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读给孩子听的古代科学故事
11535600000037

第37章 薛景石

纺织机械制造家

在金末元初之时,薛景石出生在万泉县的一个木工世家,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木工高手,经常走村串户为农家修理纺织机器。他从小就受其影响,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长大以后做一名纺织机械制造家。

他生活的年代是十三世纪中期,那时元朝统治的北方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生产也得到恢复。百姓出于对自己生活的需要,对手工业特别重视。万泉县地居黄河流域,林木茂盛,又盛产粮棉,特别是棉花,是纺织业的原料,而且家家户户妇女都纺花织布。这些都为薛景石制造纺织机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薛景石家庭比一般农民富裕,他又聪明伶俐,断文识字,能写会算。他在跟随父辈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发现河东一带流行的不仅有华机子、罗机子、立机子、卧机子等多种型号,而且即使是同一种机子,其部件、型号也不尽相同,这就为修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他和同行商量,大家都希望他能执笔总结各地的经验,设计出一个统一的型号方案。

在大家的支持鼓励下,他废寝忘食,用心研究了历代官家和私人手工业传统图谱中许多机械的造型和结构,并结合旧法创出新意,自行设计出当时社会生活中所需要木制器具,做工相当精致。

《梓人遗制》

制造了同一型号的纺织机后,又经过数年努力,薛景石写出在当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梓人遗制》一书。金代进士出身的著名诗人段成己为该书写了序言,文曰:“有是石者,夙习是业,而有智思,其所制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砻断余暇,求器图之所起,参以时制,而为之图”。意思是薜景石平素就热爱学习机械制造业,他有智慧,有思想,制作的产品既保持了传统,所谓不失古法,又有所创新。他所绘制的图表,又渗入了时代特点,他制出的机具正是纺织工作者的急需的产品。

该书写成后,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刊印发行。于明万历年间收入《永乐大典》。但据赵翰生先生写的《元代科学家薛景石》一文介绍,说《梓人遗制》是在元世祖中统二年定的稿,由于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偏见,对如此重要的科学技术专著并未刊印,只是以稿本或个别抄本面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载于《永乐大典》中的摘抄本,并非全文。原书内容特别丰富,共收录标准专用机械和器具图形110种。现存抄本仅是“车具”和“织具”两部分的14种。

《梓人遗制》有五个特点:

一是它是我们古代一位木工写的亲身经历的科普读物,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状物准确,一般工人都能读懂,当时很受欢迎。

二是书中对织布机结构的介绍,要比当时王桢所著的《农书》、孟棋等人编写的《农政全书》更详细,同时也更为具体,故而对推动当时的纺织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编排方法科学,它在叙述每一类机械制造方法时,总是先写其概况、历史沿革,然后写其用材、规格、尺寸和装配方法,再写其制造用工时间。

四是它为我们保存下许多重要资料。书中收录了在我国早已失传的罗机子和盛行于我国部分地区的竖立式织布机。

五是为我们研究金代的礼制提供了参考资料。

名人坊:

薛景石,字叔矩,元初万泉县人,是古代杰出的自学成才的织布机设计师和制作家。在修理和制作织布机中,肯动脑筋,善于钻研。当他发现一些织户织布机的样式不同,零件部位型号各异,给修理制作带来很多不便时,就根据各种机子的原理设计了统一的规格。他数年呕心沥血,写成了一部《梓人遗制》。该书是作者实践经验的总结,浸透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它文字生动浅显,曾于元代问世,明万历年间又收入《永乐大典》。它是我国最早的织布机专著,对当时的织布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通常历史上手工业者都对自己的技术保守,一般生怕别人知道。而薛景石却把自己毕生心血研制的成果,掌握的技术秘诀,公布于世,而且生怕别人学不会。他的《梓人遗制》写得非常认真细致,其心胸豁达宽容,值得后人敬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