更会损害人体健康。雾气伤人的说法,早在古医书《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清邪”即指清晨浓雾。由此可见,华夏先贤对雾气伤人早已有所论述。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雾气伤人比古代严重得多。20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定点多次采样监测表明,雾水的酸度要比雨水的酸度高出10~100倍。雾滴中的酸性物质绝大部分是人类活动向空中排放硫而造成的,如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气、工业生产时排出的废气、交通车辆排出的尾气等。但也有一小部分是来自大自然的,如海水蒸发、动植物腐败散发出来的酸性物质等。大气中的这些酸性物质在一定的气象因素和阳光的作用下,可以扩散到很远的地方。据环保科研部门的监测一表明,大气中还常存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雾、氮氧化物、飘尘、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因为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的液态气溶胶组成的,故离地面越近,附着的各种污染物、细菌和病原微生物等就越多。科研部门测定表明:雾滴中还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病原微生物和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雾,虽然是客观存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通过保护环境,控制工业“三废”的有害物排放,使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大大减少。

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有呼吸系统疾患者危害很大。因此,每当浓雾弥漫之时,人们切莫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老年乙肝患者更应暂停到室外晨练。

六、春困

春天风和日丽,有人却感到困倦,头昏欲睡,到早晨也睡不醒,这种现象就是大家常说的“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春天气候转暖,皮肤血管舒张,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供应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的氧气供应不足,因而困倦乏力。怎样减轻并预防春困呢?一要保证睡眠,克服消极懒惰情绪;二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三要适当增加营养。研究证明,缺乏B族维生素与饮食过量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吃饭不宜太饱;四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吸烟,如不太冷,适当减些衣服,或用冷水洗脸,都会使困意尽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