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11468400000041

第41章 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5)

[14]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1980年3月在美国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学会马林诺斯基奖的大会上的讲话).

[15]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16]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17]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8]费孝通.想起潘光旦老师的位育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19]费孝通.中国古代玉器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思想战线,2003(6).

[20]费孝通.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上的主旨发言[J].思想战线,2001(6).

[21]郑杭生.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纪念费孝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70周年[J].社会学研究,2006(1).

[22]邱泽奇.作为“粮食”的学术:费孝通先生周年祭[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23]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3).

[24]百年学术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在中国第六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Seminar上的发言,西北民族研究,2002(1).

[25]龙先琼.乡土认识的三重飞跃———人类学本土化视野下《江村经济》的意义及局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26]邱泽奇.费孝通与江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27]风笑天.费孝通实地研究法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0(11).

[28]徐庆全,杜明明.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的费孝通[J].炎黄春秋,2001(2).

[29]费孝通学术成就简介[J].江汉论坛,2002(1).

[30]映子,畅江.费孝通专访[J].今日民族,2000.

[31]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32]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33]潘乃谷.费孝通教授谈补课[J].西北民族研究.2003(2).

[34]费孝通,李亦园.从文化反思到人的自觉[J].战略与管理,1998(6).

[35]费孝通.费孝通学术著作自选集[C].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36]郑杭生:《读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5).

[37]费孝通在五七干校.炎黄春秋.2006(01).

[38]祁庆富.论吴文藻先生引进西方文化理论的贡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4).

[39]费孝通.人不知而不愠缅怀史禄国老师[A].费孝通文集[C].第十三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40]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M].(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41]费孝通.读马老师遗著《文化动态论》书后[J].北京大学学报,1998(5).

[4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43]吴文藻.花蓝瑶社会组织导言[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44]马戎,周星.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45]费孝通.关于西部的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0(2).

[46]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教出版社,2000.

附录1:

费孝通学术年谱

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县城(旧属苏州府)松陵镇富家桥弄一个传统的,同时又是一个善于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

1913年,入吴江县第一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916年,入吴江县第一初等小学(俗称雷震殿小学)。

1920年,举家迁至苏州城十全街,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读书。

1924年,转入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在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少年》杂志上,发表了《秀才先生的恶作剧》、《一根红缎带》等文章。

1925年,在《少年》杂志发表《新年的礼物》。

1927年,在《少年》杂志发表《圣诞节的话》、《圣诞节续话》。担任苏州《民报》副刊编辑。协助二哥费青办平成义务学校。

1928年,入东吴大学医预科。在《少年》杂志和东吴一中毕业纪念刊《水荇》上发表《年终》、《雪花》、《一封未寄的信》、《死》、《桂花》、《冬》等文章。

1929年,任东吴大学学生会秘书、校刊通讯秘书,参加东吴大学学潮。

1930年夏,参加上海沪江大学暑期学习班。秋,由东吴大学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老师。

1931年,翻译《印度农村改造问题》一文,刊于《社会问题》卷1第4期。

1932年,参加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班,听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派克教授讲学。以姐姐费达生的名义发表《提倡小规模制丝合作社》一文,刊于《国际贸易导报》卷4第6号。与费青合译《中国战争目击记》(又名《龙旗下》),刊于《再生》卷1第7、8、9期。

1933年,燕京大学社会系毕业,获社会学学士学位。撰写毕业论文《亲迎婚俗之研究》。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史禄国教授。这期间所写的《人类学几大派-功能学派之地位》刊于《社会思想》第24、25期;《中国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刊于《社会问题》第9期;《社会变迁研究中的都市与乡村》刊于11月5日的《北平晨报》;《我们在建设乡村事业中的经验》刊于《独立评论》第73号。

1934年,在史禄国教授指导下专修体质人类学课程。所写的《周族婚姻制度及社会组织一考》刊于《清华周刊》卷41第7期;《论社会组织》、《从社会进化到社会平衡》、《分析中华民族人种成分的方法和尝试》,分别刊登在2月7日、3月7日和10月17日的《北平晨报》;《论内省及意识》刊于天津4月23日的《益世报》;《复兴丝业的先声》刊登在5月10日《大公报?乡村建设》。

1935年,翻译《社会变迁》一书。到北平清河军营对那里的士兵进行人体测量。和王同惠一起开始翻译《甘肃土人的婚姻》。6月,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是(1)AnthropologyofKoreans;(2)AnthropologyofcriminalsinPeiping。8月,与王同惠结婚,同赴广西大瑶山做特种民族研究的课题。途中以《桂林通讯》为总题,报告田野工作情况,文章刊于《北京晨报》、天津《益世报》和《宇宙旬刊》。12月16日,在转移调查地点途中,因向导失引,费孝通误踏捕虎陷阱,身负重伤,王同惠觅援求救途中失足落入山涧,溺水遇难。调查被迫中断。

1936年,年初在广州柔济医院疗伤,开始整理、编写《花蓝瑶社会组织》。7月初至8月,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做实地调查。9月初从上海乘轮船赴英国留学。10月入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斯基教授。

1937年,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参加“席明纳”(讨论会),研究文化变迁问题。在马林诺斯基指导下整理在开弦弓村调查的资料,撰写博士论文。为天津《益世报》开辟《伦市寄言》专栏。

1938年春,申请论文答辩。夏,论文PeasantLifeinChina(中文译名《江村经济》)通过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秋初,离英返国。10月底,抵达云南省昆明。11月15日,赴禄丰县做实地调查。12月,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并在西南联大兼课。

1939年,博士论文PeasantLifeinChina在英国出版。马林诺斯基为之作序,称该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作联合成立的社会学研究工作站的工作,任研究员。

1940年,因日军轰炸昆明,社会学研究工作站迁至呈贡魁星阁。是年所写文章多刊于《今日评论》,如《农村土地权之外流》、《土地继承和农村的粉碎》、《患土地饥饿症者》、《农家费用的分析》、《西南工业的人力基础》等。

1941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除授课外,大部分时间用于魁阁工作站的实地调查。有大量的时评、政论及学术论文发表,分别刊于《今日评论》、《星期评论》、《东方杂志》、《当代评论》、《社会科学学报》。

1943年年初,与潘光旦教授等人赴大理讲学,并写《鸡足朝山记》在《生活导报》周刊连载。6月赴美国访问,写《旅美寄言》系列文章。所著《禄村农田》一书作为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丛刊乙集》的一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4年,译著《人文类型》作为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丛刊甲级》第三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5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由云南大学转入西南联大,仍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工作。被推举为《时代评论》主编。英文版EarthboundChina即《被土地束缚的中国》(中文版书名为《云南三村》)一书在美国出版。同时有大量的时评、政论性文章刊登在《时代评论》、《大公报》、《中央日报》、《自由论坛》、《民主周刊》等报刊上。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夏秋之交,因“李闻事件”到美国驻昆明领事馆避难。11月,应英国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访问英国。《人性与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初访美国》、《民主?宪法?人权》等书均由生活书店出版。另有时评、政论、随笔等多篇文章刊于《上海文化》、《文萃》、《时事评论》等刊物上。

1947年2月,离开英国途经新加坡、香港返回中国上海。3月,到北京,继续在清华大学执教,任社会学教授。《重访英伦》由大公报馆出版;《生育制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美国人的性格》由生活书店出版。另外还有近70篇文章分别刊载在《世纪评论》、《观察》、《知识与生活》、《大公报》等报刊上。其中《从社会结构看中国》系列和《杂话乡土社会》系列文章引人瞩目。

1948年4月,《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由上海观察社出版;与吴晗、袁方等合著的《皇权与绅权》亦由该社出版;《炉边天下》和《乡土复员论》两个系列,分别刊于《大公报》和《观察》杂志。另有大量文章发表于《中国建设》等刊物上。

1949年5月,出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

1950年6月,被任命为中央民族访问团副团长,率团访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表《什么叫搞通了思想》、《不改造就落后》、《解放以来》等文章。《大学的改造》一书由上海公司出版;《我这一年》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1951年6月,出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8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在《新观察》杂志发表《兄弟民族在贵州》系列文章,后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

1952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担任组织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继续进行民族问题的研究。发表《关于广西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等多篇文章,分别刊登在《新建设》和《新观察》等杂志上。

1953年,出席纪念斯大林逝世座谈会并发言。《打开了和平大门》一文刊于《光明日报》。

1955年,赴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调查知识分子问题。《话说呼伦贝尔草原》系列文章在《新观察》杂志上连载。

1956年8月,赴西南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史和知识分子问题调查。10月,被任命为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话说呼伦贝尔草原》一书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另有多篇文章刊于《新观察》、《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

1957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3月18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4月下旬至5月中旬,重访开弦弓村调查农村经济情况,写《重访江村》一文,刊于当年《新观察》的11、12期。5月3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早春前后》一文。

1962年夏,随全国政协视察团考察内蒙古。撰写回忆文章《留英记》。

1963年,翻译《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964年,《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2年,接待来华访问的费正清夫妇。与吴文藻、谢冰心等人翻译《世界史》。

1973年,继续翻译《世界史》。开始翻译《世界史纲》。

1974年4月,接待来访的日本人类学家中根千枝。

1975年,《世界史》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1976年,参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的内部刊物《民族问题资料摘译》的编译工作。

1977年,撰写《蓄意歪曲,无耻篡改》一文,批判江青关于“‘母系社会’就是女人掌权”的谬论,刊于《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员。

1978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1月,赴日本出席联合国京都东亚学者学术讨论会,发表题为《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改革的体会》的演讲。

1979年3月,参加有关“恢复社会学”问题的讨论会,被推举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主持召开了该会首届理事会。4月至5月,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考察。10月至11月,赴加拿大访问讲学。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柯明斯讲座,发表题为《中国的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的发展》的演讲。被聘为加拿大奎尔大学客座教授。

1980年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3月,赴美国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该年度马林诺斯基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做题为《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演讲。《访美掠影》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81年4月,赴澳大利亚讲学。8月,三访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山。10月,三访江村。11月,赴英国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章,并做题为《三访江村》的演讲。《生育制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重版;《民族与社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