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读给孩子听的古代科学故事
11535600000015

第15章 张骞

第一次出使西域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随行人员100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出发。他们在穿过河西走廊时,遇上了匈奴骑兵,后被押送到匈奴王廷(约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匈奴人不准他们经过匈奴控制区前往西域,这一扣押就是十年。匈奴单于(匈奴君主)为了软化和消磨张骞的意志,给他娶了匈奴女子为妻,认为这样一来就会使张骞忘记使命。但张骞始终不动摇,不灰心,坚贞不屈,“持汉节不失”。

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张骞一行趁匈奴人放松警惕之机,逃出了匈奴控制区,继续向西前进。他们经过车师(今吐鲁番盆地)、焉耆、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翻越葱岭到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良马成群,那里的人早就想跟汉朝交往,但苦于路途遥远,匈奴阻隔,“欲通不得”。张骞一行的到来,使大宛王喜出望外。张骞向大宛王说明了来意,请求派人送他们去大月氏。大宛王高兴地答应了,派遣译员和向导送张骞一行去康居(今咸海以东,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人又把他们送到大月氏。到大月氏后,张骞才知道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月氏人已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计划无法实现。

第二年,张骞决定回国,改走南道。翻过葱岭后,沿昆仑山北麓向东行,经过莎车、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等地。在进入羌人居住区时,他们再次遭遇匈奴骑兵,又被扣押了一年多。趁匈奴贵族发生内讧之机,张骞才逃了出来,回到汉朝。此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出发时100多人,回到汉朝时只剩下两个人了,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收获也很大,使汉朝人知道了西域很多地理知识,开阔了视野,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中国和西域的交往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了表彰张骞的功绩,封他为太中大夫。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以校尉军职,跟随卫青出击匈奴。由于张骞在匈奴呆了十余年,对匈奴的情况比较熟悉,再加上他惊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地理知识,在这次随军出征中,他不仅为汉军担任向导,指点行军路线,而且能够判断水草、河道的分布,使汉军及时找到水源和草地,士兵和战马不致过于疲劳和饥渴,克服了长途行军的种种困难,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由于张骞屡建军功,又曾出使西域,这年六月,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后来“博望侯”成了汉使的代名词,“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乌孙(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同抗击匈奴。张骞率领随从三百人,每人备两匹马,并携带大量金币、丝绸,赶着上万只牛羊。又有许多“持节”副使同行,以便沿途派往需要去的地方。

当时河西走廊已在汉朝管辖之下。这次张骞率领的既是规格很高的外交使团,又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商业队伍。他们顺利地到达乌孙,不巧碰上乌孙内部发生纠纷,叔侄之间争夺王位,所以汉朝联合乌孙抗击匈奴的计划没有结果。

于是,张骞把副使分派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和身毒等地,自己先回汉朝。乌孙王派使者数十人跟张骞一起到汉朝答谢,以进一步了解汉朝的情况。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汉武帝任命他为大行(负责接待宾客和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高级官员)。

第二年,张骞便去世了。他死后一年多,被他派往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地的副使分别在对方使者的陪同下,陆续回到汉朝。从此,汉朝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名人坊:

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他两次出使西域(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开辟了由汉地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各国的著名通道——丝绸之路,是中外旅行探险史上杰出的旅行探险家。

张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不仅开阔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而且还加强了中国和西域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