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石塔的石刻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组5-7块组成,都叠垒成塔形,每块石刻周围都雕有佛龛,龛内有佛像。每龛内除一佛像外,还分别衬有数目不等的菩萨、僧侣、力士。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用龙首和各种花卉图案装饰。
图案奇出多变,同是用龙首拱装饰的,龙首取势却变化多端,有的垂首汲取,有的昂首欲飞,有的逍遥平视,有的怒欲吞云,有的嬉戏吐雾,有的口衔佩玉垂穗……个体造像共50尊,大小不一,大的高3米余,小的仅0.3米,分佛、菩萨、罗汉三种。造像的衣着、形体、形态刻画得细腻、逼真、生动。造型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珍宝。
石刻馆还珍藏首《陶贴珍刻》,为东晋学者陶渊明手书“似古杂诗”十二首玉石石刻。
馆中还陈列着康熙临摹的宋朝书法家米芾的《千字文》诗及他本人的前言后语的御书石刻,共保存康熙字迹1246个,全部楷中带草,笔势深得米芾“风墙阵马、沉着痛快”的书法真传。在书刻前后、中间,分别附有康熙的自用“康熙宸翰”、“敕几清晏”、“稽古右文之章”、“龙天主人”和“康熙御笔之宝”等五方特备印章。字数之多,为全国所罕见。
南涅水石刻造像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佛教、民俗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1989年该馆建成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新笔题写了馆名。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潞安府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坐落在长治市长兴东路。规格宏大,布局奇特,是国内现存府级城隍庙中较完好的一座。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曾多次矿建重修,城为一座具有重要协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庙内全部殿宇沿中轴线布局,轴线分明,纵横对称。中轴线上,从九龙壁(琉璃影壁)始,列有吊桥、街门楼、牌坊、山门、戏楼、献亭、中殿、大殿、寝宫。两侧配以耳殿、廊庑等,共有三院。整个布局,疏密有致,气势雄伟。各殿飞檐凌空,斗拱交错,殿顶琉璃,富丽堂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上党门
上党门是长治的象征和标志。它位于长治市区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岗上,是古代上党郡署的大门。
“上党”是个地名,始称于战国,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地区的榆社、左权、和顺县和临汾地区的安泽县。关于“上党”的含义,《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方志中说“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也就是说,上党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上党郡。郡府设在今长治市。
上党门
上党门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约581-600年)。它的门楼海拔1500米,与太行山的山顶齐高,十分雄伟壮观。登上门楼远眺,上党古城景色历历在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唐朝景龙元年(707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
他在隋朝建筑的基础上,对上党门进行装饰,并在附近修建了梳妆楼、看花楼、德风亭等建筑。他做了皇帝后,又重返这里增修了飞龙宫、圣瑞阁、望云轩等。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大举南下,攻陷隆德(今长治市),上党门毁于兵火之中。现在的上党门是明代重建的。
上党门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门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钟鼓楼一曰“风驰”,一曰“云动”。意思是说建筑在上党的上党门高耸天外。两楼台基高峙,平行排列,遥相映衬。楼高门低,高低错落,主从分别,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严,极富民族风格。
上党门作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得到了多次维修和彩画。现在的上党门更加雄伟壮观,景色焕然一新。
五凤楼
长治市南35公里的长治县南宋村,矗立着一座高耸参天的古代建筑,名曰五凤楼。
五凤楼,是玉皇观的山门,高达五层,约20米,层层挑角飞檐,远近层叠,华檐翠壁,琉璃脊兽,光彩耀目,风华多姿。楼下八卦灶顶,结构精巧。该楼建于元代,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四次修葺,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踩石阶扶栏上楼顶,凭窗远眺,莽莽山川一目收,浩瀚大地入眼帘。
五凤楼坐北朝南,两旁筑有钟楼、鼓楼,松柏掩映。下楼进大门,抬眼望,门内有“天上至尊”,门外有“巍巍浩腾”各四个大字,笔锋犀利遒劲。过二门,有一高大的方阁,四角四根青石柱,各雕首二龙戏珠。龙飞珠舞,栩栩如生。东西厢房各有10间,其中有4间保持原先风貌。最后是浩然大殿,名叫“玉皇观”。殿内雕梁画栋,虽具风采,殿顶古式琉璃瓦铺砌,殿脊东西各有三条黄、绿色飞龙相映,在阳光照耀下,栩栩生辉。
五凤楼记载着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古时候,玉皇大帝生了五个姑娘,依次起名叫金凤、银凤、玉凤、彩凤、翠凤。这姐妹五人,一个个如花似玉。她们不甘心过天庭那种寡淡无聊的神仙生活,就相约下天与凡人共居。当她们走到此处时,被守天神发觉,立即报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传令要她们五姐妹立即返回天宫。五凤抗令不从。玉皇大帝恼羞成怒,传令天兵天将强迫她们回天。五姐妹相抱成团,宁死不返。玉皇大帝再次传令,以天庭律条治罪,派出雷神霹雷闪电将五姐妹击死于此。五凤姐妹当即化作一架山脉,故称凤凰山,五凤之魂就居于山首。又因其父是玉皇大帝,所以后人为纪念五凤姐妹,故在此处建筑了五凤楼,把大殿叫做玉皇观,表示吉祥如意。
据说,像这样结构错综复杂,形体壮伟高大的五凤楼,世界上只有三座,其余两座在中国的北京和日本的东京。至于一般的五凤楼,全国也只有十多个。
法兴寺
在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山上有一座名扬华夏的法兴寺。
法兴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后凉神鼎元年(401年)。据说,当年有一高僧云游至慈林山,十分欣赏这里的佛地风光,便在山上修了这座慈林寺。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李治皇帝从开封去太原,途中曾游览慈寺,改寺为“广胜寺”,并送给寺院两株牡丹花。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赵曙皇帝又把广胜寺改为“法兴寺”。
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采掘区域,70年代后期出现地面下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县、市、省乃至中央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
翠云山与巍峨峻峭的慈林山东西相对,山峦叠翠的丹朱岭屏列于北,银带似的太洛公路与焦(作)太(原)铁路相交于东,山脚下终年流淌着清澈明快的丹河水。山风吹来,松涛阵阵,白云飘飘,进山如入仙境,令人心矿神怡。
法兴寺于1980年动工搬迁,现已竣工。新建的寺院坐落在翠云山南麓,占地面积60亩(4公顷),是原寺面积的6倍。寺前新修的停车场与山脚下的崔庄村连为一体。人口处巧妙地保留了两棵长在山坡、伸向前方的柏树,像黄山的迎客松一样,以它四季常青的绿色,迎接游客的光临。
登60个石阶方到山门。此门属于复建部分。法兴寺原址的平面布局形式,雏形定于唐代,并经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缮增建,清代的一次竟用了13年之久,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常遭损毁,山门不知何年已荡然无存。“后魏建修知创始,大唐完构复更新,兴废几经春。”这就是对法兴寺历经沧桑的真实写照。新候船的山门是依照遗址尺寸而复建的。进入山门后对称地立于东西两侧的是关帝殿和迦兰殿。关帝殿三间,为明清两代风格,内供奉关帝神;迦兰殿为新增的建筑。
穿过两殿,位于中轴线上的便是舍利塔。此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记载,唐咸亨四年(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刺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扩建,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并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淋,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仅有的。当年建塔时,正逢佛教臻于极盛的唐代,郑惠王赐予舍利子和大藏经更造成深远影响,后人都把此地称做福地,从而才带来了法兴寺的兴盛。
舍利塔后,前殿之前,有一座燃灯塔。燃灯塔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之句,所以人们又叫它石雕长明灯。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有三个,法兴寺这盏灯台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雕的珍品。
前殿,又叫圆觉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建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殿高约8米,石门框,格扇窗,骨架全为石柱、木柱支撑,斗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雄浑庄重。顶为六架椽悬山顶,五脊门兽。殿内的18尊佛像多为宋代泥塑。殿中石砌一“凹”字佛台,一尊释迦佛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列座。台前分站两躯护法金刚。南海观音则与释迦佛像背向而坐。两边靠墙竖着12尊圆觉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半裸,面庞圆润,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特别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口角,造型优美逼真。中殿,又叫三长殿,同堂供奉着佛、儒、道三教祖师。原址仅存佛台,其余毁于战火。复建的中殿,规模小于前殿,色彩比前殿鲜明。前殿多为石木本色,古朴素淡,保留着宋代风韵。中殿却用黄绿琉璃脊兽,筒板瓦装饰,油漆红柱,彩雕浮绘,典雅艳丽,赏心悦目,显然属明清遗构。殿上按原样立有各代石碑。后殿,属复建部分。整个殿依山而建,紧靠翠云山顶,站在殿前可鸟瞰全寺。前、中、后三殿各有配殿、厢房和耳殿,都以中轴线配建东西两侧,构成一进三院的复建配套建筑,规模小于主展,但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布局严谨,左右对峙,充分展示出古代寺庙建筑的对称美,将主殿衬托得愈加华贵雄壮。
法兴寺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了,但历久兴盛不衰,魅力不减。
金灯寺
金灯寺坐落在平顺县城东北58公里的林滤山东面游云缭绕的陡崖之上。寺顶有巨崖当空,寺下俯万丈深渊,坐北面南,由东往西形成了藏奇纳胜的七进院落。它由大小14个石窟组成。
窟的外檐就山开凿,建成殿堂,自成一局。中间辟门,左右辟窗,拱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结构奇特精巧,简朴粗犷中显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颇具金灯寺地方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水陆殿(又称水罗殿)。走进殿内,迎面高高莲台上,神态伟岸的释迦牟民结跏趺坐,左文殊右普贤神灵活现,楚楚动人。殿内有一处“液池琼台”,泉水从殿西北角的石缝中流出,注入水池,清澈见底。池沼上凿有石堤,香客游似乎在认真地练功夫。环顾四周,墙面上满是浮雕壁画,有的画面是佛祖在向他的弟子们讲经论道,有的是一般佛堂中不常见的十大天王,还有的是菩萨、罗汉。水陆殿占地125平方米,浮雕壁画79幅,真可谓石刻艺术宫殿。
走出水陆殿,来到其余几院,窟内或是袒腹露肚的弥勒佛,或是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或是威威武武的泰山神,或是伽兰、罗汉,千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第六窟曾是藏经殿,殿内有一座6米高的大铜佛,内藏经书数卷,可惜现在已不知去向。
由金灯寺往北行数百米,便是石塔林。大大小小的舍利塔有46座,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为青石雕造,塔基呈正六边形,高8.8米,中心有石室,内径1.25米,镶有石门,门框两侧刻有字,隐约可辩“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芊禅法师的安葬处。芊禅法师名静真,河南安阳人,曾拜名僧清果膝下为徒,先在著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练。后来他云游四方,夜眠虎穴,以虎为伴,每天拽虎携钵沿途募化。最后,登上风景独特的林滤山,心中不胜欢喜,便在这里落脚,创建了金灯寺。
金灯寺始建于北齐,起初叫宝岩寺,后来芊禅法师惊奇地发现每到夜晚就有两盏金灯由东而西飘入寺内,寺顿时金光满照,所以便把宝岩寺改名为金灯寺。现在寺东面的一个山头叫“起灯山”,寺西不远处的山头叫“落灯山”。传说终归是传说,不过住在金灯寺内,每晚不管有无月亮,数米内的东西均可看清,读书写字,穿针引线也不会出错,这就是金灯寺的又一奇观了。
沿金灯寺旁的一小石径下行数百米,便到了南天门。“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场,俯瞰翠微恋屿低。”这幅楹联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南天门的景致。那入口处,八大金刚把守着,令人望而生畏。数十尊金刚罗汉经千年风吹雨淋,目剥月蚀,已神体残缺,面目全非,但人们仍把它们奉为宝物维护着。
金灯寺建筑奇特,雕刻优美,别具风格,确是一座石刻艺术的珍奇宝殿。
原起寺
原起寺坐落在潞城市东北22公里的凤凰山上,占地1200平方米。
该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后经历代维修、扩建,成为唐宋两代混合结构,是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寺院周围有砖砌花栏围墙,院内佛殿三间,琉璃九脊屋盖,飞檐斗拱,雅致古朴,十分壮观。殿前有正方形香亭一座,亭下有八角青石经幢一座,前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建寺的“铭记”,幢座八面雕刻的使女乐人,各个风姿动人。殿西矗立着北宋间(1087年)建造的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宝塔),巍峨凌云。塔身八角七级,高17米,层层飞檐斗拱,节节精雕细刻,形状各异。塔顶八安装8个铁人,人个威风凛凛,闪闪发光。每个挑角各挂一个铁铃,风吹铃响,丁零不止。这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宋代密檐式砖塔。
原起寺
殿前石柱上刻着“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铃声夜听潮”。后檐石栏上刻着“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这两副楹联逼真地描绘了原起寺的景观特色。
原起寺规模虽小,但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崖上起台,台上建寺,寺内举塔,塔高参天。既有古代建筑的雄伟气魄,又有天下名寺的幽雅意境。立院仰视,塔寺沉迷于烟雾之中,偶听塔角铃鸣,更觉得意趣无穷。
夏日登寺远眺,群山环抱,苍翠欲滴,东望漳水,粼粼闪光。券桥飞虹,塔寺倒影。四围点点村舍,炊烟缕缕。山光水色,分外迷人。坐在寺院香亭之下,听老人讲“仙女化凤”、“圣人造塔”、“铁人托梦”的神话传说,倍觉寺院神秘、奇特。
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