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的智慧
11487100000010

第10章 正确认识风马牛

博弈的理论有时十分抽象,诸如“蜈蚣博弈”;有时又具体得是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最明显的,就是“斗鸡博弈”。

斗鸡博弈也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模型,描述的就是两个强者在对抗冲突的时候,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这里的优势,并不是简单地吃掉对手或者打垮敌人,而是要力争自己不受伤害,至少是不受大伤害,同时获得收益。

斗鸡博弈是双方都处于一个“势”之下,这个“势”就是互不相让,剑拔弩张的局势。而且,在这种博弈形式中,双方势均力敌,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这就好像两个武林高手比拼内功一样,难分高下,而且谁都不能先停止攻击,否则就要被对方一举击溃。换言之,斗鸡博弈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骑虎难下”的局面。

斗鸡博弈之中的关键,就是在双方力量对比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如何猜测到对方的对策,从而制定出能够克制对方的策略来获得胜利。如果不能猜测到对方下一步会如何行动,那么只能硬碰硬地进行决斗,这样的话,即使获胜,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种结果自然是博弈者不愿接受的。

因而,在面对斗鸡博弈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思维,就是经济学里面一再强调的“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围绕着这个根本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模式下,进行自己的策略选择,或者和对方达成谅解互不损伤,或者是要两败俱伤,或者是一方失败一方胜利,关键就在于策略的运用和运用策略能为自己带来的利益程度。

在两个强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想办法让自己不受损失,在博弈论看来,这就是斗鸡理论的现实应用。所谓斗鸡理论就是实力相当的双方在发生冲突以前需要选择的策略理论,就如两只实力相当的斗鸡,如果它们双方都选择前进,那就只能是两败俱伤;如果一方前进,另一方后退,那么后退的一方就失了面子;如果双方都选择后退,那么双方都失了面子,但都没有损伤。在博弈论上,就出现了一个严格优势策略:一方选择前进,一方选择后退。前进的一方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值,而后退的一方也不会损失太大,因为失去面子总比伤痕累累要好得多。我国古人虽然没有学习过博弈论,但这一原理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早已经得到过很好地应用了,在春秋争霸时期,齐楚两个强国之间的争斗最终就是这样解决的。

当时齐桓公正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首先帮助燕国打败山戎。此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想做中原霸主的欲望也就更加坚定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齐国如果要称霸中原的话,就必须收服楚国,这样,齐楚就形成了斗鸡的局面。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

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最重要的是,它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这就成了齐国称霸中原的最大阻碍。齐楚两国相隔很远,发生战争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上述原因,空间上的距离就被利益上的交错而拉近了,更何况齐桓公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实现他的霸主地位的,那么楚国对周天子的不敬,就是对他的不敬,更是对他的一种挑衅,对楚国这一战是必须要打的,至于如何收场,那就要视情况而定了。于是齐国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但他分析了双方的实力,觉得与齐国直接交战,对楚国并没有好处,甚至不利于楚国的发展,他在心里是极希望齐国退兵的。但如果真要打起来的话,那就只能两败俱伤了,谁也得不到好处。因此他一边积极备战,一边又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楚国的使者对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问问,你们齐国在北面,我们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的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我们这儿来呢?”楚国使者说得本来是事实,但他却忘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是以空间距离来划分的,而是以利益值来进行衡量的。风马牛是不相及,但“风马牛”的主人却可以相连,发生利害关系。

听了楚国使者这一番话后,管仲立刻反击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姜尚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了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周天子,齐国就有权去征讨它。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管仲话里的潜台词是:不是我们齐国要来攻打你们楚国,而是周天子派我们来征讨你们楚国,所以我们是正义之师,师出有名。齐国真是师出有名吗?不进贡能够成为攻打楚国的理由吗?其实当时诸侯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秦国和晋国也不进贡,你齐国为什么不攻打它们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管仲话语逻辑上的不周,是一个有很多破绽的理由。

但楚国使者不知是给吓住了还是由于太希望齐国退兵抑或本身口才就不行,竟然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楚国虽然已经承认了错误,但齐国的联军不能就这样撤退,如果仅凭使者的一句话就撤退了的话,那这场战争的收益值也太小了点吧,并且也太没有面子了。最主要的是斗鸡场上,齐国这只斗鸡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距离,也还没有到楚国那只斗鸡不能忍受的距离。理所当然齐国会选择斗鸡定律中的继续前进了,这虽然有两败俱伤的可能,但如果不前进,也就不能完全使楚国屈服,所以要获得最理想的未来收益值也就只有冒风险了。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和策略,在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如果双方都明白这一点,那么谁都不愿意成为牺牲者。可是更多的时候人们都过于自负,觉得自己会取得胜利,所以,只要把形势说明,让他觉得自己没有稳操胜券的能力,僵持不下的斗鸡博弈就会被化解了。

此时,楚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再也不能退了,一退的话就要挨宰,再没有原则,也还是只斗鸡呀。因此,楚成王派出了第二个使者,这一次,他派了屈完去探问。

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齐桓公想以武力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获得前进中斗鸡的最大收益值。其实齐桓公也给屈完提供了一个信息:我们也不想跟你们楚国打仗,但你们的行为太不尊重我了,现在你们得给我一点赔偿,至于如何赔,那就看你们的行动了。

屈完正是看穿了齐桓公这一点,说:“君侯协助天子,扶助弱小,讲究道义,那样人家才会真心真意地佩服你。要是光凭借武力使人屈服的话,那么,我们楚国虽然国力不强,但是却可以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做城墙,用汉水做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屈完的潜台词是:楚国不是吓大的,你们有实力,我们的实力也不比你们差,真要打起来,你们也未必就能够沾多大的光,你们想到楚国来占便宜,那是打错了算盘,大家如果好好谈的话,那还有和平解决的希望。当然这是以楚国真正的国力来说话的,这在博弈论中,也是运用话语威胁或声明的策略,可谓针锋相对,不卑不亢。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心里有点不高兴,可是他估计真要打起来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到时还会陷于两难的境地:进,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退,那就是前功尽弃,尽遭天下人耻笑。如是那样的话就会使齐国损失更大,那才真叫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而且现在楚国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这已算有了足够的面子了,更何况还在楚国的边境内跟楚国订立盟约,这几乎就在说楚国承认了齐国霸主地位一样了。因此,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楚国表面上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然后各诸侯国退兵回国去了。

在齐楚两国的争霸中,两只斗鸡之所以选择了一进一退的严格优势策略,是因为齐这只斗鸡要比楚国这只斗鸡稍稍的要强大些,因为它带有七国联军,国力和军力都稍占了优势,但不是绝对的优势,这也是后来签订和约的根本原因。在这场博弈中,楚国虽然认错了,失去了面子,但也不是失去了很多,更何况保全了国家,这正是两害相较取其轻;齐国也得到了形式上的收益值——楚国表面上承认了它的霸主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实中运用博弈论中的斗鸡定律,是要遵循一定条件和规则的。哪一只斗鸡前进,哪一只斗鸡后退,不是谁先说就听谁的,而是要进行实力的比较,谁稍微强大,谁就有更多的前进机会。但这种前进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则的,那就是前进和后退都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而且这个距离是两只斗鸡都能够接受的,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只要有一只斗鸡接受不了,那么斗鸡定律中的严格优势策略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