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读给孩子听的古代科学故事
11535600000016

第16章 裴秀

创制《制图六体》

编制地图所应遵循的六条准则:第一,“分率”,即比例尺;第二,“准望”,即方位;第三,“道里”,即距离;第四,“高下”;第五,“方邪”;第六,“迂直”。其中第四、五、六条是说明各地间由于地势起伏、倾斜缓急、山川走向而产生的问题。

裴秀认为以上的六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如果地图上没有比例尺的标记,则不能确定距离的远近;

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标记,而没有方位,那么某地的方向虽然从某一方向看是对的,但从其他方向看就不对了;

如果只确定了方位,而无道路的实际路线和距离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该怎样通行了;

如果只有路线和距离的标记,没有无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线曲直的形状,那么道路的远近必定与其距离不符,方向也弄不清。

所以六条准则必须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才能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距离和地势情况。因此可以说,现代地图学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谈及了。

在明代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传到中国前,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据裴秀所规定的“六体”,可见其成就和影响了。

编绘《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裴秀看到汉朝保存下来的一些地图既没有比例的表示,也没有方位的确定,连有名的山脉河流都不备载;虽然有些地图有粗略的轮廓形状,但是还不够精确,难以依据;甚至有的地图更绘得奇形怪状,远离实际。

根据以上的情况,裴秀仔细钻研古代地理资料,比较了古往和当时的山脉河流、池塘沼泽以及疆域界限、行政区域变化,还考查了古代城市乡村聚落和水陆交通的变迁,运用其制图六体的科学方法,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除此之外,裴秀又对原有的《天下大图》进行改造,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进行缩制,使之成为容易观看的小而明确的《方丈图》。这种缩小了的《方丈图》就是现在所说的小比例尺(1:1800000)地图。

名人坊:

裴秀(公元223—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山西令县)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曹爽辅政时,任黄门侍郎。后受司马氏重用,官至尚书令、司空。司马昭前往淮南讨伐诸葛诞时,裴秀亦随从参与谋略,说明他有些军事经验。担任司空后,又掌管土地、田亩及地图制作等事务。他个人拥有绘制地图的兴趣与技能,因此在制图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学家。

裴秀在绘制《禹贡地域图》时,曾对前人绘制的地图详加审查,根据已有的资料和亲自考查所得,批评汉代绘制的地图粗陋,指出其不明确之处,并加以修改。正是依靠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使他成为地图史上的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