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几百英里茫茫生死战区,终于有惊无险走出伊拉克
伊恩·迈克菲德兰,澳大利亚《悉尼每日电讯报》驻巴格达战地记者。2003年4月2日,他在被伊拉克当局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后,起初是在巴格达的新闻官员之间周旋,想尽办法却仍被生硬拒绝。此后,他穿越了几百英里的茫茫生死战区,终于有惊无险地走出了伊拉克。到达安全区后,他记述了自己遭伊拉克政权驱逐,在战火中周旋与穿越生死线的惊险经历。而此可见,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战地记者的工作是多么艰辛,人身安全是多么没有保障。
下文是根据迈克菲德兰的自述整理而成。
——前言
周旋在战火中
4月2日那天,伊恩·迈克菲德兰此前正准备从巴格达的一家饭店走出来,越过底格里斯河,冲向新闻部大楼,报道美军对那一地区的轰炸。巴格达负责管理新闻人员的一个官员冲着他走过来,两眼冒火,愤怒地挥舞着手,大声命令:“打起你的包裹,付完你的账单,走!你将被立刻遣送到安曼(约旦首都)。”迈克菲德兰想和他理论一番,说自己已经获得了地方当局的允许,可以在巴格达活动。但是他态度坚决,根本不理会迈克菲德兰的申辩。
此后迈克菲德兰费了许多周折,才找到了那个允许他活动的官员。不料,看着满脸着急的他和护送他的司机,那名官员耸耸肩,暗示他们遇上大麻烦了。迈克菲德兰这才开始明白,他争论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被送进监狱。他该怎么办呢?他着急地向在澳大利亚悉尼市的报社本部打电话,祈求可以打通一个能帮他的人。但是他知道这个希望很渺茫。他又打给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妻子,她也是记者。他们讨论了可能的外交交涉方法,或是可以自动缴纳“罚金”来赢得更长的居留时间。外面,爆炸声不绝于耳,炸弹好像就在他的身旁落下,电话线不断发颤。迈克菲德兰解释说:“留下来太危险了。而且当局对记者的限制太多了。我没有办法走出大楼去采访。”
15分钟后,一个当地官员走进迈克菲德兰的房间,不容置疑地命令他在巴格达当地时间早上5点必须离开,前往安曼。他必需通过人烟稀少的战区。想象一下就会明白,这个旅途将是危险重重。联军已经架起了路障,不会立即认出他的身份;而伊拉克人也没有兴趣保障他的安全。但是,迈克菲德兰别无选择。在经历了49个连轴转的紧张的工作日之后,他被迫开始了穿越伊拉克和约旦边境的危险旅途。
穿越生死线
伊恩·迈克菲德兰的生死旅途开始于巴格达当地时间凌晨5点半。那时这座城市刚刚迎来了晨曦。油井冒着黑烟,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萨达姆敢死队驻守在很多隐蔽的角落里,还有一些士兵在大街上警觉地巡逻。他和一队法国新闻工作者一起,以每小时85英里的速度向西赶往边境。他的心悬在喉咙里,天知道什么时候炮弹会掉到自己的头上。
在5个小时的路途中,迈克菲德兰他们看到了很多交火的痕迹,路旁是炸得稀巴烂的车辆,路面上留着深深浅浅的弹坑。他们在一个加油站停下,加了42升汽油,才花了不到1美元(在产油国里,石油竟如此便宜),然后继续西行。他们路过成群的山羊和骆驼(老百姓依然在劳动与生活),还看到了更多的战斗的痕迹——不少桥梁被毁,一辆新近被炸的公共汽车的残骸孤零零地立在公路上。他们小心地绕道前行。
迈克菲德兰他们的死亡之旅还剩下了最后一段,再有100英里就到达伊拉克边境了。他们穿过鲁特拜小镇,它新近刚被美英联军的B52轰炸机扫荡过,坍塌的楼房随处可见,却没有看到几个人。然后他们提心吊胆地路过了看起来已经报废的当地防空炮火装备。法国同行在前往叙利亚的路口和迈克菲德兰分手,他们去了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迈克菲德兰则继续向安曼进发。
在经历了重重惊险之后,迈克菲德兰在10点半终于到达了伊约边境。过境手续倒是办得很快,刚到中午时分,他就已经在约旦的领土上了,而那块悬在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他找到一家旅馆,洗了一个热水澡,吃了一顿像样的饭,在没有炮弹轰炸声的骚扰下,安心地睡了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