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四日,各路大军直逼长治城下。在开始强攻长治时,情况突变。阎锡山八十三军三个师约七千人于九月二十七日到达沁县城,其先头部队四个团,于九月二一八日十二时已进抵新店(沁县城东南三十五里),有继续南下援长治被围之敌的迹象。这时,刘邓首长当即改变了攻城的决心,变攻城为打援。准备在援敌进至常隆、上村镇一带时,坚决在野战中歼灭敌人。并同时歼灭可能由长治出城接应或突围的敌人。于是,刘邓命令以陈再道指挥冀南纵队、决死队第一旅全部及石(志本)于(一川)支队为攻城部队,继续佯攻长治城,吸引八十三军向长治急援;以李达、陈锡联指挥太行第二支队(缺三十团)、第四支队及十七师为打援之右翼队;以陈赓指挥三八六旅及太行第三支队为打援之左翼队,钳击援敌;以三十团为独立支队,由北尾击南援之敌,堵住它的退路。
阎军援兵沿白晋公路长驱南下,九月三十日行至虒亭镇,忽然离开公路,跨过漳河,沿虒亭至屯留的南大路向南挺进。于是刘邓立即变更部署,改在虒屯公路两侧钳击敌援军,而以十七师和独立支队尾击援敌。十月二日,我主力预期遭遇敌援军于屯留西北之王家渠、白龙坡至井道上之线,我军当即从正面诱敌继续前进,并展开两翼迂回,同时尾敌前进部队向南展开攻击,将敌人合围于老爷岭、磨盘脑地区。,敌人扼守在磨盘山,五巑山和老爷山等制高点,企图利用险要地形与我军决战。
在白晋公路上,虒亭和夏店之间,有一个村庄名叫大平。当时,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已移驻在这里。
十月四日,我各路大军向敌援兵发起猛攻。双方火力十分激烈。继数昼夜激战,我歼灭一部分敌人,但我军数次猛攻老爷山都没攻上去。太岳部队二十团的指战员急中生智,于夜间从东侧迂回过去,突然占领了两个小山粱,切断了山上守敌和其北面主力的联系,并占领了北山水源。至此,我军由强攻改为围困。白天阻敌下山,晚上主动出击。敌人被困山头,缺粮断水,打了两天,伤亡过半,士气低落,军心动摇。这时我已判明援敌是阎锡山的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领的二十三军、八十三军,省防军等共八个师,附炮兵两个团,共两万余人,兵力与我相当。
为了加强我军,争夺优势,刘邓乃下令调动围城之冀南纵队等部作后续力量,投入战斗,并白天开进,示形于敌;同时采取围三阙一战法,在北面给敌人虚留生路,主力猛攻磨盘脑、老爷岭,以加速其动摇,避免它作困兽之斗。十月五日,老爷岭的敌人不得不放弃主峰,向北逃窜。老爷岭立即被我太岳部队占领。与此同时,太行部队在磨盘脑和五巑山也挫败了敌人。彭毓斌见势不妙,决定放弃增援长治计划。为了迷惑我军,他命令大队佯向南进,辎重后勤和指挥机关却向沁县方面北逃。刘邓首长很快识破敌人的企图,当即命令太岳部队追赶敌人并超过敌人,迫使敌人停止在虒亭以南地区,以便围歼。十月五日黄昏开始,太岳部队二十团夤夜冒雨爬山抄小路急进,六日拂晓在土落村南赶上并截住了敌人。敌人用密集的炮火发起冲锋。二十团团长楚大明同志组织反击,与敌人白刃搏斗。敌人的兵团冲击,一连八次都未成功。二十团固守阵地,赢得了时间。六日傍晚,太行、太岳、冀南各路大军分别从左方、右方和后方围拢上去,将敌人装进口袋。
经过激战,两万多敌人全部被歼。敌副总指挥兼炮兵司令胡三余四十六师师长郭溶,四十九师师长张宏、六十六师师长成佩膺均被我军活捉。敌总指挥彭毓斌被我击毙。
(三)解放长治,歼敌桃川。
在彭毓斌的两个军即将被歼的时候,阎锡山从太原给困守在长治的史泽波发一密电,内称“上党必争,长治必守,援军必到,叛军必灭”,为长治城里的孤敌打气。史泽波一直期待着援兵来解围救命,并且组织“敢死队”,拚命突围达十七次之多。我军打援战斗的胜利结束,使史泽波慌了手脚。十月八日黄昏,他趁着大雨浓雾,偷偷弃城向西逃窜,企图奔回临汾。我军太行部队两个团一路尾追,于十月十日在沁水县的香沟追上了敌人的后卫都队。激战一小时后,俘敌七百余人,把敌人的尾巴吃掉。然后追到大庙庄地带,咬住了敌人的主力部队,又在大庙庄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时,远在襄垣的太岳部队接到命令,要他们赶到东峪、西峪一带截住敌人。太岳部队随即从土落村出发,用最快的速度,沿吾元、张店急进。当他们赶到东、西峪时,不料敌人已经过去。
于是他们兵分三路:二十一团走山梁,二十团和三十八团走山沟,急速前进;另一个团——七七二团从土落村出发时就单独沿张店、将军岭一线绕大弯子插过去,在沁水县的桃川附近跑到敌人韵前面。十月十日,七七二团和敌人在将军岭打响,太岳部队其余三个团也于十一日拂晓在佛庙岭投入战斗。此时,在大庙庄和敌人激战的太行部队,已把敌人包围、压缩在桃川附近。
十月十二日下午三时,我军发起总攻,六时即结束战斗。史泽波的万余人马,除少数先头部队溜掉外,全都被歼。十九军军长史泽波、六十八师师长郭天辛、三十七师师长杨文彩等,均被我军活捉。至此,上党战役胜利结束。除沁县外,晋东南地区全部解放。
四、上党战役大评点
(一)上党战役胜利的原因
这次战役的成功首先是中共中央、毛泽东正确确立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上党战役后,毛泽东说:“国民党一方面同我们谈判,另一方面又在积极进攻解放区。”“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
其次,在战役的指挥上,也十分高超巧妙,灵活在机动,显示了刘伯承炉火纯青的指挥艺术。例如,在攻城一时受挫的情况下,及时改变战役重心,以伏击手段先打援军;对守军采取网开一面的战法,诱使守军突围而于野战中歼灭之;对逃跑之敌实施猛烈穿插,打烂其队形,同时以兜击、侧击和人民武装捕歼散敌相结合,达到了全歼敌人的目的,等等。
(二)上党战役的战略意义
上党战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前哨战,也是一个成功的歼灭战。它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的和平谈判,迟滞了国民党向华北解放区的大举进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国民党“国防部”编纂《勘乱战史》中曾黯然神伤地写道,上党之失,“即予匪回窜平汉之机,使华北、华中陷入分离,国军之北上受降,大受阻挠,而黄河以北之晋、冀、豫地区之匪自此连成一片,获得兵力运用之自由,使我豫东、鲁西时受威胁,晋南、豫北无法开展,影响尔后作战,实至深钜……”
上党战役也促进了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由游击兵团向适应大规模运动作战的正规兵团的转变。邓小平后来回忆说:“阎锡山进攻上党区有3.8万多人,我们比他们还少一点,也就是3万出头,从编制上讲,一个完整的编制充实的团都没有,而且装备很差,弹药很少,可以说是一群游击队的集合。还有就是临战前没有指挥作战的将军……我们是乘坐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运输机回太行的……一下飞机就上前线,在那样的情况下,把阎锡山的进攻部队完全消灭可不容易啊,应该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上党的砝码重重地压在重庆的谈判桌上,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蒋介石闻讯,如同挨了一记闷棍,心中十分恼火。为了对付舆论的谴责,他欲盖弥彰,将责任全部推卸到阎锡山身上:“这是阎锡山自己作主干的事,中央并不知道。”
五、上党战役两军主要人物简介
(一)共产党晋冀鲁豫军区
刘伯承
刘伯承(公元1892—1986年),四川开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在军事教育和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撰写和翻译的军事著作,在我国军事科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
(一)做文武双全的人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在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张家坝。刘伯承的父亲原是个读书人,后来回乡种田,是乡里有名的“泥脚文人”。他对儿子管教很严,刘伯承四岁起开始读书识字。六岁的时候,进私塾读书。
私塾的先生叫任贤书,曾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手下的官员,他不但为人正直,学识渊博,还有一身高强的武艺。他不但教学生读书写字,也教他们习武。他告诉刘伯承:
“现在,国家贫弱,豺狼当道,列强瓜分我疆土,救国救民的大业全靠你们了。你们只有文武双全才能担任大任!”听了老师的话,刘伯承挺起胸脯说:
“我要做个能文能武的人,什么苦都不怕!”从此,他学习、练武都很用心,成绩也特别好。任先生高兴地对刘伯承的父亲说:
“我的几十个学生中,你的儿子是最有前途的。他学习专心、刻苦,记性也好,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1906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各地开始办起了新式学堂。
开县的高等小学开始招生了。刘伯承因家贫付不起学费,无法报考。后来在一位好心人的资助下,他才报名入了学。在高等小学里,他学习了数学、体操、外文等许多新鲜课程,他的学识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了。
(二)从军
1909年,十七岁的刘伯承怀着“除暴安良”的愿望,在开县巡警分署当了一名巡警。但是不久,他发现当时的巡警只是官府衙门的走卒,“除暴安良”、“救国救民”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于是辞去了巡警职务,回乡种田去了。
过了两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四川的革命党人占领了重庆,成立了重庆蜀军政府。刘伯承听到起义军招兵的消息很兴奋,决定去参军。临行前,母亲说:
“你去当兵我不放心。再说,你走了,这个家怎么办?,,刘伯承安慰母亲说:
“现在世道在变,青年人要关心天下大事,您就让我出去闯闯吧!再说当兵也能挣些钱,可以养家铷口啊!”刘伯承参军后不久,考入了重庆军政府办的将弁学堂。在学堂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和“地形学”,毕业后,在同盟会员熊克武的部队里当了一名排长。
在旧军队里,许多官兵有吃喝嫖赌抽鸦片的恶习,刘伯承从来不沾这些恶习的边。他的津贴,大部分寄给母亲补贴家用,剩下的就买书报。一些伙伴见他总是这样刻苦,就说:
“上有连长、团长,他们叫怎么打仗就怎么打,你读的书再多有什么用?”刘伯承回答说:
“一个军人,只有勇敢还不行,还要懂得谋略,才能打胜仗。
不论官大官小,都是这样。”
刘伯承不但学习现代的军事理论,还认真钻研古代的兵书:
《孙子兵法》中的许多章节,他都能背诵下来。
(三)护国英雄
1916年初,窃国大盗袁世凯自称是“洪宪皇帝”,恢复了君主制。他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起兵讨伐袁世凯。
已经是中华革命党党员的刘伯承,也在四川组织了中华革命军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投入了反袁护国斗争。不久,蔡锷率领的云南护国军在四川南部同袁世凯的北洋军展开了激战。
刘伯承决定率领第四支队占领丰都城,切断北洋军入川的道路。
北洋军防范十分严密,如何才能拿下丰都城呢?刘伯承经过周密的侦察,认为只能智取,不能强攻。他先派人化装进城,同城里的革命党人、哥老会首领接头,约定好在护国军攻城的时候,他们在城里响应起义。为了加强城里革命党人的力量,刘伯承还选派了一百多名机警的士兵,化装混入城内潜伏起来。他们在城里暗中张贴反袁护国的标语,北洋军士兵见了,人心惶惶。
一切准备就绪,刘伯承指挥护国军大模大样地沿大路向丰都城进军。当离丰都城不远的时候,他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天渐渐地黑下来了,刘伯承悄悄传令,让部队前队改后卫,后卫改前锋,绕小路向丰都城直插过去。没等敌人明白过来,护国军就占领了制高点。战斗打响了,护国军踞高临下冲了下来,城里的革命党人和潜伏的士兵也同时响应,北洋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了套,四散奔逃,护国军很快就占领了丰都城。
北洋军头领听说丰都失守,退路被切断,急忙调集了六七个团的兵力,扑了过来,拚死要夺回丰都城。刘伯承见牵制敌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为了保存力量,就率领部队撤出丰都。
他们边打边撤退。一个士兵受了伤,倒在地上,刘伯承连忙伏下身去救护他。不料,敌人的一颗子弹打过来,正打中他的头顶。子弹穿过颅顶,从右眼眶飞出。难忍的剧痛使他一下昏了过去。
经过一段时间,失去了右眼的刘伯承从昏迷中醒来。士兵们正用一个箩筐抬着他转移,官兵们情绪十分低落,他就叫队伍停下来,对大家说:
“弟兄们,虎死不倒威,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家要振作起来啊!”
官兵们见刘伯承负了这么重的伤,还这样坚强,都感动极了。他们向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致哀,高喊着“讨平袁贼!讨平袁贼!”的口号继续前进了。
(四)军神
刘伯承不但有非凡的军事天才,而且还有坚强无比的意志和毅力。他几次战胜死神和伤痛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刘伯承的眼睛受伤后,来到重庆的一家私人诊所治伤。这家私人诊所是位德国人开办的。那个德国医生虽然医术很高明,但是很傲慢,看不起中国人。
手术需要修割伤口,刘伯承担心施用麻药会影响大脑的神经功能,毅然谢绝医生给自己注射麻药。手术开始了,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医生用手术刀把睛眶内的腐肉一刀一刀地清除掉。刘伯承牙关紧闭,忍着钻心的疼痛,一声都没吭,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
手术做完了。德国医生问他疼不疼。刘伯承坦然地笑着说:
“一共割了七十四刀,小意思。”
德国医生十分惊异,问:
“你怎么知道?”
“您每拉一刀,我就暗数一刀,错不了。”
听了刘伯承的话,特别是在了解了刘伯承的经历之后,这位傲慢的德国医生,翘起了大拇指,连声赞叹说:
“了不起,了不起,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你真是军神啊!”后来,这位德国医生在一次宴会上,谈起给刘伯承治眼的经过,还当众称赞说:
“刘先生惊人的勇敢和毅力,真令人难忘啊,贵国历史上有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今生我算是亲眼见着了活关公啊!军中有了这样的勇士,将每战必胜!”
几年以后,在一次同北洋军的战斗中,刘伯承又一次负了伤,他的右腿被子弹射中,截断了动脉,昏迷不醒。负责抢救的法国医生,一连打了几十针急救针,才使他苏醒过来。为了保住他的生命,医生要给他截肢。刘伯承想,一个立志报国的军人,怎能没有腿呢?于是,他摇头表示不同意。又是在没有用麻醉药的情况下,医生给他的伤腿做了手术。