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遗故桥
在江南水乡,河道和桥梁或许是城镇历史最为恒久的记忆体。人们沿河而居,凭桥来往。一座江南城镇的历史画卷,多半由小桥流水,叶叶飞舟,民居错落,桥宅相连的市井图连缀而成。
而画卷中最绚烂、最让市井中人自豪的画面大概是:白墙黑瓦夹道的水巷中,摇出一艘乌篷的航船,年轻的举子站立船头,一袭青衫似乎在满腹经纶的鼓沛下随风而动,炯炯的目光穿过一座座石桥的圈拱,飞鹜远方。
很多年之后,当年的英俊才子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载着满船的书籍和声誉荣归故里。江南水乡的灵气造就一代又一代名流显宦,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又以自己的才华和声名为家乡增光添彩。而他们曾经走过、泊过的桥梁,伴随着代代相传的掌故,与他们一同享着后世的景仰。
湖州城北苕霅两溪汇合处的潘公桥,就和湖州的一位历史名人潘季驯紧密相关。
潘季驯是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进士,进入仕途。十五年后,潘季驯被委任为右佥都御史,首次参与黄河河道治理,主持开辟新河使黄河分流减患,因功加副都御史,不久即离职。
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黄河在邳州(今江苏省邳县)、雎宁(今江苏省雎宁县)决口,潘季驯任右副都御史,再次负责治河。潘季驯采取堵河口、整河道的办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但遭弹劾罢官。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黄河在崔镇(今江苏省泗阳县)境内决口,河水改向北流,使清河口淤塞,淮河南迁,高堰湖堤坝被冲毁,淮扬、高邮、宝应一带均被淹没。次年夏,朝廷命潘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第三次负责治理黄河。
潘季驯认为,黄河故道久已湮没,虽然可以修复,但是它的深度、广度不如新河,建议以今道为基础,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而且,他还认为淮河水清、黄河水浊,淮河水弱、黄河水强,应筑高堤,借淮河之清水以冲黄河之浊流,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
潘季驯的建议经朝廷批准后得以实施,于次年冬,完成对黄、淮两河的治理。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春,潘季驯任太子太保,晋任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又先后改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不久之后又被削职回乡。
乡居期间,潘季驯见湖州北门雪、苕两溪汇合处水势湍急、交通不便,联想到自己殚尽心智治理黄河,有功天下朝廷,却屡遭物议,屡被罢官,如今罢官回乡,理应为家乡民众尽一己之力,何况建桥也是潘父的夙愿,于是捐银2500两,发起建桥,从选择桥址到施工均亲自过问。
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7年)破土动工,历时5年竣工,参与建桥的乌程县令杨应聘命名为潘公桥。清道光年间重建时改五孔石梁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两坡各设踏步50级,两堍原有一对石品质、也有人叫它“驮龙”,力大无比,据说是让它们在洪水来时驮负大桥的。该桥结构坚固,工艺精湛,风格古朴,气势雄伟。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潘季驯再次出任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治理。次年,黄河水位暴涨,洪水冲入夏镇(今江苏沛县东北),毁坏田地房屋无数,众多居民被溺,潘季驯及时筑堤阻塞,才避免更大损失。
第二年冬天,潘季驯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潘季驯先后四任河道总理,主持治理黄河,长达27年,从增筑堤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帚,都费心操劳。他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等一系列治河措施。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经略》等。
潘公殁后归葬故里,墓在升山三墩村。这里四水环抱、仅一木桥连通,墓垒土起封,坐东朝西,意在遥奉弁山祖坟。其祖父潘癸之墓位于弁山太史湾,墓穴及部分石人、石墓表、长长的墓道仍得保存,当地人称“笠帽坟”。至今潘氏后人常来祭奠。
在潘季驯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兴致勃勃地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并颇为自得地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一片关注。不久以后,他们便惊讶地发现这不过是一位中国古人理论与实践的翻版。
世界水利泰斗、德国人恩格斯教授叹服道:“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
高傲的西方人这才开始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名人坊:
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明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潘季驯四次治河,悉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他主张综合治理黄河下游。
水利事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步而存在,一位名家曾说过:“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灵渠、都江堰、大运河等古代水利工程令人神往,潘季驯这样的治水名家被人敬仰,他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心系老百姓的情操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