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11468400000042

第42章 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6)

1982年12月,在南京倡议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研究。被选为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杂写甲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吴文藻、冰心等人合译的《世界史纲》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有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新观察》等报刊上发表。

1983年3月,被选为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一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这一主题,发表了《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的演讲。9月,参加江苏省小城镇研讨会,做题为《小城镇大问题》的报告。《从事社会学五十年》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重访英伦》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4月,赴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论坛”首届大会,并发表题为《中国人口的合理安排问题》的论文。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题为《小城镇的发展在中国的社会意义》的演讲。《杂写乙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年3月,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组建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任所长,培养研究生。6月,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11月,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二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对“中国家庭及其变迁”的问题,发表了《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的演讲。《社会调查自白》由知识出版社出版;《杂写丙集》、《社会学的探索》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国与美国人》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小城镇四记》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1986年被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小城镇四记》获北京大学首届科研成果荣誉奖。《江村经济》一书中文译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杂写丁集》、《论小城镇及其他》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10月,赴澳门参加澳门东亚大学李约瑟讲座,并获东亚大学社会科学博士。宣读题为《中国人口分布问题的探索》的论文;发表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人类学教授巴博德访谈摘要《经历?见解?反思》。11月,赴日本东京都成蹊大学,做题为《社会学中国学派和我的学术经历》的学术报告。《小城镇四记》获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荣誉奖。《边区开发四题》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沿江六行》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著《文化论》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8年2月,赴美国纽约接受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奖。3月,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5月,赴湖南省长沙参加“全国城乡关系和边区发展研讨会”,发表题为《压力?时机?对策》的讲话。6月,赴香港出席香港大学主办的,主题为“宗教与伦理”的第三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发表题为《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的演讲。9月,赴美国访问。11月,赴香港,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在泰纳讲座宣读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论文。12月,作为中央代表团副团长赴广西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活动,五访金秀瑶山。《山水?人物》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费孝通选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费孝通学术精华录》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费孝通外访杂写》一书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研成果荣誉奖。《社会学概论》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1989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刊登于《北京大学学报》;发表《四年思路回顾》、《甘肃行》等文章。

1990年4月10日,在江泽民同志接见时,提出“将上海建成大陆的香港”的构想。12月,赴日本出席“东亚社会研究讨论会”,做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的讲话,在会议结束时,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个字的题词作纪念。发表《人的研究在中国》、《重访云南三村》等文章;《甘肃杂写》系列文章和《红场小记》刊于《瞭望》周刊。

1991年3月,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做题为《风雨同舟五十年》的讲话。发表《清华人的一代风骚》、《(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后记》、《关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些意见》等文章;《旧燕归来》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获北京大学学报首届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第三届科研成果奖、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1992年,《行行重行行》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3年9月,赴日本福冈接受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发表题为《关于人类学在中国》的演讲。10月,出席北京大学第二届“潘光旦纪念讲座”。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座谈会,做题为《略谈中国社会学》的演讲。赴苏州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主办的,主题为“中国人观念与行为探讨”的第四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做题为《个人?群体?社会》的演讲。11月,赴印度出席第四届英?甘地会议,发表题为《对“美好社会”的思考》的演讲,进一步阐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要义。被授予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终身会员。发表《寻根絮语》、《(史记)的书生私见》等文章;《逝者如斯》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人的研究在中国》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年1月,赴香港,以邵逸夫爵士杰出学人身份访问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并做题为《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的演讲。8月底至9月初,访问菲律宾,接受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发表题为《社会科学对中国农村发展的贡献》的演讲。发表《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从蚌龙想起》等文章;《芳草天涯》一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5年,出席北京大学第一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提交题为《从马林诺斯基学习文化论的体会》的论文;发表题为《讲课插话》的讲话。10月,参加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四届“潘光旦纪念讲座”及纪念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建所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发表《开风气育人才》的演讲。《行行重行行》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社会学类一等奖。发表《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小城镇研究十年反思》、《晋商的理财文化》、《开风气育人才》等文章;《言以助味》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发表《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等文章;《爱我家乡》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学术自述与反思》由三联书店出版,《费孝通学术文化随笔》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费孝通选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1月,出席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做题为《开创学术新风气》的发言。出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做题为《重读(江村经济)序言》和《反思?对话?文化自觉》的讲话。发表《青春作伴好还乡》、《人文价值再思考》、《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游滕王阁小记》等文章;《走出江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行行重行行续集》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1998年,发表《文化的传统与创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等文章;《往事重重》和译著《甘肃土人婚姻》由辽宁出版社出版。

1999年2月,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座谈,发表《参与超越神游冥想》的讲话。10月,赴江苏省吴江,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台湾东华大学主办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第六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开幕式,做题为《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的演讲。12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第55届毕业典礼并获得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发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文化的传统与创造》、《我心中的爱国者》、《家庭工业和私营企业》等文章。《费孝通文集》(十四卷本)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2000年,发表《关于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关于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再思考》、《论西部开发中的文化产业》、《故地重游多新见》等文章。

2001年10月,赴香港出席由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法鼓人文社会学院、东华大学联合主办的,主题为“科技发展与人文重建”的第七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开幕式。发表题为《进入二十一世纪时的回顾和前瞻》的讲话;后出席长城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讨会”。发表《关于“多元化的西部文化”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谈话》、《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等文章;群言出版社出版《费孝通文集》第15卷。

2002年11月,出席北京大学社会学建系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做题为《继往开来,建设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及《回眸七十年》的演讲。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发表《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补课”问题应引起知识界的注意》、《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等文章。《费孝通译文集》(上下册)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2003年3月,参加北京中国高校校友海外联谊会主办的“费孝通教育基金”成立大会。赴南京调查城镇化建设发展情况。11月,获首届江苏省小城镇建设与研究终身成就奖。12月,在北京参加“纪念费孝通教授《小城镇大问题》发表二十周年座谈会”,并发表了题为《再谈从小城镇到区域经济》的书面发言。12月28日,住进北京医院。

2004年,住院治疗。在“北京论坛”发表《“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书面发言;群言出版社出版《费孝通文集》第16卷。

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病逝。

附录2:

主要著作目录

1.《禄村农田》,商务印书馆,1943。

2.《初访美国》,上海:生活书店,1946。

3.《禄村农田》,商务印书馆,1943。

4.《民主、宪法、人权》,上海:生活书店,1946。

5.《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1946。

6.《乡土中国》,上海:观察社,1947。

7.《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47。

8.《美国人的性格》,上海:生活书店,1947。

9.《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

10.《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9。

11.《话说呼伦贝尔草原》,通俗文艺出版社,1956。

12.《访美掠影》,北京:三联书店,1979。

13.《民族与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15.《小城镇大问题》,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16.《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17.《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18.《社会学的探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19.《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0.《沿海六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21.《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22.《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23.《费孝通学术精华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24.《山水?人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5.《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26.《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7.《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28.《旧燕归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9.《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0.《行行重行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31.《逝者如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

32.《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3.《行行重行行(续集)》,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34.《走出江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35.《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6.《甘肃土人的婚姻》,(Schram,L.L.)著;费孝通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7.《费孝通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38.《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9.《从小城镇到开发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0.《费孝通文集》(第十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41.《费孝通论小城镇》,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42.《费孝通域外随笔》,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43.《费孝通人物随笔》,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44.《费孝通文化随笔》,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45.《费孝通文集》(第十五卷),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

46.《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7.《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费孝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8.《费孝通译文集》(上下册),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

49.《社会学初探》,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50.《费孝通文集》(第十六卷),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51.《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2.《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53.《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4.《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5.《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明举(1981~),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民族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民族学。湖北武汉,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