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数学与物理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400000026

第26章 《考工记》

差不多和《墨经》出现的同时,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又开放丁另一朵奇葩——《考工记》,它和《墨经》像一对孪生的姊妹,交相辉映,同放异彩。在对物理学的贡献上,二者又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如果说《墨经》是从生产实践中提取理论性的科学知识加以阐述,那么《考工记》则是在阐述手工业制作中的一些科学技术。

《考工记》的作者已不可考。现存《考工记》是《周礼》中的一篇——“冬官篇”。把《考工记》编入《周礼》,完全是一种偶然。这二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是汉朝的河间献王在整理儒家典籍时,因当时的《周礼》缺了“冬官”一篇,就将《考工记》补入。这一补大大提高了这本书的身价。因为它一变而成为儒家的经典,便能世代相传直至今天。这部书的成书年代看法也很不一致。郭沫若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官书,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所作。从内容看,这部书当产生于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封建社会初期,即春秋战国之交。书中所论及的工种达30种之多,包括“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有车、耒等生产工具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弓、矢、剑、戟、戈、削等兵器的制作和规范;钟、鼓、磬等乐器,还有王城、世室、明堂、宗庙等建筑物的设置和规范。

文章是按工种排定次序,如“轮人”是做车轮的工人,“舆人”是做车子的工人等等。由于秦始皇焚书,原书也有部分佚失,其中段氏、韦氏、裘氏、筐人、榔人、雕人只存目,内容已经没有了。统观全书,语气不尽相同,又有重复。因而可以推断这部书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可能是当时一些知识分子记录各今工种的经验和制作工艺后,再经过统编而成。这部书大约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才成现在这个样子,连《考工记》这个名称都是后来的学者加上去的。

此书中的物理内容主要是力学和声学。它的力学知识是体现在工艺制造之中的。其中有车轮的滚动摩擦问题、斜面运动、惯性现象、抛射体轨道的准确性、水的浮力、材料强度等问题。在声学方面,主要是讲述了钟、鼓、馨的发音、频率、音色、响度同它们的形状的关系。

最早研究这本书的是汉代的经学家郑众和郑玄,他们为此书作了注。唐朝的贾公彦又为此书作疏。到清代,研究的人多起来,比较精到的当推戴震和他的学生程瑶田。戴震作《考工记图》,程瑶田作《考工创物小记》,这两本书对研究《考工记》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