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马斯洛人性管理经典
11513800000010

第10章 人类的本性

马斯洛理论的最独特之外,或许便是他的价值观理论。人的思想和行为无论何时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起来便是价值观。马斯洛认为,整个人类实际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而且这些准则可以得到科学的证实。他认为人类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只要研究那些出类拔萃之辈,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就可以得到人类所共有的、跨文化的价值标准。人类的终极价值趋向便是高峰体验时的世界:真、善、美、完整、生机勃勃、独一无二、完成、正义、秩序,丰富、不费力、娱乐、自足等等。

本章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来阐述马斯洛独特的价值观,分别为:人类的本性,价值观,文化、价值与环境的关系。

马斯洛所说的人类的本性是指人类本性就具有天生的、统一的价值观。就目前而言,心理学界对人类的深层本性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即人类的天性是从本质上讲是恶的,人类所有美好的品行、所有高尚的感情都是从外界获得的;

第二种观点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类实际上与各种普通的动物毫无区别,人类甚至可以等同于一只白鼠。只要给与充分的条件,每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种人,就像华生所说的那样:“给我一个婴儿和我需要培养他成长的世界,我能使他匍匐、行走、攀登,使他用双手建造石块和木头的建筑物,我可以让他成为贼、歹徒和吸毒成瘾的人,向着任意方向塑造一个人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种便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观点。马斯洛认为人类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人类的终极价值只有从人类自身去探求。因此,马斯洛认为,通过研究那些出类拔萃之辈(即马斯洛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就可以得到人类所共有的、跨文化的价值标准。

一、弗洛伊德的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一切高尚行为都是由后天获得的,而非人类本性中产生。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是高级动物,但也仅仅只是动物而已。“人无异于动物,也不高于动物,只是与一些动物的关系近些,与另一些动物的关系远些”。弗洛伊德始终企图把人归结到化学和物理的层次上去,归结到动物的层次上去。他认为人类基本的遗传的动物本能是强有力的,反社会的,非理性的。这些本能虽然力量很强大,但它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只是一种力图满足本能需要的冲动,它遵循唯乐原则……“本我”自然是不知道价值、善恶与道德的。而且从根本上来讲,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在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的影响始终是占支配地位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始终处于自己的冲动与社会的冲突之中,有道德的人压制自己的冲动,而罪恶的人则享受这些冲动。人的原始本能受到人为地强加在他身上的社会习俗和道德的制约,人的动物本能和外界的社会道德习俗一直处于交战状态。因此,人几乎不可能谈得上爱这个社会,整天便是处于同社会的内在斗争之中。套用马斯洛的术语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始终是存在着尖锐的冲突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与人之间具有一种基本的敌意:“仇恨植根于人与人的一切友爱关系之中,对对象的恨比爱要古老,文明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竖起障碍,对抗人类的侵略本性……这样,人们得到了爱邻里如爱自己的训诫,事实上再也没有这个要求与人的天性更背道而驰的了。”

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整个世界,人类的生活并不受自己控制,我们的生活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受许多未知的和无法控制的力量支配。在弗洛伊德的眼里,人类只不过是造物主的玩偶。

如果接受这种观点,人生未免让人沮丧,似乎人类的前途注定是走向绝望,似乎人类没有什么生活的意义可言。无论人类如何奋斗,仍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个人的力量无论多么强大,都是命运摆布的棋子而已。这样的话,就不要奢谈什么努力奋斗,一切只需听天由命就是了。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是与弗洛伊德学派相对应的一种思潮。与弗洛伊德主要把人类行为动机的重点放在深层的冲动相反,行为主义者们则把重点放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上。他们的理论研究中没有一丝主观色彩,他们尽一切可能把主观的影响从他们的研究中剔除出去。“行为主义者把诸如感觉、认识、意向、欲望、目的、甚至思想与感情等一切主观定义的词汇都从他的科学词典中剔除了出去。

行为主义者特别强调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比如说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在他们的实验中,行为主义者定时的喂一只鸡食物,持续一到两个月。然后对这只鸡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即使到了通常的喂食时间即使是不再供给食物,它也会分泌出唾液,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条件反射。即通过外在的训练来改变生物的生活习惯。由此推而广之,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这种理论对人类也同样适用,认为条件反射理论是人类行为的主要解释。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内在冲动,而行为主义者重视“外在的”或环境的影响。两种理论可以说是泾渭分明。

华生说:“人格是人的活动的总和,它是可以通过对行为作长期可靠的观察而发现的。换句话说,人格只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已。”行为主义者更常说的一句格言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行为主义的一个基本假定是;道德是没有科学基础的。因而,它主张道德与文化的相对论。“行为主义者除了作为一个科学家之外,对人的道德毫无兴趣;实际上他对研究对象是个什么样的人毫不在乎。”“人是灵活的、可塑的,是他的环境的被动的牺牲品,他的环境决定了他的行为。”

最典型的是行为主义者的口号是华生的一段话:“给我一个婴儿和我需要培养他成长的世界,我能使他匍匐、行走、攀登,使他用双手建造石块和木头的建筑物,我可以让他成为贼、歹徒和吸毒成瘾的人,向着任意方向塑造一个人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

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学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如出一辙,都把人类仅仅视为一个动物种类,与其它动物无本质区别,都天生有着破坏性的、反社会的倾向。华生在他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一书中写道:“我们在当时(1912年)就像现在一样相信,人是一种动物,与其它动物的唯一区别在于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类型”,而且“野蛮的背景对我们大多数人的影响,其深广程度几乎是难以置信的”。

B。F。斯金纳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当代行为主义的狂热鼓吹者。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所能观察到的老鼠的行为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唯一区别,除了在复杂程度上的巨大区别之外,只在言语行为方面。”由于相信人与动物的本质的相似性,由于方便,也为了保持他们所说的客观性,行为主义者的研究工作很大部分是基于动物实验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都是联想学习的结果,是与非的唯一真实的尺度是保存下来的文明。斯金纳认为,“科学的分析使我们考虑到生存的长期后果,从而抵制眼前的自由、公正、知识和所谓的幸福的欺骗,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行为的基本前提便是人是没有自由的”。

按照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人类除了比小白鼠的结构稍微复杂一些之外,再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事实是这样的吗?马斯洛从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入手对行为主义学派进行了切中要害的批判。

三、马斯洛的看法:

对于弗洛伊德,马斯洛尖锐地指出了他的心理学建立的基础过于偏狭,难免以偏概全。弗洛伊德的研究集中于精神错乱者,实验室和精神病人,对此,马斯洛说:“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的人,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他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尺度越放越低,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小……。因为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这一点已经是日益明显了。一个更普遍的心理科学应该建筑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

另一方面,对行为主义者,马斯洛认为他们总是倾向于研究平常人,特别重视统计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他们研究的只是现实情况,而不是事情可能会是什么样或应该是什么样。正如马斯洛指出的那样,“前百分之七十五的婴儿不足五岁就早早夭折是通常情形……于是我们会陷人这样的境地:我们会从描述的、没有价值观的科学角度出发,认为这种通常情形就是我们能指望的最好情形,因此应该心满意足了。”研究平常人会导致人们形成关于“适应得好”的人的概念,而不是发展得好的人的概念。这就像如果要判断人类究竟能够跑多快,潜力有多大,不能去看一个普通人,而应当去看世界百米冠军到底能够跑多快。仅仅研究平常人是无法得出人的最高生存价值与道德准则的。

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对动物的研究之上的。而马斯洛发现在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之间有很大不同,而且他对动物本能就一定是坏的这一点也持着怀疑态度。他认为我们即使接受了人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因而与动物有相同的本能这一前提,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这些本能是坏的。我们能说对人类繁衍必不可少的性冲动就一定是坏的吗?我们能无视动物王国里美好的行为与坏的行为一样多这一事实吗?实际上动物中的破坏性的侵略行为可能还不如在人类中普遍。动物王国里决不缺少合作的事例;事实上同一种类的合作与其说是例外,倒不如说是规律,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再说,如果认为人只是动物的一种高级进化形式,那么必须指出与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是猿。马斯洛通过对猿猴的广泛研究,知道它们通常是友爱合作的,而不象弗洛伊德所描绘的那样小气、自私、侵犯成性。“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人类本能有着恶劣的动物性,因而他们必然会期待这种本能会再清楚不过地出现在疯子、神经症患者、罪犯、精神脆弱者或铤而走险者身上。从这一信念出发,人们自然会说良心、理性、伦理观念仅仅只是后天获得的假象,与被掩藏在下面的真实有着本质的不同。”

弗洛伊德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在强调人与动物界的连续性的同时,完全无视或否认使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种类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如果说各种动物都有区别于其它 动物的独特本能,那么为什么人类也具有这种独特之处就是不合理的呢?“如果用动物来进行研究,一开始就注定要忽视只有人类才有的那些能力,如殉道精神、自我牺牲、爱情、幽默、艺术、美、良心、负疚、爱国、理想、诗情、哲学、音乐和科学等等。要认识人类与所有灵长类动物所共有的特征,那么动物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可是,要研究人类所独具的或者使人类大大优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如潜在的学习过程),那么动物心理学就用不上了。”

行为主义者们不仅特别依赖动物来积累他们的经验材料,他们还尤其喜欢使用鸽子和老鼠。马斯洛对此十分不以为然,因为老鼠显然除了生理上的本能以外几乎没有别的本能。这一研究思路也导致了关于本能是强有力的、无法控制的和无法改造的这种假设。马斯洛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责这种观点过于狭隘:“然而尽管这种结论可以用于鲑鱼、青蛙和袋鼠,但却不能用于人类……”。马斯洛认为用猴子而不是用小白鼠做动机实验要可取得多,因为人与猴相比而言,要比人与鼠更接近一些。马斯洛说道:“各种行为学派似乎都冷酷无情地把人看成是被动无助的,几乎根本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行为科学家把人当成一件物体,一件可以被观察的物体,就像在物理和化学实验中的试剂一样,人的自我认识、人的感情、欲望、要求等主观的东西都必须被排除。而弗洛伊德对他的病人所阐述的行为的理由和自己的主观动机毫不在意,只是一味醉心于他的无意识的动机的决定因素。

马斯洛认为这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不妥当的。他认为只有同时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的本性。以他几十年的经验而论,主观的方法往往更为有效,忽视了它,人类的许多行为便没有办法进行解释了。但他的观点并没有全盘否定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因为这两者都有其独到之处。他对行为主义的评论是:“机械论的科学(在心理学上表现为行为主义)并非谬误,只是太狭隘,不能成为一个普遍的综合性的哲学。”他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评价是:“他为我们提供了心理的病态的那一半,剔除了人类身上那些上帝般的品质,而我们现在必须把健康的另一半补上去。”

马斯洛认为,要认识人类的真正特点与潜力,要寻找最高价值,就不能研究一般的普通人(average men),而必须研究人类群体中的那些最出色的人物——“自我实现”的人。只有研究人类中的出类拔萃之辈,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价值观,才我得到人类所具有的基本的,潜在的而且是跨文化的价值标准。

马斯洛一反以往心理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真、善、美、正义以及快乐等等都是人类的内在本性,是人类生理特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人类有一个终极价值,一个全人类可以努力争取的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