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读给孩子听的古代科学故事
11535600000022

第22章 陆羽

诙谐人生

唐朝年间,汉水下游,大洪山、荆山之南,江汉平原之北,有个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县内有座寺庙,叫做龙盖寺。

一天,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划破了寺庙的宁静,庙中的和尚闻声望去,见河堤上有个被狠心父母遗弃的孩子。于是,僧人将小孩抱回寺中收养。轻如鸿毛的小生命被人遗弃在陆上,僧人想起了《易经》中的一句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孩子便取名陆羽。

陆羽在寺庙中长大,他不习惯寺庙中的清规戒律,师父教他旁行书(有关佛教的外语文书),他却不好好学。

其实,小陆羽不是不爱学习,只是不爱学外文佛经,他对汉文书籍还是很感兴趣的。

有一次,他得到一篇张衡的《二京赋》,便模仿学童正襟危坐,口中嗫嚅作朗诵状。师父看到又把他拘管起来,罚他去清除田园杂草。

他常因不能正常念书而暗自哭泣,哀叹:“时光都白白流失了,我却什么文化也没有。”由于不堪忍受皮鞭的抽打,陆羽便逃离了寺庙。

陆羽离开了寺庙,却把在寺庙中学到的本领用于世俗生活。古代寺庙原是传布佛教音乐(佛曲)的主要场所,每当佛教节日和民间节日时,寺庙都会举行乐舞表演,节目有佛教音乐、世俗音乐(变文)、百戏魔术等,表演者为寺庙艺僧、官府艺人和社会上的职业艺人。陆羽天性聪慧、幽默诙谐,而且从小在寺庙中长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受到乐舞熏陶。

因此,当他离开寺庙后,便成了一个江湖艺人,把乐舞戏谚当成自己的事业。

隐居苕溪

陆羽是个创作型艺人,能够自编自演,曾经创作过几千句的幽默小品,靠卖艺为生,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滑稽家东方朔”。东方朔以语言幽默、表演滑稽见长,在社会上极受欢迎,古时候就有这样一句话:“人世须学东方曼倩(东方朔),出世须学佛印了元。”

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复州每年都要定期举行民间节日集会,时称大酣,官府便推荐陆羽担任表演指导老师(伶师)。在一次集会上,太守发现了陆羽的才能,于是教给他一些诗书,并推荐他到火门山拜师学艺。

拜师学艺归来,陆羽越加发现自己在文化素养方面还有许多欠缺。为此,他毅然离别家乡,到江南名山寺院寻师访友,并于肃宗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隐居于苕溪。苕溪位于今浙江省境内,发源于天目山,向北流入太湖。

苕溪上长满了芦苇,“苕”就是芦花。秋风起时,满地芦花飞舞;春雨来时,一江春水涌动。这里景色秀丽宜人,同时也汇集了一批文化精英。

陆羽是个真诚的人,听到别人有什么好事,就真诚地为他人高兴;看到别人有过错,他也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但是,有时候,陆羽的行为也很怪异。他曾给自己取名“疾”,号“季疵”,都跟疾病有关。他时常一个人独自在野地里行走,一边朗诵诗歌,一边敲击木头,徘徊不得意,便又痛哭而返;在与朋友聚会时,他常因一两句话不投机,说走就走。

虽然性格如此,但陆羽身边也集聚着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杼山妙喜寺的著名诗僧皎然、余杭宜丰寺僧灵一、道士诗人张志和、女道士诗人李季兰、道士诗人皇甫冉以及大书法家、湖州刺史颜真卿等。

其中,对陆羽影响最大的是杼山妙喜寺的著名诗僧皎然。皎然较陆羽年长,到过许多地方,阅历丰富,尤其对茶事颇有研究。皎然和陆羽,一老一少,一僧一俗,却很投缘,结成忘年之交。

皎然有诗说:“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当时妙喜寺在名茶产地顾渚山置有茶园,陆羽在皎然的陪伴下曾到此处考察。顾渚山之行丰富了陆羽的茶事知识,《顾渚山记》就是陆羽考察后的记录,记载了许多茶事方面的知识。

著作《茶经》

还在早年为职业艺人期间,陆羽就曾活动于巴山峡川,对川、陕、鄂、湘间的茶树有所观察和了解。定居苕溪后,陆羽对茶更是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感情,经常与皎然等讨论茶事,对茶的植物学特性、采制、烹煮和饮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在皎然的苕溪草堂中完成了《茶经》的写作。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茶树和应用茶叶最早的国家。人们最初饮用的是野生鲜叶,后来才学会栽培茶树。

到了汉代,甘露祖师吴理真曾在蒙山种茶。在四川等地,茶树已成为人们园中栽培的植物,并且有烹茶、买茶的记载。

到了唐代,茶树栽培已经扩展到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云南、陕西、河南等省。当时农民致力种茶,犄角山麓遍植茶树,而且出现了官营茶园,茶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

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以琵琶女自叙的方式提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由此可见,贩卖茶叶在当时是一件获利颇丰的生意。

无论是贩茶还是饮茶,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茶叶知识。因此,《茶经》的问世可谓是水到渠成。《茶经》是一部茶的专著,7000余字,共分十个部分。

“一之原”记茶的名称考订、茶树的性状特征、生长环境、栽培、品种鉴定和利用。

“二之具”记采茶工具。

“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

“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茶的工具。

“五之煮”记茶的烹(烤、煮、酌)法。

“六之饮”记饮茶法。

“七之事”为历史资料汇编。

“八之出”记茶树的地理分布。

“九之略”记不同条件下茶叶加工和饮用的简略方法。

“十之图”即将上述九方面内容以图像的方式在绢素上画出来,随时观看。

《茶经》并没有太多地提到茶树如何栽植,只是提到“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几个字。因为当时人们讲究饮用野生茶,“野者上,园者次”,栽培的茶叶是不受欢迎的。因此,书中将主要内容放在茶叶的采摘、加工和烹饮上,并未过多地关注茶树的栽植。

名人坊:

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饮茶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在路上,你会不时发现路边的茶艺馆和茶道馆,而且“茶文化”也开始越来越热。没有陆羽,可能就没有《茶经》;没有《茶经》,今天,也许饮茶就不会这样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