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署向全国进军过程中,毛泽东还对处理香港、澳门和台湾、西藏问题作了通盘考虑。早在1946年12月9日,毛泽东在回答西方记者关于中共对香港问题态度的提问时就指出:“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1949年2月1日至3日,毛泽东在同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斯大林派来中国的代表米高扬会谈中指出: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
大陆上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
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相反,恐怕利用这两地的原来地位,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总之,要看形势的发展再作最后决定。比较麻烦的有两处:台湾和西藏。其实,西藏问题也并不难解决,只是不能过于鲁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放它更需要时间。
依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制定的方针和部署,在国共和谈破裂后,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扫荡残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进军。
四、进军号角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和指示,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在淮海、平津战役结束后,即开始进行向全国进军的全面准备。
全军整编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1日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指出,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关于战略任务,更进一步地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的要求,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关于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特作下列各项的统一规定:
(1)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
野战部队实行正规编制,统一称号,纵队改称为军,师和旅统一称师,不再称旅;地方部队以警备旅、独立旅为最高单位,不再称师;游击部队仍保留纵队、支队等名称。野战部队自军、师、团直到营、连、排、班,地方部队自旅以下各级一般按三三制编组,特殊情况亦可按军辖两师,师(旅)辖两团,团分为大团、小团的临时编制;游击部队的编制则视情况自定。不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还是游击部队,团和军分区以上各部队的正式名称,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
(2)野战部队军以上设野战军和兵团两级。
依情况需要,军及独立师,或分隶于兵团,或直属于野战军。
兵团一般分隶于野战军,但亦得受军委指挥。在必要时,兵团、军或独立师,亦得划归军区指挥。野战军和兵团所辖军、师数目,视需要和可能定之。野战军分为4个,以地区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
兵团以现有的8个增至20个,即西北野战军为第1至第2兵团;中原野战军为第3至第6兵团;华东野战军为第7至第11兵团;东北野战军为第12至第17兵团;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为第18至第20兵团。各兵团的正式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某兵团。
军由现有的55个(纵队)168个师(旅),增加至70个军210个师的番号。
按各野战军现有的纵队、师(旅)的数目,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1至第7军,师的番号为第1至第21师;中原野战军整编为第10至第17军,师的番号为第28师至第51师;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20至第35军,师的番号为第58师至第105师;东北野战军整编为第38军至第56军,师的番号为第112师至第168师;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整编为第60军至第70军,师的番号为第178师至第210师。剩余的军、师番号,留待以后新建部队使用。
特种兵中的骑兵部队,除直属于步兵师、步兵团的部队外,凡属战略骑兵,一律改称为骑兵师、骑兵团。骑兵师或骑兵团,按需要隶属于军、兵团或野战军,必要时亦可隶属于军区。炮兵部队,属于军以下管辖的部队不另编番号,野战军、兵团或军区直属部队,改称为炮兵师、炮兵团,并按军委规定的序号统一排列。
为利于炮兵部队休整时的集中训练,野战军或军区应设立炮兵司令部;野战军在条件具备时,应组织特种兵纵队,统率直属的炮兵部队、战车部队及工兵部队。
(3)地方部队的建制属于军区系统。
军区分为4级,与中央局同级并受其领导者为一级军区,共有5个,即西北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与中央分局同级并受其领导的为二级军区;与区(省)党委同级并受其领导者为三级军区;与地委同级并受其领导者为军分区。二级、三级军区和军分区均以所辖地区命名,如“豫皖苏军区”,“鲁南军区”,“三边军分区”等。地方部队的编制,由各一级军区自行规定,呈报军委批准施行;各警备旅、独立旅和独立团,全军不统一番号,由各一级军区自行排列。
(4)游击部队,不论在新区、在老区的边沿区,各当地军事指挥机关均应依情况需要和可能自行组织,然后向上级报告。
上述《规定》下发后,由于各野战军和各大军区部队正在与国民党军进行紧张的战略决战,没有时间进行整编,仅东北野战军于辽沈战役结束后在11月12日下达了整编命令,颁布各纵队、师的新番号,但由于紧接着进行平津战役,因此,实际上延至战役结束后才正式启用新番号。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又发出《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指出:根据战争的发展,去年11月1日关于各野战军冠以军区地名已不合适,决定改为按序数排列,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
遵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和1949年1月15日的指示,各野战军、各大军区于1949年2月开始相继进行整编。整编的具体情况是:
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参谋长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张德生。下辖:骑兵第1、第2师;第1军(由第1纵队改称),军长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辖第1、第2、第3师;第2军(由第2纵队改称),军长兼政治委员王震,辖第4、第5、第6师;第3军(由第3纵队改称),军长许光达,辖第7、第8、第9师;第4军(由第4纵队改称),军长王世泰,政治委员张仲良,辖第10、第11、第12师;
第6军(由第6纵队改称),军长罗元发,政治委员徐立清,辖第16、第17师;第7军(由第7纵队改称),军长彭绍辉,代政治委员孙志远,辖第19、第20师;第8军(由第8纵队改称),军长姚蝗,辖第22、第23师,不久,该军拨归华北军区建制。5月,由晋绥军区部队和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分别组成第18、第21师,分别拨归第6、第7军建制。6月,组建第1、第2兵团,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政治部主任孙志远,下辖第1、第2、第7军;第2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王世泰,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参谋长张文舟,下辖第2、第3、第6军。
兵团组成后,军的领导人相应作了部分调整。郭鹏任第2军军长,王恩茂任政治委员;黄新廷任第3军军长,朱明任政治委员;张达志任第4军军长;罗贵波任第7军政治委员。全野战军共15.5万人。
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下辖: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达,副司令员孔从周;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副司令员王近山、杜义德,政治部主任阎红彦,后勤部部长刘清,辖第10军(由第2纵队改称),军长杜义德(兼),政治委员王维纲,辖第28、第29师;第11军(由第3纵队改称),军长曾绍山,政治委员鲍先志,辖第31、第32、第33师;第12军(由第6纵队改称),军长兼政治委员王近山(兼),辖第34、第35、第36师。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副司令员郭天民,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后勤部部长赵炳润,后勤部政治委员杨世荣,辖第13军(由第4纵队第10、第13旅及豫西军区部队组成),军长周希汉,政治委员刘有光,辖第37、第38、第39师;第14军(由第4纵队第11、第22旅及淮海战役起义之廖运周师组成),军长李成芳,政治委员雷荣天,辖第40、第41、第42师;第15军(由第9纵队改称),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辖第43、第44、第45师。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副政治委员张霖芝,政治部主任甘渭汉,后勤部部长吴机章,辖第16军(由第1纵队第1、第2旅及豫皖苏军区部队一部组成),军长尹先炳,政治委员王辉球,辖第46、第47、第48师;第17军(由第11纵队及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等部组成),军长王秉璋,政治委员赵健民,辖第49、第50、第51师;第18军(由第1纵队第20旅及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军长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辖第52、第53、第54师。全野战军共28万余人。6月,将皖北军区独立师改称第30师,拨归第10军建制。
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冶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下辖:教导师;军政干部学校,副政治委员张崇文;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政治委员张凯,副政治委员刘述周,参谋长叶超,政治部主任喻新华。第7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谭启龙,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姬鹏飞,参谋长李希迎,辖第21军(由第2纵队改称),军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康志强,辖第6l、第62、第63师;
第22军(由第3纵队改称),军长孙继先,政治委员丁秋生,辖第64、第65、第66师;第23军(由第4纵队改称),军长陶勇,政治委员卢胜,辖第67、第68、第69师;第35军(由济南战役起义的吴化文部和鲁中南纵队合编组成),军长吴化文,政治委员何克希,辖第103、第104、第105师。第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袁仲贤,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参谋长何以祥,辖第24军(由第6纵队改称),军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廖海光,辖第70、第71、第72师;第25军(由第7纵队改称),军长成钧,政治委员黄火星,辖第73、第74、第75师;第26军(由第8纵队改称),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王一平,辖第76、第77、第78师;第34军(由淮海战役起义的何基沣部和江淮军区第34旅、独立旅合编组成),军长何基沣,政治委员赵启民,辖第100、第101、第102师。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郭化若,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辖第20军(由第1纵队改称),军长刘飞,政治委员陈时夫,辖第58、第59、第60师;
第27军(由第9纵队改称),军长聂凤智,政治委员刘浩天,辖第79、第80、第81师;第30军(由第12纵队改称),军长谢振华,政治委员李干辉,辖第88、第89、第90师;第33军(由淮海战役起义的张克侠部和渤海纵队合编组成),军长张克侠,政治委员韩念龙,辖第97、第98、第99师。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参谋长陈庆先,政治部主任刘培善,辖第28军(由第10纵队改称),军长朱绍清,政治委员陈美藻,辖第82、第83、第84师;第29军(由第11纵队改称),军长胡炳云,政治委员张藩,辖第85、第86、第87师;第31军(由第13纵队改称),军长周志坚,政治委员陈华堂,辖第91、第92、第93师。
两广纵队番号不变,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雷经天。全野战军共58.1万人。
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谭政,副参谋长曹祥仁,政治部副主任陶铸。下辖:特种兵司令部(由炮兵司令部改编),司令员萧华,政治委员钟赤兵,副司令员苏进、贾陶、匡裕民,副政治委员邱创成,参谋长苏进(兼),政治部主任唐凯,辖炮兵第1、第2师,战车师,高射炮指挥所,工兵指挥所。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司令员彭明治,参谋长黄志勇,政治部主任刘道生。第38军(由第1纵队改称),军长李天佑,政治委员梁必业,辖第112、第113、第114、第151师;第39军(由第2纵队改称),军长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辖第115、第116、第117、第152师;第40军(由第3纵队改称),军长韩先楚,政治委罗舜初,辖第118、第119、第120、第153师;第41军(由第4纵队改称),军长吴克华,政治委员莫文骅,辖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师;第42军(由第5纵队改称),军长万毅,政治委员刘兴元,辖第124、第125、第126、第155师;第43军(由第6纵队改称),军长洪学智,政治委员赖传珠,辖第127、第128、第129、第156师;第44军(由第7纵队改称),军长邓华,政治委员吴富善,辖第130、第131、第132、第157师;第45军(由第8纵队改称),军长黄永胜,政治委员邱会作,辖第133、第134、第135、第158师;第46军(由第9纵队改称),军长詹才芳,政治委员李中权,辖第136、第137、第138、第159师;第47军(由第10纵队改称),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周赤萍,辖第139、第140、第141、第160师;第48军(由第11纵队改称),军长贺晋年,政治委员陈仁麒,辖第142、第143、第144、第161师;第49军(由第12纵队改称),军长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野战军另辖骑兵第5师、第165师、整训第5师。全野战军共90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